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观后感其实就是介绍电影的一种方式,能否吸引更多的人观看就看所写的观后感是否吸引人,没有出色的感受抒发,那么写出的观后感就是没有价值的,下面是写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观《觉醒年代》观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观《觉醒年代》观后感篇1
最近,我观看了电视剧《觉醒年代》,让我感慨万千。
新生的中华民国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不甘沉沦,一心想着救国,他们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并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才能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才能推动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彻底消灭旧中国,建设新中国。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中国共产党史上一段广为传颂的佳话。那么“南陈”与“北李”是如何认识,并走到一起的呢?他们的第一次交手,谈论的是什么问题?剧中一开篇,就展现了陈独秀与李大钊相识的过程。
开头几集,于和伟扮演的陈独秀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激情却不用力过猛,有气场却不虚张声势。既展现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深邃思想和澎湃的`激情,又有普通人的无可奈何。人物的塑造有温度有情感,看起来极具感染力。
看《觉醒年代》就像在看历史,年代感、画面感极强。剧情清晰勾勒出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精神风貌。剧中的人物刻画非常生动和形象,往往一出场,便令人肃然起敬,根本分不清谁才是主角。有故事,有思想,有现实,有理想,有情怀,有教育。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人之风骨,为天下苍生的担当。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勇敢地追求真理,以自己的一腔热血和理想抱负,积极投身于革新运动中,着实令人敬佩不已。
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奋发有为,积极探索,刻苦学习,争做国家栋梁,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观《觉醒年代》观后感篇2
2021年的五月,一如以往的五月,天气总是瞬息万变,暴风骤雨常常让途中的路人措手不及,无处规避。此时,屋外从骄阳炙烤大地,一瞬间转变为电闪雷鸣,所幸,我在屋内,雨水尚不能将我企及,我在这充满安全的庇佑下,正回味着面前这一小块屏幕刚刚讲述给我的革命英雄的故事,情不能自已,竟泪湿眼眶……“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觉醒年代》将20世纪的中国从文献课本的字里行间,投映于屏幕之上,陈独秀、李大钊、宋运辉、马德福……他们生活在与当今截然不同的时代中,“遍地哀鸿满热血,无非一念救苍生”,他们在思索着、追寻着、敲打那紧闭的封建麻木的铁窗,试图唤醒沉睡的人民觉醒,去拯救国家,拯救民族。他们在这场追寻与呼喊中流泪、流汗、流血,有人勇往直前,有人戛然而止,有人毅然殉道,有人明哲保身。在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中,最激励我的是陈延年、陈乔年两兄弟。
延年乔年两兄弟出生在上海的大户人家,明明可以享受衣食无忧的生活,心中却早已种下了救国救民的种子。当时的.中国不独立,若给中国找条出路,他们自己怎能不独立?于是,他们去上海求学,为见新世面,求新思想,与底层工人过着艰苦的日子,拒绝家人的资助。求学路上的艰辛,生活的困苦,不是为自己谋前程,而是为中国谋未来!20世纪初的中国,黑暗到看不见一点光亮,不知何时才能结束这苦难叠加的日子。中国还会变好吗?给中国罩下层层黑暗、企图瓜分中国的列强不会去希望;愚昧麻木的、沉睡的国人不会去希望;可是,想去接受新思想、勤工俭学的延年乔年这样的青年们,是他们最先觉醒者、正希望着、更相信着!
“他们一步步走向光明,共赴理想的同时,也走向了死亡。”延年牺牲时,29岁。在刑场誓死不跪,被一群刽子手乱刀砍死。乔年牺牲时,26岁,离开前,他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事关他和哥哥的理想,更事关你我。“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觉醒年代》也大结局了。有很多人像我一样,因为这部影视作品才认识的他们——富有血性的革命先辈们。剧中,百余年前的青年人在追求真理上经坎坷而一往无前,大喊“虽九死岂有未悔”;剧外,今天的青年也被革命历史题材所触动,得到了一次与前辈隔空对话的契机。我们“爱上”的不仅是优秀的影视剧,更是蕴藏在其中的理想光辉!一帧一幅,我从中越加明白中国道路选择的必然。有人上网催续集,有人回答“你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
有人说:“到了90后、00后,这一代年轻人失去了不计生死的血性。”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在五四上映的《重逢》微电影中,记录了中印边境冲突后,肖思远烈士家属的反应。我不禁想到林觉民那句话:“吾辈此举,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不远矣。”喀喇昆仑的高原英雄们,身后就是人民,国土寸步不让,他们面对数倍之敌,不也是如此吗?
1901年,国家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2021年,中国已经站起来了,和他国平等对话。两个辛丑年,风雨交加,是历史变迁的重逢;一代代青年卫国奉献,更是我们中国人骨气中流传下的红色基因。1901年以来为革命牺牲的青年烈士永垂不朽!2020年在边境冲突和抗疫中牺牲的青年烈士们永垂不朽!曾经少不更事的少年,在危难面前,突然就成为了人民的臂膀,祖国的碑界。90后、00后们长大了,我们不是贪图享乐的青年一代,我们会努力践行我们的使命,我们会完成属于我们的长征,我们也同样是富有血性的中国青年!我们不怕吃苦、不怕牺牲、在染满烈士鲜血的土壤上,我们同样长成了顶天立地的一代!
五月的天气瞬息万变,在我含着激动的情绪写下这些文字时,天空的乌云渐渐散去,我抬头一看,天的那边,透出了几束光柱,又恢复成平和的天气了,出门走走罢!看看这放晴的新世界!
愿朝阳常照我土,不忘英雄鲜血满地。
观《觉醒年代》观后感篇3
历史书太小,装不下一个人波澜壮阔的一生;历史书又太大,装下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沧桑;在历史书上,你随手翻过的一页内容,很有可能是他们的一生。
三十七年民国,不同于小说中纸醉金迷的上海滩,风花雪月的江南水乡,金戈铁马的北国战场,那是普通百姓最真实最残酷的生活。是北风黄沙肆虐,饿殍遍野,是为了活下去可以食人肉,饮人血;是为了家中生计可以贱卖儿女;是花季少女被迫与公鸡拜堂,在四角天地里蹉跎一生的黑暗动荡。
?觉醒年代》的剧情开篇,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消息引起国民轰动,让海内外的有志之士愤愤不平,纷纷决心回国寻求一条救国救民之路。日本留学归来的李大钊说:“我们必须唤起民众的觉悟,推翻封建思想,振作民主。”同时陈独秀也创办了《新青年》杂志,宣传新思想,倡导白话文,为寻找救国之路打开了新思想涌流的闸门。作为著名的老派“保皇党”,辜鸿铭教授对于刚刚萌芽的新思想似乎是教科书式的绊脚石,留着长辫子,吸着老烟枪,长袍马褂的老爷装束,虽学了西洋伦敦腔但走到哪儿都有仆从跟随,摆足了旧时的排场。然而正是这样一位“老顽固”讲中国人的精神,引得所有接受新式思想学生的满堂喝彩。其中的几段话让我记忆尤深,“我们每个人头顶上都有辫子,只不过我的辫子是有形的,顶在头上,你们的辫子是无形的,藏在心里。”“我们中国人,思想、性格,有很多弱点,但是,在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那就是温良……”很难想象这竟是一直以迂腐封建形象示人的老教授口中说出来的话。寻找救国之路,是要以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吸收先进思想完善自身的传统文化,而非完全生搬硬套推翻自己的传承,与他人同化。
探索和发展真理的历程十分艰苦困难,在各种思想主义的交锋中,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起来。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庶民的胜利》再加上白话文的迅速传播,如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的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巨作的横空出世,大大推动了有志青年探索救国道路的步伐。如果说每个年代都有它的代表色,那民国三十七年一定是艳丽的红。这些极具色彩与魅力的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浓重的色彩印象,在北大红楼的衬托下,一批批洋溢着爱国热血的青年学生让我们过目不忘,邓中夏、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那一个个年轻鲜活的背影让我们看到在当初那个年代有一群有志青年正不畏艰难险阻,努力寻找出路,使中国登上历史舞台。
?觉醒年代》为我们展示了新中国诞生的艰难历程,以深刻的历史意义揭示了这条救国救民之路的正确,同时还赞扬了在那个觉醒的时代里共产主义者们那一颗颗真挚的爱国之心。历史的长河还在滚滚前进,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以史为诫,为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奋斗。
观《觉醒年代》观后感篇4
我将无我,不负重托
在五四运动百年纪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掷地有声、震撼人心的重要讲话,深切鼓动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信仰信念信心,激励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拓展生命的宽度,丰厚人生的质感,润染时光的底色。
苦苦探索,初现真理之光。视线拉回到100年前,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破败的国,贫穷的家。维新志士谭嗣同写下这样悲壮的诗句:“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朴实善良的中国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难。一批批仁人志士知耻而后勇,绝地而后生,蹈锋饮血,前赴后继,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经过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救亡图存的探索,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迷惘中的中国人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高举起“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以摧枯拉朽之势,气势磅礴之力,唤醒了东方这头沉睡的巨狮,喊出了“土地不可以断送,人民不可以低头!”的口号,四万万同胞,无人不潸然泪下。五四运动拯救了民族危亡、捍卫了民族尊严、凝聚了民族力量。这是一条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使命,需要一代接着一代人的持续奋斗。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就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永不停步地开拓前进。
拳拳之心,归来仍是少年。五四先驱陈独秀在《爱国心与自觉心》中发表警世言论:“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国人无自觉心者,其国必殆。二者俱无,国必不国。”不论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爱国心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立身之本,成才之基。没有一颗拳拳之心,就像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始终是一颗漂泊的浮萍,心无所依。爱国不是空喊口号,爱国主义作为科学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一部分,其不光是感性的,发心的,它还是真理的,实践的。青年人要把“爱国”二字镌刻在心间,流淌于血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祖国培养下历练,在立誓报国中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的经典,意思就是告诉青年人要正确处理“大我”与“小我”的关系,要把个人命运同家国命运紧紧相连,要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志存高远,勇立鸿鹄浩志。鱼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有了理想,奋斗才有目标,有了信念,人生才有航向。“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做到理想坚定,信念执着”……始终都是习近平总书记挂在嘴边的殷殷希望、谆谆教导。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只有13人,到现在已发展成为国际上第一先进政党,这个过程中一串串闪光的名字彪炳史册:,陈独秀、李大钊、秋瑾、孙中山……他们舍生取义,用鲜血谱写胜利的讴歌,他们永垂不朽,用生命践行信念的伟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成为引领中国前行的时代号召,中国青年运动始终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民族复兴伟业同频共振,就能保证中国青年运动的正确方向和中国青年先锋力量,始终树立为党和人民奋斗终身的最高目标,就能确保党的事业灯烛辉煌,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年强则国家强。五四风雷激荡百年,青春中国风华正茂!先驱长逝,历史已远,然天下居庙堂者与处江湖者,当以史为鉴,牢记民生之重、国运之重、使命之重。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的期待、民族的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观《觉醒年代》观后感篇5
最近很火的一部剧《觉醒年代》振奋着许多中国人的心,在书本中认识的鲁迅、李大钊、陈独秀等在电视中鲜活了起来,有直言不讳的钱玄同,有点“目中无人”的陈独秀,淡定从容的蔡元培,耿直傲骨的李大钊…每个人的性格色彩分明,也从剧中进一步了解了蔡元培的“不拘一格降人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看着看着也让人为之动容,内心振奋。
本剧以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为主线,通过开展新文化运动来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中国青年的思想,从而使国家强大起来。剧中会出现一些对立面,如崇尚帝制的辜鸿铭,看似总和陈独秀等人做对,但他并不是不爱国,相反,正因为他内心对于爱国的坚守,才会那么反对新文化运动。在他看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地位是无法撼动的.,他崇尚儒家思想,认为中国人用心灵体验生活,我们有情感、懂得换位思考,也就是他内心的中国人的精神,而西方是以“头脑”体验生活,而当陈独秀提出要吸收国外的先进思想来改变国民素质时,他必然是极其反对的,这种反对也是他爱国的一种表现。至于谁对又谁错呢?无法说明,这跟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有关,接受的教育受熏陶的思想有关,同样是爱国这件事,怎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选择。在剧情第十一集时,我终于抛弃了对辜鸿铭的偏见,他对国家浓浓的爱,对中国人精神的透彻理解,用他所坚信着的方式不断给西方人输送中国人精神,让人感动和震撼,也为一开始对他的不良印象感到自己的片面和肤浅。
像何为爱国,如何救国这样的问题,在没有看到一个理想的新中国前,谁也不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有相同思想的人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着,所以才有了陈独秀与胡适、李大钊的惺惺相惜。剧中让我最敬佩的是北大校长蔡元培,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一种淡定和睿智,他认为只有不同思想之间的相互碰撞才能产生出更多的思想,他允许并期许着不同声音的出现。他的“不拘一格降人才”体现着为有学之士的渴望,他三顾茅庐请陈独秀来担任北大的文科学长,甚至不惜伪造履历。正是这种礼贤下士、爱才惜才的精神,才吸引了大批学界名流,一时间北大人才济济,如夜空中的群星相互辉映,迎来了群星灿烂的蔡元培时代。
这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在如今的盛世中依然有着一定思想引领作用,比如在课堂中,老师应秉承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态度,广泛听取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不以对错论英雄,而更重视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分析能力,用自己的观点去说服别人或是从别人的观点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这恰恰也是21世纪所必需的技能之一。
如今的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和我们三观不合的人,也许你会惊讶会质疑会抱怨,但你若没有彻底地了解他的生长环境,家庭背景,受教育环境等等容易影响一个人的思想的因素,不妨学会倾听,学会接受别人与自己的不同。因为许多问题本身没有绝对的正确与否,只是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