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档范文 >心得范文

出国留学网心得体会7篇

写体会的过程是我们的写作能力得到提升的过程,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生活中的点滴收获,蕴含着宝贵的人生经验,写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出国留学网心得体会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出国留学网心得体会7篇

出国留学网心得体会篇1

20xx年9月,我参加了学校的留学项目,到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印第安纳大学学习,有很多收获体会。

学习氛围。到美国以后,不知道是不是语言不通的原因,总觉得自己需要多花时间学习,在美国的这一年可以说是我大学四年里最辛苦的一年,其实每个学期的课程比在国内少了将近一半,可是花在学习上的时间确实比在国内多,特别是第二个学期。还有一点感触很深,就是美国学生的悠闲,这是一种很特别的感受,特别是进入夏季,在学校的草地上,基本上随处可以看见拿着书本晒着太阳的美国学生,悠闲但不散漫,总觉得这种情形在国内是看不到的。

学习难度。说实话,去美国之前,一直以为美国的课程会很轻松,结果恰恰相反。以前以为美国没有考试,结果每门课最少都有两次以上考试;以前以为美国的课程没有作业,结果作业非常多,让我有种回到高中的错觉。也许是因为以前有这些错误的认识,所以反而对这些事情有了更深的感触。说实话,虽然在美国学习生活比在财大要累,但是却觉得更加充实,或者说更有满足感。

关于美国的老师。不知道该怎么说,有点失望,老师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其实后来仔细想想,似乎从来没有人说过美国的老师一定比中国的老师好,后来自己再想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误看法的时候,突然明白一件事情:学习的关键不在老师,在自己。

也许我们往往需要经历了才能长大,我是一个喜欢胡思乱想的人,到美国这几个月,感触多的同时也想了很多,也许很乱,不过却是最真实的感触。我到美国校园的第一天,我就觉得这是一个应该要学习的地方,我不知道是不是国内的高中应试教育太过严苛,到了大学的第一天就想着放松,然后这一放似乎就有点收不回来了,我不知道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差异,但是这确实是我最真实的感受。

其次,说句实话,我比较喜欢美国的考试方式,虽然平时会累一些,但是起码期末考试的时候相对没有这么累,而且我觉得平常有一些考试的压力,也许会学得更好。其实,关于这个想法,来自于学习美国联邦税法的时候,每次快要单元测试的时候就在想,这要是在国内多好,但是就我个人而言,其实我更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因为我不用每到期末就开始紧张,可能因为我自己比较懒惰,平常多考试,不会让我觉得学得很厌烦,或者说让我学起来比较有动力。

再者,我觉得美国老师上课好像更注重实用性,他们对理论的讲解相对偏少,可能因为我在国内和在美国都学了税法,对这门课的感受是最深的,在美国的教科书上是看不到税法条款的,当然不排除是因为美国的税收条款太过于复杂的原因,但是上课的时候老师讲解的`内容确实更多的是围绕怎么样进行纳税申报,同时,基本上比较重要的内容都会在星期五也就是在机房上课的时候,带着我们实际进行一遍操作。

说到实用性,有一件事情一定要说。就如我在内容中讲到的一样,在商业法律环境这门课上,老师曾经让我们去法院听一次审理,说起来不好意思,就为了这个我们一群人跑当地法院跑了3次,第一次还跑错地方,还有一次在那里傻等了一个多小时,但是现在想想,我想说这是一笔财富,也许数额不大,但是对于我这个年龄来说,还是相当可观的:在那样一个陌生且语言不通的国家,完成这样一件事情,其实是意见相当有满足感的事情。这是一种经历,最少它让我知道,很多事情远比想象中不一样。

最后我想说,美国9个月的学习生活让我明白了两件事情:第一,我真的非常讨厌期末考试,因为比起这种一次定生死的考试方式,我更希望能将平常的努力体现出来,在我第二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一共选修了4门课,4门课中有3门课,即使不参加最后的考试我都可以通过这门课,这个结果让我在收拾行李准备回国的时候能够放松心态,轻松面对,如果说一定要对学习的课程有什么意见,我的意见很简单,那就是加大平常成绩占的比例,减轻期末考试所占的比例,毕竟学习不是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的事情;第二点,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我上的所有课程的老师,没有喜欢让学生自己上台做报告的,基本上都属于比较喜欢考试的。听一起上课的同学说,有很多课程老师很喜欢让学生自己作报告,这些报告有点类似于我商业预测课上老师喊交的那份报告,根据课上所学的内容,选择某一个主题然后进行分析、研究,据说在一门需要介绍食品的课程上,美国学生还买了一个很大的披萨去。其实,提出这个来说,是我觉得在国内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的东西太少,或者说老师太过于信任我们,总是要求我们去看,但是不要求我们把看了的结果写下来或者表达出来,而这样放纵我们的后果就是到最后看的人太少,根本达不到老师希望的效果。

九个月的时间不长不短,却让我明白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学习可以很轻松,但是这种轻松是有代价的。轻松的背后是付出更多的努力。

出国留学网心得体会篇2

20xx年秋季学期是我大四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就在大学的一切回忆都要定格的大四,我做出了不一样的尝试,而这一切与其说是结束,倒不如说更像是生命新篇章的开始。

在学校、学院老师的多方争取和支持下,我获得了来之不易的赴香港大学交换一学期的机会。在我看来,在大四年级参加交换项目的优势如下:首先,我选修的课程均为高年级的课程,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能很好的体现一所大学教育灵活性和独特性,对我感受香港大学的教育模式更加有利;其次,没有面临考研的压力,我可以更加专注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上,同时我还有机会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课外社交活动,有利于全方位的体验国际化的生活方式。

就这样,肩负着老师们、同学们的期许,我踏上了去香港的征途。

在出行之前,我参加了行前会议,同时也对香港的衣食住行略有了解,因此,在初到香港之时,我在生活的各方面都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

我住的学生宿舍为白文信楼,位于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校区,距我上课的主校区有20分钟左右的车程。往返于主校区和宿舍之间有收费低廉的校车,因此每天的交通也十分方便。此外,在我的宿舍周围尽管没有大型的生活超市可以购买生活用品,但是有两个小型便利商店和湾景、玛丽医院两个餐厅,基本的生活需要可以很方便的满足。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住的宿舍楼距李嘉诚医学院图书馆只有五分钟的步行距离,可以享受到很好的自习环境和海湾风光。

香港大学的选课系统与工大的略有不同,沿袭英制教育体系,在学生修满相应学位要求的各项学分后即可毕业。而课程的选择方面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很大,非常灵活。每学期正常的选课容量为5门课,每门学分均为6分,共30学分。其中至少一半,即至少3门课,由相应专业所在院系开设,其余2门可凭借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但是为保证学习的.连贯性,每门课在介绍之中除了介绍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之外,还有很多先修课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提前规划好每个学期选课的安排,同时也有专门的教学人员给予帮助和指导。

在每学期开学后的第一周和第二周的时间内,课程虽已全部开始,但学生可以试听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在了解该课程的基本内容、考核方式、评价标准和教授和授课风格后,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是否继续学习该课程。最终,在第二周结束的时候,确定本学期选修的5门课,非特殊原因就不能再变更了。当然,如果学生的精力足以应对,想增加课程容量,在获得相关学院的批准后可以多选择一门课程。

在课程的考核方面,满分为100分,一般由作业、课堂参与、实验操作和报告、随堂小测、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部分构成,每个组分所占百分比由授课教师决定。值得一提的是,港大要求学生在每个项目上均得到及格的成绩,而及格线的划定视当前所有学生的表现而定,这样才算在这个科目上获得及格。在综合各项,得到百分制成绩之后,再将其转化为四分制成绩。然而优秀率是严格控制的,因此,想得到高的总体学分绩也是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的,成为班上的第一、第二是必不可少的。

从20xx年起,香港大学开始实行四年制大学教育。在此之前,香港的高中为四年制,因此大学为3年。课程等级也相应分为三级,第三级为最高。低年级的课程多为大班级授课,在阶梯教室中进行,有时热门的公共核心课程有二三百人选修。而高年级的课程,因其专业性的提升,为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教授对每个学生的单独辅导与关注,班级的规模均在二三十人左右,更有小班控制在15人之内。以我选修的数字图像处理一课为例,班上仅有23人,在课堂练习时,授课教师可以有时间走到每个学生桌前,看每个学生的答题情况,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并根据每个人不同的问题给予帮助和解答。对于当今快节奏的教育来讲,这样小规模班级的人才培养的效率无疑是非常不占优势的,但是,这样专注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对于个人的成材是有很大的帮助和决定性的作用的。因此,从整体上来讲,香港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扎根于香港社会,乃至全世界的各个领域,对于大学的名誉和声望,它所发展的优质校友资源网络对其日后的发展和社会互动都是非常有利的。

在学校对学生全方位的支持上来讲,或许也有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香港大学聘请了很多外籍教授,人数达全体教职人员总数的一半,而这些大多分布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其次,所有的教授均有程度不等的海外背景,均能用英语为媒介有效的传递知识和进行科研活动,在专业上有广泛的联系和背景,拥有大量优质的社会资源。而这些优点不仅体现在授课时的视野和高度,使学生对其专业有更加浓厚的兴趣和理解,更能转化为无数的实习、学术交流、国际会议、项目推荐、工作机会等切实有力的支持。

在校园设施和硬件方面,因为香港岛的地势多山而狭窄,港大的校园规划则是在现有的面积上,通过巧妙的设计最大化了有效的空间。在迷宫一般的校园里,起初很难有谁是不迷路的,但是渐渐熟悉之后,发现校园的其实很小很简单。但是花园一般的环境,称其移步换景,毫不为过。现代化的教学楼、古香古色的主楼、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多功能的文娱中心足以满足学习和生活上方方面面的需求。此外,还有各种风味的餐厅和咖啡厅,适合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的美食享受。

在国际化和社交方面,住学校的宿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香港大学由于宿舍楼数目有限,因此本科生多为2-4人间。在分配宿舍时,还可与不同国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成为室友,不仅扩宽了自己的朋友圈,使自己更加容易融入任何一个团体,还可以在彼此的专业上互相借鉴、互相帮助,用互补的方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激发兴趣。比如我的两位室友,一位是来自挪威奥斯陆的计算机专业的交换生,另一位是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电气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这样一来,我不仅可以在编程方面请教我的挪威室友,还可以在数学方面帮助一下我的美国学妹。此外,我们都热爱美食和运动,因此经常相约去吃饭和去超市,还按照我们三个的课程表安排了每周三次的体育锻炼时间。挪威室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学习中文非常感兴趣,我们还经常分享各自文化中的节日风俗。她们的陪伴让我的生活更加温馨和充实,让这一学期的交换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留下了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香港归来后,我的收获颇多,我也感受到了自己正在向着更好的方向慢慢的改变。而这一切,都源自老师们给我的这次交换学习的宝贵机会。在香港大学oise组织的交换学生经验介绍会上,有一句话我非常认同。那就是,我们要勇于离开自己的舒适圈,尝试一些对自己的挑战和改变,也许只有这样,在我们体验了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之后,站在远处回顾自己原来的生活,我们才会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出国留学网心得体会篇3

在丹麦奥胡斯大学五个月的交换学习生活结束了,马上就要踏上回国的旅程,回想这五个月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感触颇多。

来丹麦之前,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申请学校时的忐忑、办理签证时的繁琐,也体会到了得到奖学金的惊喜。真正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时,却面临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除了语言的障碍,教学方式的差异,更有生活方式、饮食、气候等诸多问题。大概一个月左右我们终于慢慢地适应了丹麦的学习和生活,也开始探索欧洲不一样的文化。

我在奥胡斯选修了三门课程,其中的《公司估值》已经在国内上过两次,虽然内容大体上大同小异,但在学习中却深深地感受到了国内外的教学差异。相比较而言,国外的教学更加细致到位,例如,老师在讲授资本成本计算时,会讨论快速发展的国家和稳定发展的国家的无风险利率取值应该如何调整,多市场多币种的公司应选择哪一区域的无风险利率。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了我们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习惯,我们只会关注模型的用途,而却忽略了其背后的理论原理和细节。这门课期末要求以小组形式选择公司进行估值,在小组合作中,明显地能感受到外国学生的态度更加认真和积极,他们会把教材看上五遍十遍,甚至能熟知某句话出自那一页;他们研究课件查阅文献,虽然他们没有免费的投行分析报告,但却会自己通过行业研究报告、公司年报、网页新闻等多个渠道进行总结和归纳;在分析和讨论过程中,对于例如预测等较难的环节,中国学生往往会含糊混过去,但是他们却会特别较真地认真研究、分析、辩论、咨询、直到得出结论为止。

另一门是供应链的相关课程,收入管理。我在国内的本科和研究生都是会计专业,对于供应链的课程从来没有接触过,但是为了未来进入企业从事财务的职业规划,还是特别有必要了解一下供应链的相关知识的。这门课授课老师是中国人,讲课明显有中国老师的特点,即强制要求学生做这做那,不够自主,但班内的丹麦同学还是特别积极认真地完成每一次的案例分析,在课堂上几乎处于跟老师争锋相对进行辩论的状态,让我受到极大的震撼。由于从未接触过供应链的课程,因而这门课对我来说,相对较难,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精心地准备这门课,虽然期末考试的案例分析做得不好,但却增长了很多知识。

另一门是文化与国际商务,选择这门课是因为想了解一下国际文化。但是,课程内容却跟我的预期差别很大。教授是一个中国迷,每次课都拿中国举例子,当然更多的是对中国的一些偏见,例如:中国人盲目喜欢吃kfc,甚至会在kfc结婚。对于这种偏见,让我很是气愤,时常会与他辩驳。就课程内容来讲,老师确实没有给我关于国际文化的更多的括展,但却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自己所属的中国文化,让我能客观地看待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虽然中国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深深的文化认同感却是不可改变的。这门课的`期末以一篇论文结束,我写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衰退的现象,后来收到老师深入讨论的邀请,很受感动。

在学习之余,我也在丹麦及周边国家进行了一些旅游。在丹麦和挪威感受到了北欧风景的亮丽,在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看到了二战的残酷,在德国感受到了教堂的华丽和大国气派,在法国感受到了文化和艺术的璀璨,在奥地利和瑞士欣赏到了湖光山色的美景,在意大利和西班牙感受到了建筑的魅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路走来,看到了欧洲不同地区的特色,感受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认识了新的朋友,收获颇多。

这半年的时间,没有了急匆匆地实习和找工作,除了享受上课和旅游,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因而对自己的人生和职业也有了新的规划。每个人都应该有适合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没必要庸庸碌碌地去追随别人,更没必要为别人乱了自己的脚步。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最重要的是,to be yourself.

特别感谢交大安泰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让我们能去感受新的世界,这半年收获了知识,增长了见识。世界很大,生命很短,让我们放开眼界,活在当下,享受青春吧。

出国留学网心得体会篇4

在国外生活两年有余,回望留学路,虽然艰辛但我并没有后悔!

记得当年申请学校也没有什么中介可以咨询,完全凭自己一手之力,找资料、递材料……飞赴加拿大的时候,还好有一个同伴,是父母好友的女儿,两个人去同一所学校。说起学校来,当时我还是有些心理波动,虽然是去国外读书,刚开始读的却是一所非常普通的学校,在人们眼里就相当于美国的社区大学。她心想自己怎么着也好歹是个重点高中的尖子生,考个重本没啥问题,甚至有希望去清华北大之类的名校。而且当时人们的收入没有现在这么高,家里虽然条件不错,但还是一笔蛮大的支出。这样的决定多少有些不成功便成仁的感觉。现在回忆起来觉得自己并没有后悔当初的决定。

落地才知要租房

在申请学校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当时我的签证实际上已经下来了,但是负责的签证官休假了还没有寄出,而到四月份我就必须要出去了,弄得我很着急。还好,我赶得巧,在出发前拿到了签证。因为当时申请加拿大留学虽然比美国容易,但是拒签率仍然接近一半。

回忆当初的懵懂无知,我并不觉得害怕,反而有些新奇。当我们两个人下了飞机,负责接我们的华人朋友问她要住什么地方的时候,我们两个都傻眼了。原来她们以为申请好了学校,来到学校就会有人给安排宿舍,殊不知在加拿大都是自己租房子。不过事情比想象中的简单,我很快找到了一家华人家庭并住了两个月,后来搬到学校附近跟人合租房子。

现在回忆起来,我觉得不怕的原因是,在那边其实什么事情都挺简单的,只要你肯问,总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做,一套办事的程序就在那里。这是加拿大给我印象里的好处之一。学校的名字叫做seneca college,现在已经是加拿大最大的社区学院,而我所读的专业是会计。我们四月份到了加拿大,等到九月份才正式开学,我们便多学习了一些语言课程。

在加拿大没有受过歧视

来到加国,在生活方面我适应得还算比较快,租房、买菜做饭等等,没有难倒这个从小就独立自主的小姑娘,而且有一个好朋友形影不离。刚到加拿大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感觉一个贵字,比如坐公交车虽然一块多加币,但换算成人民币也要十来块,在国内是打的的价钱。而且,那个时候国内往加拿大打个电话一分钟就要20多元,感觉很奢侈,通常一周才打一次电话。

那时大陆的留学生不像现在这么多,所以也很少聚成一个小圈子,与当地人和其他国家来的学生交朋友便成了很自然的事情。在加拿大,不像在一些欧洲国家,当地人会有一种明显的优越感。加拿大是一个移民的国度,来自各个国家的人都有,所以文化上比较多元,大家会互相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生活方式,没有人因为你来自哪里而歧视你。反倒是当时的港台生面对大陆来的学生会有少少的优越感。那个时候香港刚刚回归不久,大陆的经济也没有像现在一样崛起,许多香港人对前途都感觉比较迷茫,所以留学生之间的看法也会有少少的不自然,不管怎样,在加国的生活已经开始了———读书、工作、结婚、生子———都与这个国家密不可分了。

出国留学网心得体会篇5

一、感于街道

守规则的汽车

中国人早已熟悉了收费站的“卡”,所谓的“卡”只是一根横杠,只要它放下来车辆就必须停下缴费,这是众所周知的规则。但是中国收费站的“冲卡事件”却屡见不鲜,屡禁不止,令收费站的工作人员们头疼不已。然而美国的收费站没有卡!不要说卡了,快速收费道连工作人员都没有。尽管没有卡,车辆也不敢冲过去,因为一旦冲过去被抓住了,司机要承担的是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他们心里连一点点侥幸的想法也不敢有。

相同的例子在道路上随处可见。早在去美国之前我就听说美国的汽车在很远的地方见到要过马路的行人就会无条件立即停车。听到这种说法时我持怀疑态度:不可能每个司机都做到这点吧!但是在美国出国留学,我还没见过一个不停车的司机。我的美国老师jackie告诉我,美国司机停车的标准是行人的脚,只要行人的脚触到马路而司机没有停车,司机将会面临非常严厉的处罚,所以几乎没有司机敢在过马路的行人面前不停车。

我们经常感叹美国人有许多良好习惯。其实在美国许多良好习惯的养成有赖于严厉的惩罚尺度。以上只是两个简单的例子。我相信如果中国也能建立一套成熟的惩罚制度,中国人也会养成许多现在看来可望而不可及的良好习惯。

跟陌生人说话

“不要跟陌生人说话”是中国家长及中国老师经常教导中国小孩的一句话,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但是这也是中国社会的悲哀,因为这样,人与人之间无形中树立起了一堵冰冷的墙。来到美国我才亲身体会到,当人与人之间热情相待时,社会的气氛才会融洽,和谐。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也会感到很放松、自在。

先说说问路。在美国我问过好几次路。令我感到惊讶的是,每当我小心翼翼地对路人说出excuse me时,面对我的无一例外都是热情洋溢的笑脸。更令我惊讶的还在后头,问路时遇到“不知道”的路人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通常在中国,被问的人说一声不知道就走了,可是在美国有许多被我问到的“不知道”的路人却很热心地帮我找来了“知道”的人指路。更有一些散步的路人直接把我带到了目的地。这种热心令我不知不觉间放松了对人的戒备。

美国人的热心还体现在很多方面。一次我跟同学去星巴克咖啡屋,想着给爱喝咖啡的妈妈带一包咖啡粉回去。因为背包太重,我就把它放在同学们围坐的咖啡桌上,然后转身去挑咖啡粉。也不知道挑了多久,偶然回头却让我吃了一惊:咖啡桌旁早已没有了同学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一对正在寻找背包主人的老夫妇。看见我走过去,那对老夫妇对我说“你的包吧?忘了拿了?”我赶紧跟他们说“谢谢”。虽然在美国随处可见这种热心,但我仍然一次又一次被感动。

美国人的热心不知不觉中让我们对周围的美国人充满信任,来到美国,同学们都不由自主放松了对周围人的戒备,去到哪儿背包随处放,甚至还有同学喊出了“住在美国宾馆,东西随便扔。”因为如果客人不慎漏了东西在宾馆,只要客人来信要求寄,宾馆就会寄回去。因为不会认硬币的面值,许多同学买东西时干脆把自己带的所有硬币全部倒出来让售货员拿。这些事情在国内我们是不敢想的。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变得信任,这是我们大家的愿望。美国这个世界超级大国在这方面让我们体会到了:一个成熟的社会不应该是一个“不跟陌生人说话”的社会。

女士优先

女士优先是美国人的一个习惯,也是美国社会的一个规则。这个习惯让没有女士优先观念的我们非常地不习惯。

先说女生。每当jackie向男生们强调在美国要做到礼让女士时女生们总是会很开心地笑,但是笑过就算了,并没有往心里去。真正走在路上遇见绅士礼让时我们都不禁一愣,有反应快的女生说一声“谢谢”就先行了,而有些不好意思或者反应慢一些的女生则会摇摇头对绅士说“你先(you first)”,这时候绅士会保持笔直立正的姿势微笑着摇摇头。女生们才恍然大悟:美国的社会是女士优先的。于是赶紧说声谢谢走人。虽然有时候会觉得这种反应不过来的情况很尴尬,但是这就是一种对美国社会适应与融入的过程。

对比起女生,男生对女士优先这个习惯适应的过程就艰难多了。男生们的性格本来就大大咧咧,什么都不往心里去,再加上风风火火,到哪都一拥而上,全然不顾后头的女生。这是男生们在国内的习惯,女生们也都习惯了。但是周围的美国人不习惯,有的会用奇怪的眼神看上几眼,有的甚至会上前提醒:男士们,在美国要女士优先。虽然很多男生直到离开美国也没有养成女士优先的习惯,但是他们至少亲身体会了这个女士优先的社会。

在中国也有很多提倡女士优先的人。但是至少在目前这个愿望的实现有很大的难度。毕竟中国人太多,素质也偏低,目前的社会现实也不允许有绅士精神的中国男士到哪里都做到女士优先。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女士优先应该也会慢慢成为我们的习惯。

二、感于家庭

做客

英语课上我们都学过“make yourself at home”这个词组,意思是不要客气。我的host mother cady带我去她的朋友家做客让我亲身体会到了美国人做客的方式。

其实刚到jackie家我就发现很多时候美国人做事情很随意,比如他们的饮食。很多美国家庭并没有固定的用餐时间,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饿了就吃。去美国家庭做客也是如此,除非是聚餐,否则也是根据个人的喜好,谁饿了主人就会拿东西给谁吃,吃饱了就算了,并不会要求客人再多吃点。客人想要吃什么就跟主人说,一般主人都会拿给客人,或者告诉客人放在哪里让客人自己去拿。客人从始至终都处于主动的地位,这也是美国人重视人权的体现,但是因为这种客人主动的习惯是跟中国完全相反的,所以这次做客让我也有了一次适应过程。

因为下午跟jackie去了史密斯大学,我回家稍微晚了些。cady已经在朋友家吃完晚餐了,知道我还没吃晚餐就把我也接到她朋友家。一进门她朋友就问我“肚子饿吗”?我想也不想张口就说“不饿”。听到我说“不饿”cady和主人都很惊讶地看着我,cady还再三问我“你确定吗?”我说是。令我没想到的是接下来我费了很多口舌跟面前两位无法理解我不饿的人解释为什么我不饿。解释完了,大家围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接下来主人又问我要不要吃冰淇淋,要不要喝咖啡,我都很客气地说不要。可是我很快发现如果我一直说不要我会什么都没得吃,于是我强迫自己开口要了一杯冰茶和一块比萨饼。这种主动开口的方式让我感觉很不适应,但是同时我也很欣赏这种方式。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很多客人说“不要”是出于客气,但是也有很多时候他们是真的不要,所以有时主人热情添上的食物会让客人勉为其难。当然了,客人主动与被动是两个国家不同的传统文化所造成的文化差异,应该是各有所长。这次的做客经历让我有了一次宝贵的体验。

母亲的管辖范围

我早已经习惯了中国父母对孩子一管到底的方式。虽然早在去美国之前就对美国父母对孩子民主的管理方式有所耳闻,但是在亲眼见到jackie对她的孩子们的管理时,我不禁感到惊讶与不适应。

jackie有三个儿子,最小的儿子jarred才15岁,但是已经开始在麦当劳挣自己的零用钱了。我最喜欢跟jarred在一起玩。有一次我跟jarred玩捉人游戏时他跑进了自己的房间,我想进去捉他,他说不行。他告诉我jackie曾经告诉过他,任何人没有他的允许都不能进入他的房间,当然这个“任何人”也包括他的母亲。至于房间的清洁工作如果他有需要可以请他母亲帮忙,不过一般都是自己动手。听了这话我感觉非常惊讶,同样是15岁,jarred已经拥有了自己的领地,而多数中国孩子早已习惯了父母随意进入他们的房间检查。

还有一次,我问jackie能不能找谁借一辆单车,我想骑着单车到周围转一下。jackie告诉我jarred有一辆单车,可以问他借。刚好jarred就在旁边,但是他说他不能把单车借给我。这时jackie开口了。我以为jackie会要求她儿子把单车借给我,却没想到jackie只是帮我请求而已,我以为有jarred的母亲出面我一定可以借到单车,jarred不会连他妈妈的面子也不给吧?可是没想到jarred说不行就是不行,因为他从来不把他的单车借给别人。见儿子如此“顽固”,jackie对他并没有半点责怪,只是一个劲地向我道歉,说她也没有办法。

虽然借不到单车会让我觉得有些失望,但是这种母子关系却让我羡慕。母亲不是高高在上,孩子也不必对母亲惟命是听。这样子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也会使母子关系更加融洽。许多家长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叛逆,实际上适当给孩子一点他们自己的空间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教育方式。

我在美国留学的一个月里亲身感受着中美文化之间的冲击,其中的感受还有许多,这只是其中感受比较深的几点。一个月的时间用来感受一个国家的文化确实太短太匆忙。我想,如果还有机会的话,我会愿意再次前往美国探寻它的文化底蕴,感受中美文化之间的冲击与融合。

出国留学网心得体会篇6

立思辰留学360介绍,泰国留学感受泰国饮食习惯。泰国的饮食以稻米、蔬菜为主。在泰国,可以吃到其它国家的许多美味佳肴。 数不清的各式饭店按各种亚洲烹饪方式提供饭食。中餐馆在泰国随处可见,不要担心吃不上家乡饭。

泰国的饮食也按地区有所不同。北部的人们以糯米饭及各种辣酱为主食,汤类主要有夯勒汤(一种缅甸式菜汤),特色菜有米粉拌猪肉、香肠、炸猪皮和各种青菜等。由于当地养猪较多且肉价便宜,故而当地人十分喜爱食猪肉。

互联网留学360介绍,大部分居住在中部的人们的口味都趋于甘香而稍带甜味,食物烹调方式较为复杂,讲究色香味,常在卖相上大花心思。如一道从椰汁辣酱演变而来的“下船辣酱”,也要用羊齿草等材料来装扮得色香诱人。

与北部地区一样,东北部人们也是以糯米饭为主食,配以凉拌鸡猪牛肉末或凉拌猪血、凉拌木瓜丝、腌鱼等。除此之外,鸡猪牛等动物肉也普遍受欢迎。至于海鲜则很少食用。

南部饮食以辣闻名,其中鱼肚汤、黄酸汤是南部最有名的汤。当地人喜欢用杂鱼酱拌饭并配以若干新鲜蔬菜,并美其名曰杂烩饭。南部海鲜品种繁多,是当地人餐桌上的主角。秀丽帕氏豆是该地区不可或缺的食物之一,豆子切片用来炒肉或者煮汤,此外还可以拿来炖椰浆及各种蔬菜,或就壳烘烧至软熟,然后去壳蘸着辣酱食用。

出国留学网心得体会篇7

曼哈顿、华尔街、时代广场、纽约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与之相媲美的,这里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从曼哈顿驱车近一个小时的路程,在纽约长岛纳苏郡和苏福克郡的交界处,风景秀丽的海岸边,散落着十几栋小楼,路口不起眼的牌子,告诉人们这里便是世界著名的冷泉港实验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正是这样一个至今仍称自己为实验室的研究机构,却被人们誉为世界生命科学的圣地和分子生物学的摇篮,曾名列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十大研究学院榜首,先后有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有多项荣获诺贝尔奖的研究工作是在冷泉港实验室完成的,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发现转座子元件的巴巴拉·麦克林托克。詹姆斯?沃森曾是实验室的主任。

始建于1890年,具有百年悠久历史的冷泉港实验室为何能够始终站在浪尖上引领世界生命科学的潮流?作为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冷泉港实验室拥有充裕的科研基金,同时具有独特的科研策略和领先的研究思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此,将我在冷泉港实验室工作的一些体会和理解与大家进行交流,籍此抛砖引玉。

开放精神下的学术交流

冷泉港实验室是国际生命科学的会议中心,平均每两周就举办一次国际会议。每次学术会议往往2-3天,大型的学术会议可能持续5-6天。邀请到这些学术会议上做报告的都是当今最活跃的一流科学家,我在冷泉港实验室工作的半年期间,就先后听到philip sharp,david baltimore, craig mello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报告,其中craig mello因rnai研究成果获20xx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获奖消息一周后,mello博士便应邀在冷泉港实验室做学术报告。会议期间,上午为学术报告,下午为学术展板(poster),中间往往有促进交流的酒会。学术报告通常网络直播,研究人员可以在做实验的同时,关注学术报告的内容。而在学术展板和酒会期间,可以和感兴趣的同行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正是依托于频繁的、涉及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冷泉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与外界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了解和关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内的最新动态,真正做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有意思的是,我在冷泉港工作时需要用到法国giacomo cavalli博士研究小组的实验方案,在几次email邮件交流后,我在冷泉港召开的学术会议上见到了cavalli博士本人,得以当面讨论和交流一些具体的细节。

冷泉港实验室也非常重视实验室内部的学术交流。为了促进实验室内不同研究小组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冷泉港实验室推行in-house seminar的机制,每个研究小组除了自身组内的讨论会外,还必须定期面向整个实验室公开举办讨论会,实验室内所有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均可参加。

通过国际会议、in-house seminar、研究小组内的讨论会,冷泉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成功地实现与外界同行、实验室内同行以及研究小组内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在这些交流的过程中,我感受到绝大多数研究人员开放的学术精神,他们非常艺术地处理了同行之间学术竞争和学术交流的矛盾,让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发挥到了极致。

实质性的学科交叉

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会催生大量的源头创新,并可能实现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学科交叉在冷泉港实验室有悠久的历史,曾长期担任实验室主任的沃森博士正是与物理学背景的弗朗西斯·克利克合作,发现并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奠定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础。在以生命科学著称的冷泉港实验室,却有很多具有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统计学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有些甚至是教授级的重要pi。比如,生物信息学是生命科学与信息学科的交叉,为基因与基因组学的研究拓展了新的研究手段和思路,我校在20xx年开始具有生物信息学博士点,这在国内高校中应属领先水平。在冷泉港实验室,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设置pi岗位,主要从事基因组序列分析为主的计算分子生物学研究。目前,冷泉港实验室的绝大多数生物学研究小组都与1-2个生物信息学小组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并且长期的合作经验使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之间能够进行富有成效的交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学科交叉催生的许多“利器”,冷泉港实验室都将其应用得恰如其分。

良好的科研素质培训

虽然“当一名科学家”是许多人小时候的理想,但优秀的科研素质和科学素养需要系统的培训,而且有些是在专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比如,如何与他人开展有效的学术交流?如何很快地熟悉某一研究领域?怎样做好一个学术报告?冷泉港实验室非常重视对博士后和研究生的科研训练,每年实验室都有大量的夏季和秋季培训课程(summer course和autumn course),这些课程都是针对最新的实验技术和前沿科学问题进行专题培训,博士后和研究生能够免费参加这些培训的授课内容。这里举两个例子说明冷泉港实验室对研究生科研素质培训的重视。一是研究生具有专门的讨论会,研究生轮值担任讨论会主持人,如同学术会议一样正式地介绍报告人,协调整个讨论会的提问和讨论等。第二个例子更有意思,如果实验室的pi邀请了一流的科学家到冷泉港做学术报告,博士后和研究生可以注册申请与这位科学家免费共进午餐。因此,在享受丰盛午餐的同时,博士后和研究生还可以和一流科学家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和交流,其中不乏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一流大学的教授等。

积极的学术交流、充分利用学科交叉的优势,良好的科研素质培训,这实际上是早被大家熟知的话题,冷泉港实验室将其做得最好,从而确保了自己的领先地位。

在繁华的纽约,冷泉港实验室是一片宁静的科学天地,而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海边酒吧,每次学术会议和培训课程,酒吧里都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实验室有些pi也会把自己领导的小组成员带到酒吧,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品尝美酒,享受海风的吹扶,或许某个伟大的科学发现,就在这海边酒吧某次不经意的交谈中诞生。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语文网培训心得体会6篇

数学研修网心得体会参考5篇

数学研修网心得体会5篇

语文网培训心得体会优质5篇

心理网课的心得体会5篇

关于网课的心得体会5篇

2023家长网课心得体会5篇

少年网观后感作文参考6篇

网文明用餐演讲稿8篇

研修网工作总结参考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45856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