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写出高质量的观后感,就必须对作品内容进行分析,一般大家观看完一场影片后,肯定有不少感受,可以撰写一篇观后感,以下是写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中国感动人物2023观后感最新7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感动人物2023观后感篇1
朱彦夫是山东省沂源县张家泉村人,他14岁参军,16岁入党,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战役,三次立功。1950年11月,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入朝作战。
在与美军的殊死搏斗中,他和战友们冒着零下30度的严寒,三天三夜颗粒未进,打退了敌人一次次疯狂反扑。全连战士除朱彦夫外全部牺牲,朱彦夫被炮弹击中头部,左眼被弹片炸飞,昏死过去。
朱彦夫被兄弟部队从雪地里扒出来以后,昏迷了93天,全身先后动手术47次。由于冻伤严重,他的双臂和双腿被截掉。
朱彦夫曾经想过自杀,但医生的鼓励和社会的关爱,让他重拾生活的信心。1956年,不愿意让人服侍的朱彦夫,离开了衣食无忧的泰安荣军所,主动要求回到了故乡。
回家以后,凭着坚强的意志,朱彦夫苦练自理能力。经过成千上万次的练习,他学会了自己吃饭,学会了装卸假肢、上厕所、刮胡子、划火柴……
1957年,24岁的朱彦夫以伤残之躯,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
那个时候的张家泉村,是出了名的穷村,自然条件非常恶劣。他拿出自己的抚恤金,办起了图书室、夜校,希望通过文化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他拖着17斤重的假肢,走遍了村里的每一座山头,每一条山沟。张家泉村山穷地薄,他就带领群众造梯田;缺少水源,他就领着打井、修建水渠。残肢磨破了,化脓流血了,他就爬着走、跪着走,甚至滚着走。朱彦夫说:“我用这半块躯干,不管是滚,不管是爬,都要尽上我的职责。”
担任村支书的25年里,朱彦夫兴办学校、发展教育;发动群众填沟造田、兴修水利、架电修路、种植林果,千方百计发展农业。他和张家泉村的干部群众历经艰难,终于走上了致富之路,过上了温饱殷实的日子。
1982年,一场大病之后,朱彦夫主动辞去了村支书的职务。为了完成当年指导员临终前的嘱托,朱彦夫开始了艰难的写作。他用嘴含着笔写,用残臂夹着笔写,用铁圈套着笔写。胳膊翻书不方便,他就用嘴唇翻,用舌头翻。他每天只能写几百个字,写了整整7年,反复修改了7遍,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终于出版。
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的迟浩田为之题写书名,并题辞:“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
1996年11月,在一次报告会上,朱彦夫由于过度劳累,突发脑梗,导致偏瘫。面对命运的又一次劫难,朱彦夫没有屈服,1999年,由他口述、他人代笔的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出版。
2014年3月,中宣部授予朱彦夫“时代楷模”称号。2019年,朱彦夫获得“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朱彦夫一生都在挑战生命的极限。作为一名军人,他献出了自己宝贵的身躯;作为一名残疾军人,他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作为一名农村党支部书记,他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用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和钢铁般的意志,谱写了一曲绚丽的生命之歌。
中国感动人物2023观后感篇2
今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平台播出。盛典以“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为核心主题,全面展现中国人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2021年。其中,苏州籍两院院士顾诵芬当选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顾诵芬,男,1930年2月出生,江苏苏州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航空研究院名誉院长。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荣获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顾诵芬院士是著名的飞机空气动力学家,是我国高空高速歼击机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他主持建立了我国飞机设计体系,主持研制的型号开创了我国自行设计研制歼击机的历史,顾诵芬院士先后参与主持了歼教1、歼8和歼8Ⅱ等机型的设计研发,曾任歼8副总设计师、歼8Ⅱ总设计师。由于对歼8系列飞机的重大贡献,顾诵芬院士被誉为“歼8之父”。199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顾诵芬父亲顾廷龙和母亲潘承圭都出身于苏州名门望族,旧居在望星桥。顾廷龙逝世后,顾诵芬按照父亲临终前“将藏书一部分捐赠母校”的嘱托,分两次从北京专程到苏州,把父亲生前收藏的4000册(套)珍本、孤本、善本藏书捐赠给苏州一中。为此,苏州一中专设“顾廷龙赠书珍藏室”。2019年8月,“清芬可挹:两院院士顾诵芬”展在苏州美术馆举办,展出了顾廷龙、顾诵芬两代名人的手迹、图纸手稿、工具仪器等90件实物原件,以及成绩单、珍贵照片等66件文献资料,真实再现了顾诵芬院士从江南文化望族走向我国航空科研尖端的砥砺行程。
中国感动人物2023观后感篇3
一张窄窄的小条凳,一辆吱呦作响的自行车,弓着腰,弯着背,顶着满头花白的头发,风里来,雨里去,这就是一个八旬老人追梦的漫漫长路。每一条车轮压过的痕迹,伴随着一个个踏实的脚印;每一把雪亮锋利的刀剪,都经历过汗水的磨砺;每一摞大小不一皱皱巴巴的钱币,都带着受助群众感激的热泪,这一切,都被刻画在岁月里。
吴锦泉,他是一个仅靠磨刀为生的老人,住在老旧的瓦房里,省吃俭用,却拿出了37000多元钱去帮助别人。3万多元钱,对我们城市里的家庭来说并不算多,也许是一次出国旅行的费用,也许是爸爸妈妈两三个月的工资,甚至只是有些大款买一个包包一块手表的钱,但是对吴锦泉老人来说,却是用晚年的安逸甚至是生命换来的!
作为一个小学生,我没有工作,也没有收入来源,但是,我也可以学习吴锦泉老人,我可以学习他的节俭,不再只盯着那些高档的玩具、零食,可以去发现和利用一些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姐姐们穿过的衣服我也不再嫌弃,这样,我过年得到的压岁钱,平时妈妈给我的零花钱除了攒起来读大学以外,还可以用来帮助一些山区的小朋友,我也可以把我看过的书捐献给他们,让他们和我一样可以学习本领,获得知识!
我能做的不多,但是我也一样可以去帮助别人,付出自己对社会的一点爱!
中国感动人物2023观后感篇4
2021年是中国航天的丰收年,本年度《感动中国》的特别致敬环节聚焦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国航天人。
从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今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从近地走向深空、从无人走向有人、从月球走向火星。“敢上苍穹揽月,不畏艰险启航,豪情问天,壮志报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道路上,中国航天人勇攀高峰、自立自强,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把梦想化作现实。
颁奖词直抵人心,感动背后是对真善美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像《感动中国》这样走过20年的节目,是不多见的。龙鳞装是一种源于唐代的书籍装帧形式,非常适合呈现时间轴序列,每一页翻开就是一座丰碑。”回忆起制作开篇画面的过程,龙鳞装非遗传承人张晓栋感慨道,在接到节目组的邀请后,他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悉心完成这幅长卷。
作为节目的忠实观众,张晓栋告诉记者:“节目中榜样人物的事迹不断启示我,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过去近15年我只做了8部书,可能我这辈子也只能干非遗传承这一件事,既然做,就要做好。”
与张晓栋一样,《感动中国》总撰稿刘凯也陪伴节目走过多年,在专注于撰写颁奖词的过程中,他收获了更多的感动与温暖。
中国感动人物2023观后感篇5
看完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我的眼泪湿了眼眶,作为一名支教结束已经返校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我深知基层工作的不易,她的故事更是基层工作者的一个缩影,我们都应该向文秀同志学习,学习她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学习她扎根基层、心系群众,学习她胸怀大爱、无私奉献,学习她立足平凡、追求崇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拼搏奋进。文秀走了,千千万万个文秀还在,每一个青年学子都要承担起光荣的历史使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投入时代的洪流中,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限度将自己投入到祖国伟大建设当中去。
通过学习“第一书记”黄文秀的事迹,让我明白了基层是艰苦的,只有心怀信仰,才能成芳华。努力、阳光、热情、真诚、有追求,是黄文秀留给所有人的印象,她用赤诚的初心,质朴的奉献融入贫困群众,担当起脱贫攻坚重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学习“第一书记”黄文秀不畏艰苦,奋勇向前的精神。只有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把一脉相承的信仰,奉献与牺牲的信念,化作迎难而上、登高行远的力量,铸成共产党人无私奉献、不负人民的魂。
看完黄文秀的视频,我感慨万分,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短暂的一生,为老百姓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践行了一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庄严。铿锵誓言犹在耳,壮志未酬泪满巾。文秀走了,带着百坭村的扶贫重任和群众的脱贫愿望、带着她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群众的无限深情,匆匆离去。在她短暂的生命里,用青春书写韶华印记,以信仰铺设脚下芬芳。虽然她走了,但她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她用生命照亮的扶贫路,也将激励着千千万万扶贫干部不懈奋斗,继续前行!作为一名中共党员,黄文秀的精神永远值得我学习。在今后的支教之路上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祖国奉献自我的青春力量。
黄文秀同志勇挑重担,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本色,我们要学习她身上可贵的精神,努力学习、勤于实践、不懈奋斗,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外国语学院刘明晟同学表示,今天学习了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让我极为感动且备受鼓舞。在此向扶贫先锋致敬,向第一书记致敬。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投身西部热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的地方去,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贡献一份力量是我的理想和愿望。愿加入西部计划,同志愿者们携手共进,以前仆后继、一往无前的毅力和决心,助力党和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服务社会,报效祖国,扎根西部,融入基层,深入脱贫攻坚战主战场,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己任,初心不改,努力奋斗,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做好扶贫工作,让国家放心、人民幸福,是所有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追求和目标。我也会在实践中不断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虚心学习,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和扎实的工作能力贡献青春力量。
中国感动人物2023观后感篇6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今天(3月3日)播出,本年度《感动中国》的特别致敬环节聚焦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国航天人。
从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今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从近地走向深空、从无人走向有人、从月球走向火星。“敢上苍穹揽月,不畏艰险启航,豪情问天,壮志报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道路上,中国航天人勇攀高峰、自立自强,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把梦想化作现实。
《感动中国》节目制片人、总导演告诉我们,中国航天近年来的发展成绩斐然,给中国人带来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将荣誉献给中国航天人,实至名归。
中国感动人物2023观后感篇7
读了这本《感动中国》的第三章“我选我精彩”后,我深有感触。
在这里有用自己的责任和生命看护着属于生产队的384只羊的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和玉荣;有用自己的三轮车示范了如何做一个奉献的人的白芳礼老人;有183个孩子的父亲丛飞;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孔祥瑞;还有从伐木能手到栽树英雄的马永顺……我从他们身上吸取了无穷的精神力量: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生活将幸福快乐;拥有一份责任感,我们就会变得稳重,就会正真懂得追求,成为一个坚定的人;拥有乐于奉献的品质,我们就能在奉献中体现人生的价值,让生活得到升华。记得有一次,学校布置小组合作完成一份调查报告,我是小组长,于是我们商量利用周六的时间上东洲公园合作完成,完成后还可以一起做游戏,进行体育锻炼。到了周六,我提前半小时来到了东洲公园,选定地点,做好一切准备工作,等着他们的到来。
可是十分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还不见他们的人影。怎么了?会不会出事了?我很着急,请妈妈给他们一个一个打电话。终于他们陆陆续续的赶来了……时间过的好快,我们的调查报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我们一起做游戏,一起唱歌,玩得可欢了。晚上回到家,我又拿出彩色笔,给他们穿上美丽的外套。星期一,当我在教室的黑板上看到那漂漂亮亮的最高分时,我欣慰的笑了。是啊,作为一名小组长,就要有一颗责任心,为小组的荣誉而努力,为小组的成功而欢乐。
让我们时时刻刻做个有心人,也许那瞬间的火花能帮你开启智慧之树,帮你通往成功大门。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