在编写教案时,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丰富内容, ,我们的教案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以下是写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猫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语文上册猫教案篇1
【导学目标】
1. 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秀气、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2. 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3. 培养学生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4.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导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导学难点】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学习课时】两课时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济( )南 镶( ) 水藻 ( ) 贮( )蓄
发髻( ) 澄( )清 着( )落 看( )护
2.释义:
响晴:
设若:
秀气:
贮蓄:
澄清:
空灵:
3.走近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4.解题
?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题目明确交待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解说:
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自主学习】
1.听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依阅读提示,思考:
(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 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研读精彩语段,学习景物描写方法。
1.齐声诵读第3语段,思考: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 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感情朗读第3语段。
一、检查作业:
让学生读一读自己的课外练笔,感受一下自己家乡冬天的特点,看谁写得好。
二、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技巧
巧,领悟思想感情
1.默读全文,画出文中给人以美感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分析好在哪里。
2. 比较下列三组句子,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1)甲: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 声 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 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2)甲: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 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3)甲: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 还 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3.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
思考:(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
七年级语文上册猫教案篇2
【教学准备】
课题及栏目等图片、汉字组合体卡片、动物(小花鹿、小山羊、小白兔)头饰。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提示课题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猜谜语:“嗡嗡嗡,嗡嗡嗡,飞到西来飞到东……”(蜜蜂)出示图片。
(2)蜜蜂“飞到西来飞到东”干什么?(采花粉酿蜜),蜜甜不甜?(做尝甜味的表情)
(3)蜜蜂采花粉酿的蜜很甜,我们每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掌握一项新的本领,高兴不高兴?甜不甜?
(4)让我们就像小蜜蜂一样,来到盛开着知识鲜花的语文园地中,尽情地采集知识的花粉,酿出知识的甜蜜吧。
2.在黑板上出示课题:语文园地七及几丛绿草鲜花图片(绿草丛中暂隐藏“我的发现”等栏目标题),师生共诵自编儿歌:“来到语文园地,这里花香四溢,我们是快乐的小蜜蜂,知识的花粉酿甜蜜。”图片演示小蜜蜂采蜜动作。
[设计意图:由小蜜蜂采蜜类比语文园地学习,既充满儿童情趣,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我的发现”
1.演示小蜜蜂飞到第一个草丛,翻转绿草丛,呈现“我的发现”之花,口号:“我的发现,只要细心!”
[设计意图:情境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并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
2.出示字的组合体“音克(上下结构)”的放大图片于黑板上,示范拆合过程并相机提示:拆合字的部件不拆散笔画。
3.小组合作,观察并动手拆合“音克(上下结构)”的组合体卡片,发现其中所隐藏的字,一个个写下来,比快,比多。
4.指名小组展示拆合结果,并请学生上台,师生合作演示拆合过程,板书这些字。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平等合作,学生更轻松主动,合作探究更积极。]
激励:奖“园地之花”。
5.拓展练习:从“树、春、园”等组合体或字中,选自己最有兴趣的一个,也可以自己想出能够拆分的字,小组内互相考一考。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给学生的主动探究,合作体验提供空间。]
6.又学到一种新的识字方法,高兴不高兴,甜不甜?(生做甜的表情)我们已经把“我的发现”之花酿成甜蜜了!
[设计意图:“园地之花”的激励,甜的表情动作,符合“园地”中“小蜜蜂”角色的情感体验,也体现成功的乐趣。]
三、教学“日积月累”分页标题
小蜜蜂飞到第二个草丛,翻开绿草,呈现“日积月累”之花,口号:“日积月累,越积越多!”
1.“我会接”──词语接龙
(1)以书中词“父亲→亲人→……”为例,通过教师有节奏的示范读“父亲的亲呀,亲人的人呀,人生的'生呀”,带动学生跟读接龙,迅速板书,相机指导方法和规则。
[设计意图:师生共读,在和谐的氛围中,既培养了语感,又领悟了接龙的规则,提高了学习效率。〕
(2)任选一个非课本上的词(如“园地”)为龙头,小组合作接龙,在规定时间里,比快、比长。
[设计意图:自主、合作、探究,语文实践活动极大地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唤起学生已有的信息储备,利于知识积累。]
(3)展示:小组各自带读本组接龙词语,师生共同评价。口号:“日积月累,越积越多!”“甜不甜?”
2.“读读说说”──“把”字句、“被”字句转换练习。
(1)指名朗读、对比,体会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男女生分读、齐读。
[设计意图:读中悟、悟中读,加强语言和意象的联系,体会句子中两个事物的主动和被动关系。]
(2)指名练习(师动作演示、引导):“他把小鱼放进大海里”,改成“_____________被_______________。”齐读、体会。
(3)拓展训练。
①以课堂环境、实物等随机内容,结合教师表情、动作演示等,练习由“把”字句到“被”字句的口头转换。
②教师只以动作演示,引导学生根据情境,自主说出“把”字句或“被”字句以及两种句子的相互转换。
[设计意图:以身边的环境、实物为语言载体,给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师生平等对话,充满亲和力的互动,学生学习更轻松、更有趣、更主动。同时结合动作演示,由提供“把”字句训练转换为“被”字句到由只以动作演示,由学生自主说出“把”字句、“被”字句及二者的转换,注意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拓展了课本的知识容量,从知识目标到能力目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激励:“园地之花”。这朵园地之花又酿成甜蜜了,真甜!
[设计意图:不时体验享受成功的快乐,触激大脑皮层的兴奋点,符合儿童认知心理,保持学习主体良好的注意状态和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
3.“读读背背”──《小花鹿》
(1)出示情境:神秘地请一个同学藏在讲台后面,带上小花鹿头饰,语言引导:在美丽的森林里,有一个可爱的小动物(慢慢露出庭角,轻轻摇摆),你们看它是谁?它可爱吗?
[设计意图:由文中的图画转为头饰表演,由静态到动态,拉近了小鹿与学生的距离,学生更乐于与小花鹿亲近,表达情感。〕
(2)指名说出对小花鹿的可爱的感受,培养情感。
(3)自由读《小花鹿》,读出对小花鹿的喜爱之情。
(4)指名读,评议:读出了小花鹿的可爱吗?
[设计意图:朗诵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化表现,因此,朗读应该带有个性化色彩。自由读到指名读,只要表现出对小花鹿的喜爱,只要有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都予以肯定。]
(5)指名同学分别扮演小花鹿、小山羊、小白兔,表演读《小花鹿》(熟读成诵)。
(6)情感渗透:喜欢它们吗?(小动物走进同学们中间)让我们和小动物们成为好朋友吧。
[设计意图:由表演读到小动物来到学生中间,学生可以自由地表现与小动物们的情感交流,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四、总结、课堂延伸
演示小蜜蜂继续在语言园地中采蜜(后面还有“口语交际”“展示台”等栏目的花丛):“来到语文园地,这里花香四溢,我们是快乐的小蜜蜂,知识的花粉酿甜蜜──啊,真甜!”
[设计意图:语文园地是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展示的特色平台,不断参与探究、积累、创造,正如小蜜蜂不停地采集花粉、酿出甜蜜,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七年级语文上册猫教案篇3
一、学习目标:
1.在写法欣赏中体会伟大、无私的母爱。
2.研读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感恩情怀。
3.积极思考,探寻“好好儿活
”的含义。
二、学习重难点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文章的写作手法。
3.探索思考“好好儿活”的含义。
三、预习交流
(一)自主学习
1、初读读文
一读:快速浏览,对文章有大致了解。
二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排除生字词语障碍。整体感受文章基本内容。
三读: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想,做到三动“眼动、手动、心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对文章有自己初步的见解,做好旁注。
2、检查独学情况。
(1)、给下列词语注音
瘫痪( ) 憔悴( ) 捶打( ) 仿膳( )
(2)解释词语
翻来覆去: 絮絮叨叨:
喜出望外: 憔悴: 烂漫:
3.通读课文,思考探究:
话题一:秋天( )(填干什么)(以此找出文章线索)
话题二:( )的母亲。(找出写母亲的语段,朗读,感悟,体会)
话题三:( )的“我”(找出写“我”的语段,朗读,体会)
(二)交流学习[来源:学_科_网]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 语句。)
3.通过读课文,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
四、展示提升
通过组内展示和班内展示,陈述自己的意
见,组间辩论,教师适时点拨。
展示合作
学习成果。提出问题,请教其他同学解决。仔细倾听,对不同观点进行辩驳。
五、达标测评
(一)读拼音,写词语。
zá shí yāng shàn
( )碎 ( )养 ( )求 仿( )
(二) 辨字组词。[来源:z。xx。k.com]
侍( ) 踩( ) 诀( ) 悴( ) 矫( )
待( ) 睬( ) 绝( ) 碎( ) 骄( )
碗( ) 锤( ) 狠( ) 槐( ) 谣( )
豌( ) 捶( ) 恨( ) 愧( ) 摇( )
(三)按课文内容,然后背诵。
黄色的花( ),白色的花( ),紫红色的花( )而( ),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 )。
(四)将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喜出( )外: 翻来( )去:
恍然大( ): 名( )其实 :
(五) 选词填空。
神情 神态 神色 神气
刚一上场,你看他那( )样儿,好像稳拿第一,可是连输了几个球后,( ) 就有些慌张了。下半场开始,虽然( )恢复正常了,但最终还是丢了关键的一局,你看他那( ),显得十分沮丧。
(六)按要求改写句子
1.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改成陈述句:
2.小树成长。 扩句(至少扩两处):
(七)阅读下面这篇短文,你想说什么?
妈妈的账单
一天晚上,我正在准备晚饭,我的儿子走进厨房递给我一张纸,他在纸上写了一些东西。我在围裙上擦了擦手,仔细地看了看,上面写着:割草,5美元;这一周整理自己的床铺1美元;去商店,50美元;你去购物我照看小弟弟25美分;倒垃圾1美元,取得了优秀的成绩,5美元;还有打扫院子2美分。
看着他满怀期待地站在那里,千万个记忆一瞬间闪过我的脑海。我接过那张纸,翻到背面,在上面写道:怀你9个月,免费,为你熬夜,请医生为你看病,免费;多年来花在你身上的时光,为了你流过的泪,扶养你成长所付出的一切,免费;日日夜夜为你担忧,将来还要为你操心,免费;给 你忠告和教你知识,供你上学,免费;给你买玩具、食品、衣服,为你擦鼻涕,免费;儿子,当你把这些都加到一起时,妈妈付出的所有的爱都是免费的。
看完之后,儿子的眼睛浸满了大滴的泪水。他望着我说:“妈妈,我真的很爱你。”
说着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很大的几个字——账已付清。
感想:
六、课后反思:
在课堂上,学生的朗读分为两部分,朗读语段和关键语句,让学生参与到文本中,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由于这篇课文较简单,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会存在太大问题,所以把质疑和探究问题交给学生,采用朗读、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来完成研读课文的环节。之后在情感体验的环节,进行语言训练,学生把自己的心里话和对亲情的感悟写出来,让学生都明白父母是辛苦的,以后要孝敬父母。
七年级语文上册猫教案篇4
?教学要求】
1. 知识:学习叠词运用,细腻逼真的情态描写,积累优美语句,
2. 能力:培养朗读能力,要读出语气,节奏,情感;
学习多角度理解课文的内涵,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3. 情感:通过对本文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的品味,体悟文章主题,获得美的熏陶和享受,让“爱”的清泉流淌心中。
4. 方法:自主阅读,圈点批注;合作探讨,听说结合。
?重点难点】
1. 课文美的意境的品悟。
2. 多角度理解课文主题。
?教具课件准备】
计算机 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
音乐背景:《凝聚这份爱》
画面显示:白衣天使们冒着生命危险,营救“非典”病人场面。
(导入语)
同学们,在20__年的春天,非典病魔肆虐地袭击着人类,袭击着我们的家园,在这一场突如其来的战斗中,多少人难逃病魔的侵袭,陷入极度的恐慌。而白衣天使们,他们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与非典病人几乎零距离的接触!一曲曲爱的赞歌强烈地响起。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美丽的童话,她那诗一般的语言构成美的境界,爱的清泉汩汩流淌其中,最终,汇成欢快的强音。这就是著名诗人金波的童话《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课件展示)
背景画面:美丽的风景画
主题内容: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金波
二. 学习新课:
1. 整体感知:
同学们,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让我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勇于探究,善于合作。首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圈划出生字词,和你认为优美的语句。
(课件展示):
整体感知:大声朗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圈划出生字词,优美语句。
(学生朗读,教师巡视)
下面,请同学们相互交流,疏通文字。之后,把你划出的优美语句也交流一下,看看大家的想法是否一致。
(学生相互交流,教师最后明确)
哞 mōu 酥 sū 蔷薇qiángwēi 踉踉跄跄liàngqiàng 孪生luán 泥泞nìng
2. 重点理解: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之后,请同学们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首先,自主学习,请大家快速默读,划出文中表现盲孩子心情变化的关键语句。其次,合作学习,我们小组讨论,归纳文章情节发展步骤。
(课件展示)
重点理解:(1)快速默读,划出文中表现盲孩子心情变化的关键语句。
(2)小组讨论,归纳文章情节发展步骤。
(学生自主学习后,单独回答,最后明确)
问题(1):心情变化的语句:
他的日子过得很寂寞。——盲孩子似乎感受到光明。看到了色彩,他很快乐。——“啊,我看见它了,萤火虫,他从来没有这样快乐 过。”——盲孩子望着他的影子惊喜地叫起来:“啊!我的影子,是你吗?我好像看见你了!真的,我看见你了!”——他看见了周围的一切。
(学生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意见,最后明确)
问题(2):情节发展步骤:
盲孩子寂寞——“影子”陪伴使他很快乐,给他带来温暖——影子,萤火虫以及太阳、月亮的爱,使他得到了光明。
3. 朗读强化训练:
一个盲孩子,因为看不见光明,过着孤独寂寞的日子,后来,影子的陪伴使他获得了快乐,给他带来了温暖。在困境中,萤火虫、影子、以及太阳、月亮的爱,都使得盲孩子得到了光明,感受到了生活的光明和美好。最后,那本无生命的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多么美丽的童话啊,让我们用心去品味这曲爱的赞歌。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感情的把握。
(课件展示):
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读出语气、节奏、情感。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4. 探究研读:
问题一:美的意境
同学们,本文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营造了一种纯真,温馨,绚丽的境界。分析一下,文章从那些方面创设这种意境的?
(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补充)
(明确:盲孩子热爱生活,渴望光明,情调轻松愉快,情境多姿多彩。 如“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采摘野花野果”,“听潺潺的流水声”,荧火虫“幽蓝”“翠绿”的光,“太阳”“月亮”“弯弯的彩虹”,“各色的花朵”“绿草”“露珠”等。这一切织成了一种绚丽的境界,吸引着、感染着读者,使读者获得美的熏陶。)
问题二:美的语??
美好的意境是靠美好的语言表达的,品位一下美的语句,体会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明确:(1)按句排行,短小、活泼、跳跃,像小渓流水,自然流畅,叮咚有声,适合表现童话内容,适合孩子们的阅读心理。
(2)大量运用叠词,如“静静”“轻轻”“潺潺”“沉沉”“幽幽”“飘飘忽忽”“模模糊糊”“踉踉跄跄”“跌跌爬爬”等等。这些词语不仅描写情态逼真,而且舒缓语气,琅琅上口。)
5、多角度理解主题:
同学们,关于文章的主题,一般情况下,作者都和有一个集中而明确的表达。不过,有时候,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比如,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等。这篇文章的主题,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下面,请同学们参照课后练习一,谈谈自己的理解:
(小组讨论课后练习一)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多向思维,有新的见解。让学生明白,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主题。
理解一:对于像盲孩子一样的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关爱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
理解二: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这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获得幸福。
理解三:不管自己曾遭遇什么不幸,都要像盲孩子一样热爱生活,追求光明
三、课堂小结:
一个盲孩子,由于受到来自多方的关爱,获得了光明,获得了幸福;一个没有生命的影子,因为关爱他人,最终也获得了生命。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主题,构成了这篇美的童话。让我们带着美的体验,去抒写心中那永恒的“爱”。
(音乐响起《凝聚这份爱》)
四、巩固练习
1、加点字注音
潺潺( ) 咩咩( ) 泥泞( ) 孪生( )
嬉戏( ) 踉踉跄跄( )( ) 哞哞( )
2、仿写句子:
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仿写:
他还看见各种颜色的花朵。还有绿草。还有草上明亮的露珠。
仿写:
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
仿写:
五、拓展延伸:
金波的诗:
读自己的影子
金波
小时候,不识字,
总喜欢坐在那里,
读自己的影子,
像读一本童话的故事。
总是读一头黑熊
或是几只很黑的小兔子,
坐卧在我的脚下,
和我有说不完的话。
直到太阳落山,
影子消失,
只剩下孤零零的自己。
我知道,明天
影子还会来,
还会有新的故事。”
七年级语文上册猫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3 、理解文章内容,认识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的决定性作用这一道理。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什么是天才?古今往来,有许多鼓励人们成才的格言,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中国有句俗话:“一勤天下无难事”。这些话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就是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自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天才也是需要后天学习的。
二、作者介绍
王安石( 1021 - 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对照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找出因字词句造成的阅读障碍,做出标记。
2 、互动交流:凡是不懂的问题,包括汉字的读音、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都可以在课堂上提出来。学生互问互答,实时引导指点。
3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久
4 、重点词语的理解:
( 1 )课文注释中的重点字词;
( 2 )一词多义:
①其:并自为其名——自己的(他的);其诗以养父母——他的(指方仲永的);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仲永写的诗;父利其然也——他的;
其受之天也——他;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
彼其受之天也——他;如此其贤也——助词,无意
②之:忽啼求之——代书具;借旁近与之——代仲永;
传一乡秀才观之——代仲永写的诗;邑人奇之——代仲永写诗这件事;
或以钱币乞之——代仲永写的诗;余闻之也久——代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
于舅家见之——代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受之天也——调节音节,无意;卒之为众人——无意义
③于:日扳仲永环谒于众人——到,引出对象;于舅家见之——在;
贤于材人远矣——比,表示比较;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从
④然:父利其然也——这样,指“或以钱币乞之”;
泯然众人矣——……的样子
( 3 )词类活用:
①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②父异焉——对……感到惊异;
③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④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⑤父利其然也——以为……有利可图
(4 )翻译重要句子
四、研习课文
1 、理清课文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 、 2段,叙事——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闻
“……——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见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闻
第二部分:第3段,说理——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2 、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明确: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混然众人矣”。
3 、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明确: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4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明确:
从方仲永的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5 、最后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明确: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6 、最后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明确: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五、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1 、语言简练而精当。
①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②“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③“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2 、借事说理,叙事平实,说理自然,叙是议的依托,议是叙的深化,说服力强,引人深思。
3 、先扬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心理反差。
4 、事理结合是本文的显著特点,但情感的流露也增色不少。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教学反思
问题来自学生,答案也来自学生,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要是以前教师可能经常寻找一个比较“准确”的答案抛出了),而在于在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这事又使我想到,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什么大问题了。这次高拓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它超出了我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同学的思维有时是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的。它让我深感到,一个责任心强的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及时给予鼓励、引导。请随时提供给同学畅所欲问、畅所欲答,尽其所未尽,知其所未知的学习空间吧!要知道,超常的思维更能有超常的创造,“节外生枝”花更艳!
七年级语文上册猫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刘禹锡)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讨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讨论并归纳: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句式骄散交错运用,读起来控骼悦耳,顿挫有致。
七年级语文上册猫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歌曲)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了: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
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
酝酿嘹亮撑伞蓑笠稀疏抖擞安巢
二、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
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1)课文围绕“
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2,理清文章结构:
(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三、探究质疑:
(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第二部分)
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2)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春草图(第三自然段):朗读(齐读)
问题:
(1)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教师明确:嫩、绿、多)
(2)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3)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总结】
翻到这课书,我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既熟悉又亲切。我又一次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大地春回的动人景象,体会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在教学设想中,我首先理清了的内涵: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本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一点成功之处:
第一、导入新课巧妙。
“同学们正处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但想到马上到来的寒冬,总是希望春天早点来到,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这样的开场白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理清课文结构。
可分为三部分:盼春、绘春、赞春。在绘春中又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部分同学搞不清这几部分的顺序,针对这一点,我把以上蓝色的字打印出来,贴好不干胶,颠倒顺序摆放在黑板槽上。为了给同学一个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个同学读课文,并提出问题,“听同学读课文后,看谁能按照文中的顺序给这些词语找出恰当的位置?”我找了班内的两个学生进行操作,反馈的结果非常让人满意。同时又为解决教学难点铺平了道路。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下一些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有些前紧后松,许多还可以深入理解的内容不够透彻。
二、课上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充分,朗读课文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粗略。还要采取单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声读及自由朗读的形式,在读中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这次,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巧妙地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这些方面的反思知识自己的`浅薄的认识,不当之处还请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翻到这课书,我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既熟悉又亲切。我又一次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大地春回的动人景象,体会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在教学设想中,我首先理清了的内涵: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本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七年级语文上册猫教案篇8
?设计思想】
?春》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语文(语文版)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也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本课的教学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组织:
1、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
2、重视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写景的能力。自始至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课堂实录】
师:老师昨天读了一则小故事,故事是这样说的:曾经有个盲人行乞,胸前挂块写有“自幼双目失明”字样的牌子,沿街乞讨,可很少有人肯施舍与他。一次,他遇到一个穷困的诗人,诗人称自己身无分文,只能送他一句话。奇怪的是,自从诗人给那块牌子换了一句话后,人们变得乐善好施,纷纷慷慨解囊了。请同学们猜猜,诗人送给他的究竟是一句什么话?
生1:诗人送的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生2:诗人送的是:“献出你的爱心,温暖我的心”。
生3:诗人送的是:“我渴望光明”。
……
师:大家的回答都很有道理,也极富想像力!诗人赠送的话是: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同学们,这道理其实很简单:谁都认为春天是最美好的,这个人居然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见,自然是最可怜最值得同情的。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春》,具体感受春天的美好吧。(老师板书课文题目、作者)
师:谁愿意与老师合作读课文?(与学生商定,教师读第一部分,由两个学生合作读完第二部分,第三个学生完成第三部分)请其他同学带着喜爱和赞美春天的感情欣赏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投影显示: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文章第二部分为我们描绘了几幅图画,画的内容分别是什么?)(读完课文后,学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热情与鼓励!我想,你们热烈的掌声已给我们四个人的朗读打了高分。这三个同学的朗读比我更出色,有几个字需要大家注意。
(老师板书:酝酿 宛如 应和 蓑衣,并简要讲解)
师:请大家分别用简明的语言对文章每部分的内容进行概括。
生1:本文分别写了“盼望春天”、“描绘春天”、“赞美春天”。
师:盼春、绘春、赞春。(边说边板书)
生2:可以概括为“盼春”、“画春”、“颂春”吗?
师:你的概括很精准,老师真为你感到自豪!请大家讨论:绘春部分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象?
生1:作者主要抓住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这些景物描写春天。
师:还有同学需要补充回答吗?(学生思考、讨论)
生2:作者还描绘了人们在春天的活动,迎接春天的到来这样一幅图画。
师:你们的表现真棒,我想和这两位同学握握手,让老师也从此变得更聪明些。好吗?(老师与两位同学握手,众人笑、鼓掌)请同学们闭眼想一想,这些春天的景象像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吗?请为每一幅图画配上三个字的小标题。
(学生讨论后,老师归纳并板书: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师:哪位同学来把春草图这一段给大家读读?(学生踊跃举手,教师选定一名学生进行朗读)(学生朗读该段落)
师:读得真好!这篇散文的朗读应采用愉快、赞美的语气来读,读出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请大家讨论:作者是怎样描绘小草的?
生1:作者运用拟人化手法描写春草,主要突出春草的旺盛生机。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句中的“偷偷地”、“钻”这两个词就写出了小草的……(一时想不起该怎样表达了,小脸涨得通红)
生2(补充回答):这两个词写了小草破土时的样子和挤劲。
师:写小草的情态和顽强的生命力。
生3:作者还用“嫩嫩的,绿绿的”描写小草的嫩和绿,也显示着它蓬勃的活力。
师:写小草的质地和色泽。
生4:作者还用“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春草旺盛的长势。
生5:“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写人在草上的感受。
师:表达喜爱春天的感情。
(学生能积极参与,踊跃回答)
师:同学们的参与热情让老师很高兴,你们的回答是那么的有创造性。可见大家在朗读课文时是多么的认真、仔细,你们的朗读既读出了感情,也读出了自己对课文独到的见解,这让老师很欣慰!希望大家能保持这一“优良传统”,用学习“春草图”这一段的方法去分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以及“迎春图”。好吗?
生(齐答):好!(学生自读这几个自然段,分组展开讨论,确定组长,明确分工,教师作巡回指导,气氛活跃。)
生1:文中用“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春花,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春花的特征,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春花的竞相开放。
师:说得真好!还有谁想说说的?好,你来说说。
生2:作者为什么要写“闭了眼,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位同学帮他解决?
生3:作者由眼前的春花,想到秋天的硕果累累,这是很自然的。(全班鼓掌)
师:春花秋实,虚实结合,画面更丰富。请大家继续谈。
生4:“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句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写春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细、亮、密的特点。作者对事物的观察真可谓明察秋毫,想像力又是如此的丰富。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抓住景物的特征,用生动的语言进行形象的描绘。
生5:作者写春风引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诗,从触觉方面的感受写出了春风温柔的特点。这也告诉我们写景要善于抓住自己感官方面的感受去描绘。
生6:本段还从嗅觉、视觉和听觉来写春风的特点。
师:你补充得很全面,运用人的触觉、嗅觉、视觉和听觉可以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这种写法值得借鉴。
生7:“一年之计在于春”写出了春天在一年中的重要性。
师:这一句激励着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生8: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也连用三个比喻“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分别写出了春天是 “新生的”、“美丽的”、“充满活力的”。(全班学生鼓掌)
师:新、美、力。(板书)
师:刚才大家已经欣赏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作者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你能运用所学过的或从资料上查到的诗句给这四幅图各配上一句古诗吗?请大家任选一幅春景图,为其配上能反映其特征的诗句。
生1:我选“春草图”,诗句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生2:写春草的还有“浅草才能没马蹄”。
生3:“春风又绿江南岸”也是写春草的。
生4:我认为“草色遥看近却无” 也是写春草的。
生5:我选“春雨图”和“春风图”,诗句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生6:写春雨的诗句还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生7:我选“春花图”,“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8:写春花的还有“乱花渐欲迷人眼”。
生9:配上“红杏枝头春意闹”也不错。
生10:老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写春花的吗?
师:同学们都很有才气,为课文配上了许多诗词佳句,刚才这位同学的疑问大家都听清楚了吗?
生(齐答):听清楚了。
师:那么,哪位同学愿意帮助这位同学解决他的疑问呢?好,你来。
生11:我认为这两句诗不是描绘春花的,我读过这首诗,这两句诗是写雪后景物的。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的确,这两句是咏雪的名句,并非写春花的。
师:请大家模仿《春》一文的写景方法、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一段“秋”的文字。(学生写作或即兴发言)
生1: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看,果园里那葡萄一串串地挂在架上,像玛瑙,像珍珠,晶莹透亮,再加上绿叶的衬托,就更令人馋涎欲滴了。
生2:秋风追逐着地上的黄叶,越过欢乐的小溪,抚摸着乖巧的小鸟,掠过丰硕的果实,拂过我的脸庞,带着我的心奔向远方。(全班热烈鼓掌)
师:老师真佩服你们丰富的想像力和充满创造性的劳动,请把本课积累的写作经验写进你的记录本。下课。
?评点】
?春》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语文(语文版)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我校七年级的一堂研讨课。其主要特点有:
1、善于引发学生兴趣:
教师运用故事巧设悬念,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借助故事中诗人所赠的话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冲动,可谓水到渠成,妙手天成。
2、师生平等对话:
整堂课,教师与学生都处于平等对话的地位,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加入和指导学生讨论并适时点拨,肯定学生的表现,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堂课的朗读训练和对课文的研讨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3、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堂课,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或与文本交流,或互问互答,或与老师交流都体现了他们的积极思维,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本课中为每幅春景图配一句古诗以及写“秋”的片段作文或即兴发言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也为本堂课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