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档范文 >心得范文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事迹材料7篇

相信很多人在日常工作或学习中,都接触过事迹材料吧,在平时学习中,小伙伴们都肯定接触过事迹材料,下面是写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中国十大感动人物事迹材料7篇,感谢您的参阅。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事迹材料7篇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事迹材料篇1

坚持才是王道飞人也差点中途放弃

终于开始了正规的短跑训练,苏炳添的天赋更是一下子展现出来。有一次苏炳添家聚会,苏炳添问表哥蔡健发100米的成绩是多少,蔡健发说11秒多。苏炳添就笑话表哥,“这么慢,我可以跑到11秒以内。”表哥蔡健发根本不信,当即和他打赌,如果苏炳添能够跑进11秒,可以答应苏炳添要求,“要什么就奖励什么。”结果,他们就到附近一个学校测了一把,苏炳添跑出了10秒7,这个速度把当时一旁上课的体育老师都震住了。

不过,真正的体育训练并非那么轻松。苏炳添在2004年代表古镇参加了中山市运动会,被当时中山体校的教练发现,并将苏炳添从乡下中学带到了中山市体校。刚到体校的时候,苏炳添对于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训练并不适应。而且,由于刚到市体校,又没有朋友,苏炳添一个人哭了好多次,甚至一个人3次从体校跑回家。体校教练发现后,就动员杨永强教练再去苏炳添家里做说客,劝说苏炳添回去。

之后随着成绩越来越好,苏炳添在新学校也开始有了新朋友,才慢慢安心下来。2006年,苏炳添代表中山市参加了广东省中学生比赛,暂露头角。于是,苏炳添成为了广东省田径队的一员,真正进入了专业运动员的行列。

即便成为了专业运动员,苏炳添也一度险些放弃。在田径队成绩中游,苏炳添一年之后遭遇成绩瓶颈,甚至还有些下滑,他也一度想过放弃。后来很多人都劝他留下,帮助他坚持渡过瓶颈期。这才有了后来短跑名将袁国强发掘出苏炳添,一路成就中国速度的故事。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事迹材料篇2

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于敏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195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底,开始参与科学家钱三强组织的氢弹技术理论探索。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20世纪70年代起,于敏和其他学者一起倡导、推动加快我国的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大大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的'进步。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事迹材料篇3

?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人物事迹】

20__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人物故事】

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填补了我国无诺贝尔科学奖的空白。她将中医中药推向了世界,她将民族的变成世界的。过去,包括很多中国人在内的国内外学者专家,都批评中医中药为伪科学。屠呦呦用诺贝尔医学奖粉碎了他们对中医中药的攻击,奠定了中医中药在世界医学领域的地位。屠呦呦是民族的功勋、佼佼者,她对科学的贡献是卓著的。

40年前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可想而知,屠呦呦要从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可谓历经千辛万苦。失败了,推掉重来,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在失败面前,他们不言弃,始终执着地追求。屠呦呦被称着是“三无教授”,她毫不在乎,兢兢业业,对科学执着追求,锲而不舍。为了检验药物的效果,屠呦呦甚至亲自口服药物,尝试药物在自己身上的反应,以做到保证药物的万无一失,屠呦呦的肝脏因此受到了损伤,牺牲了自己的健康,目的。就是换来大家的健康,换来人类的科学进步。屠呦呦与青蒿素之间充满了许多精彩传奇故事,表现了科学家的态度、品质和精神,屠呦呦的精彩故事是一本极好的励志书。必须用好这本书,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学习现时代科学家的精神特质,“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荣誉待遇面前不伸手,为着祖国的科学事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今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更需要讲好屠呦呦与青蒿素的故事,用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的精神鼓舞大众,振奋精神。

大家一定记得,当年,陈景润摘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引起了全社会的轰动。1977年10月3日,新华社报道,陈景润的突出贡献为数学学科的发展写下光辉一页,中国科学院提升他为研究员。1978年1月,《人民文学》刊发了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随后予以转载,“怪人陈景润”轰动全国。1978年4月,《哥德巴赫猜想》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时,“七七级”大学生刚刚入学报到,坐定课桌,开始如饥似渴地求知。都是关于中国数学家陈景润的精彩故事,不仅教育了“七七级”。《哥德巴赫猜想》还被选入了初中语文课本。陈景润的故事遍布大街小巷,刻入每一个人的脑海,激励了我们这一代人,至今,仍记忆犹新。

屠呦呦获诺贝尔科学奖是振奋人心的消息,让中国人扬眉吐气。屠呦呦是时代的符号,是科学家的优秀代表,是当代的陈景润,必须大张旗鼓的宣传屠呦呦与她的诺贝尔奖,讲好她和青蒿素之间有着精彩传奇的故事,用以教育人激励人,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科学的春天。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事迹材料篇4

张顺东、李国秀夫妇“电商梦”成真

3月3日,一堂特殊的“电商培训课”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开课。讲课的是东川区商务投资促进局副局长施勇和东川电商达人、“扶贫明星”云丽,而学生是去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奖者张顺东、李国秀夫妇。

“你望望,网上卖个大米,都几十万的单了。”

“你又不会操作,望也是白望。”

张顺东一直都有一个“电商梦”,但李国秀总觉得做电商困难大。2月25日,_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点名表扬了夫妻二人,这对只有一只手加一双脚的东川夫妻,去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等4个国家级奖项,是全国闻名的“最美家庭”。_的鼓励,再次点燃了张顺东的梦想。

但是,怎么做呢?张家所在的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距城里有40分钟车程,坪子村也没有特产,就算开店,这对身带残疾的夫妇也难以上网操作。开了多年小卖部的张顺东认为,做电商和小卖部一样,要进货。钱从哪里来呢?货源在哪呢?

培训课一开始,云丽就发现,要改变张顺东固有的念头。被人们称为“扶贫明星”“慈善公益之星”的她,曾于20__年1月20日与在昆明考察的_记有过短暂的对话。_对她做电商带动乡亲们脱贫、帮助东川特产打开销路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这成为她努力做电商的最大动力。

“电商可以不囤货,有多少货就上架多少。还可以一键发货……”云丽还没说完,张顺东便说:“我见不到产品,质量怎么办?”

产品的质量的确决定成败,但云丽对此颇有心得。“如果不愿意做一键发货,可以从土特产入手,或者你把货交给我,我帮你们卖。”

李国秀又提出一个问题:“网店谁来操作?你会弄电脑吗?”张顺东虽然20__年接受过相关培训,可频繁操作电脑对他来说还是很难。其实,在李国秀看来,他们的儿子张光云目前的工作恰与电脑有关,儿子就是最佳人选。

“万事开头难,慢慢地学,一步一步来。”云丽说。

这堂特殊的“电商培训课”足足讲了两个多小时,张顺东终于明白了电商和开小卖部的区别。

从授课的3日到8日,东川区商务投资促进局就为张顺东的“电商梦”做好了初步规划。施勇说,张顺东的小卖部将被改造成直播间和小型超市综合体,此后还将陆续加大对张顺东一家的培训力度,为张光云提供一个月的跟班学习机会。本周内,直播间和标准化超市的改造就将完工。施勇还介绍,张顺东的微店近期即将开张,上架面条、大蒜、蜂蜜、洋葱等东川特产。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事迹材料篇5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邓一兵在今日举行的国新办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聂海胜参加神十任务发射出征的当天进行了体检,体检是空腹净重72公斤。太空授课时测量出的聂海胜的质量和他的实际体重基本相符。

20__年6月20日,王亚平在太空授课中演示了如何在太空中测量航天员的质量,以“助教”身份出现的聂海胜亲自上阵示范。最终太空上的质量测量仪器显示,聂海胜的质量是74公斤。有媒体指出,公开资料显示,聂海胜体重多年一直保持67公斤。为什么聂海胜胖了7公斤?

邓一兵说,关于航天员聂海胜的体重问题。注意到网上对这个问题的质疑,网上说的67公斤是聂海胜20__年参加神六任务时的体重,截止到20__年已经有八年了,他的年龄也从41岁到了49岁。按照中年人群的体重增长规律,体重增长5公斤是符合正常规律的,而且他72公斤的体重也是符合发射要求的。

邓一兵表示,在太空授课的过程中,聂海胜用质测仪测量质量的时候,他当时穿着舱内的工作服、内衣、舱内工作袜,还有舱内用鞋,这些重量统计起来大约是1.89公斤。所以综合上面这些信息,太空授课时测量出的聂海胜的质量和他的实际体重是基本相符的。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事迹材料篇6

黄文秀,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她是广西优秀定向选调生,曾任百色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

6月16日的大雨来得很突然。下午两点多,黄文秀没吃饭,就急匆匆地要出门。父亲看了天气预报,知道晚上会有暴雨,劝她,“要不明早再回吧?”

“就是因为要下暴雨,村里可能会受灾,更应该马上回去”,黄文秀坚持要走,临走前,她叮嘱父亲“记得吃药”。

回村的路上,黄文秀一边开车,一边给村支书周昌战发消息,询问村里的情况。当地的地质比较疏松,一到雨季,容易发生塌方和滑坡。

6月17日凌晨00:12,黄文秀在家族群里发了一段11秒的小视频。

视频里黑漆漆的一片,只有车灯发出微弱的光,照出密集的雨点、频频摆动的雨刷和从山上倾泻下来、淹满整条公路的洪水。

4分钟后,黄文秀对家人说,“我遇到山洪了,两头都走不了,雨越来越大,请为我祷告吧”。没有人预料到,这成了她留在世上的最后一段话。

凌云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副队长席道怀是最后见到黄文秀的人。他对媒体回忆,他曾和同事在积水路段碰到进退两难的黄文秀。她冒着雨从车上下来,向席道怀求助,请他帮忙开车通过这段路。

席道怀将文秀安顿在警车上,他驾驶文秀的车在前头开路,当他把车开到安全地带,却发现文秀乘的车没跟上来。文秀电话无人接听,席道怀在车上的同事也不接电话。此时,席道怀隐隐产生了不祥预感。原路返回,他发现路面塌方、一片狼藉。救援人员在下游河道发现了她的遗体。

“30岁,太年轻了!” 人们痛惜于她美丽而短暂的生命,含泪送她。

“几天前,文秀说我们脱贫攻坚战的效果不错,全村只剩下2.7%贫困人口,过段时间我们全村脱贫了一起开个庆功会吧,当时她还在我们一个农民家里,买了一些酒。”百坭村村支书周昌战说,“酒买好了,可是她却不在了”

中国十大感动人物事迹材料篇7

1996年,因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从最优秀的飞行员中招募航天员。

他毅然决然报名,并在报名表中写下:“选不上我,我毫无怨言,但是如果不敢挺起胸脯去应选,我会为自己感到羞耻!”

挑选航天员到底有多严格?严格到我们难以想象。

首先是看档案根据身高、体重进行初选。入围后,所有人员都要进行体检,体检程序十分严格,不仅要进行常规检查,连皮肤、牙齿、语言等都要查到!更有精细的医学检查和航天生理检查。聂海胜凭着过硬的素质一一过关,

1998年,34岁的他成为中国首批14名航天员中的一员。为了啃下40多万字的飞船飞行操作手册,他几乎没有出门逛过街,夜里12点前没有睡过觉,在模拟仓里一待就是七八个小时,反复读仪表、按旋钮、操作仪器,开着灯练熟了,他就把灯关了摸着黑练,练到所有的动作成为肌肉记忆,练到看球的时候把自己的膝盖当成“紧急营救”旋钮狠狠按下去。

按照要求,航天员的理想体重是65公斤左右,可聂海胜体重74公斤,航天员不能吃药和节食,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大运动量锻炼。于是聂海胜除了每天跟大家一起参加常规训练之外,还要加班两三个小时锻炼,无论寒冬酷暑,他一天也没有间断过。最终,在不影响体质的前提下,聂海胜成功减重7公斤,使身体保持在标准状态。低压缺氧训练中,低压氧舱以每秒5米的速度迅速提升到5000米高空,氮气在血管中乱窜,一旦造成血栓可能危及生命,可聂海胜每次都坚持在舱内待30分钟。跳伞训练中,聂海胜竟然仅用8天就完成了一个空降兵一个月才能完成的训练任务。失重训练中,俄罗斯助理教练都在机舱里呕吐不止,聂海胜却镇定自若。超重训练中,胸背仿佛有80斤的大铁锤挤压着,教材要求训练时间不少于60秒,聂海胜硬是坚持到了80秒。头低位卧床训练中,整整五天,聂海胜保持着脚高头低的姿势躺在床上,吃饭喝水都要靠嘴和胃的吸力完成,时间久了头部充血,眼睛刺痛,一站起来,血“哗”的一下全从头顶流到脚底。还有训练要求航天员适应弹射盖的超大震响,有把耳膜震破、造成终身残疾的风险……

这些考验的难度之大,普通人完全无法想象,可聂海胜全部挺了过来!

20__年10月,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聂海胜位列首飞梯队。虽然这次没有上天,但他拥抱着太空归来的杨利伟,依然激动得眼泛泪光……他离航天梦越来越近了!

两年后的20__年10月12日,伴着清晨霏霏的飘雪,神州六号即将问鼎苍穹,

这一次,聂海胜和费俊龙一起出征太空!“在太空飞行的5天里,每当飞临祖国的上空,不管白天或黑夜,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往下看。因为只有那里最让你牵肠挂肚,只有那里是你的根。”聂海胜凯旋后,这样动情地说。

20__年6月26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

20__年6月,聂海胜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担任指令长。

队友王亚平说:“聂师兄就像是我们乘组里的定海神针。只要有他在我们心里就很踏实,什么都不怕。”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年度感动人物事迹8篇

2023年度感动人物事迹8篇

2023年度感动人物事迹模板5篇

感动人物事迹心得体会5篇

感动人物事迹2023观后感参考5篇

感动人物先进事迹8篇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6篇

中国感动人物2023观后感推荐8篇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观后感模板5篇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观后感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44642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