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指南针,指引我们走向成功的彼岸,写下心得体会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自己,有助于我们充满信心地面对未来的机遇和挑战,写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做包子的心得体会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做包子的心得体会篇1
今天,我听说外公要做包子,于是起得特别早,是为了看外公做好吃的包子。
早上,我、妈妈和爸爸紧赶慢赶地到了外公家,这时。外公说了几个字让我特别扫兴,你猜,他说了哪几个字?——别急,面粉还没发酵完呢!我差点昏倒,要知道我是为了这个才6点起床的,呜呜呜······
我十分着急地问外公:“那面粉呢?”外公就指指旁边的小铁罐说:“就在那里面,不信你瞧!”说着外公打开铁罐,我看到里面的乳白色的面团正静悄悄地躺在里面呢。“外公,可以做了吗?面团不是已经鼓起来了吗?”“傻孩子,面团才鼓起这么点,还不能做。”外公说,“你要等到下午3点才可以发酵好。那时,就可以做包子了!”
9点,舅妈带着姐姐也来了。我们两个小孩都急不可待地等着。终于到了下午3点。我们打开铁罐,看到面团像个十月怀胎的母亲,肚子鼓鼓的。外公一只手拿起面团,另一只手抓些面粉撒在桌子上,再把面团放在桌上搓呀搓,胖胖的面团渐渐搓成长长的了,变成了“瘦竹竿”。外公把“瘦竹竿”拧成一段段小面团,又拿来早就准备好的马兰笋丝馅,对我们说:“我先给你们做个示范!”说着,他拿起一团小面团,沾了沾桌上的面粉,接着把面团用手掌压成饼状,在里面放入马兰笋丝馅,然后拎起包子皮,一边用手捏包子皮,一边用手按里面的馅,一边转着,很快一个精美的小笼包子诞生了。我和姐姐对外公的手艺赞不绝口。
我们也迫不及待地学着外公的样子做起了包子皮。我的包子皮被我做成了椭圆状,我心里暗暗得意:我最厉害,要做成跟别人不一样的,那才叫有个性。想着,就把馅放进皮子里,也学着外公的样子转着捏起包子皮,可是我怎么也捏不成小笼包的样子,却被我捏成了水饺状的
外公见我们做好了,就对我们说:“把你们做好的包子,放到蒸笼里。”我和姐姐马上拿着自己的作品,放进蒸笼,看着外公盖上盖子,然后像两个小馋猫,围着蒸笼看,不时地问外公好了没有。大概过了15分钟,外公打开盖子,用手按了按包子,说:“包子熟了,可以吃了!”我和姐姐立刻伸手去抓包子,可包子太烫了,手一碰到包子,立刻缩了回来。我们的狼狈样,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我吃着自己包的水饺形包子,觉得味道非常好,心里乐开了花!
制作包子心得体会范文4
记得刚放暑假不久,妈妈说包包子吃,我高兴得不得了,因为我最喜欢吃包子了。
上午8点钟,妈妈用一个盆装了一些面粉,用“老面”和水把面揉好,说只等下午面发好了就包包子。
到了下午,妈妈端出面盆。我一看,这面比原来的涨了好多。妈妈说:“这是‘发酵’。”妈妈开始包子了。我说:“妈妈,我也来包!”妈妈说:“好,学吧!”我去洗了洗手,学着妈妈的样,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块面团,把面团搓得圆圆的,然后放在桌子上用力一压,就往起一拿,可只拿上来一半,还有一半粘在桌上了。这是怎么回事?我迷惑不解地望着妈妈。妈妈见我这幅傻样儿,笑得直不起腰来。她说:“傻孩子,桌上要撒些面粉垫底。”说完,帮我弄掉在桌上的面团。我并没有泄气,重新搓圆一个面团,在桌上撒些面粉,将它压扁,然后夹了些馅,放进面皮里。我用左手的大拇指压住馅,其它手指托住面皮,右手捏住面皮的边缘,一下一下的捏花。捏着捏着,忽然感觉左手心粘乎乎的,我一看“哎呀!”不得了了,馅都冒出来了。我急了,慌手忙脚的“抢救”这个即将诞生的“小生命”。我拿起一块小面团,捏成薄薄的面皮贴在破处,这才放下心来。我看妈妈包的包子,又看看自己的杰作,不免有些泄气。妈妈看出我的心思,微笑着说:“不要泄气,凡事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
听了妈妈的话,我鼓起勇气,开始包第二个,觉得这个包得不错。在妈妈的表扬中,我越包越快,一个比一个包得好,都赶上妈妈的水平了。
嘿,想不到这包包子也不那么简单。
做包子的心得体会篇2
太棒了,今天我们要做包子馒头!
我们到达食堂,因为我们组做的香菇肉馅,所以必须先剁香菇。我吧香菇洗干净后,放到了“血迹斑斑”(对蔬菜来说)的菜板上。我举起小刀,切了下去……嚓!这可不是被切碎的声音,而是香菇的水分被挤了出来。好你个小香菇,胆儿还挺硬!我切我切我切切!吱!香菇被切开了,但皮儿还连着。我干脆把刀扔一边去了,直接上手。看我狼之奥义之狼爪功!好的,一个香菇阵亡。我一掌把一个香菇锤扁,再把它扯碎,其它几个香菇也如法炮制。
我们旁边那个组来做我们两个组的肉馅,我们这边就开始和面。先将面粉倒入一个盆里,再加入一些糖和酵母,然后倒入水。我做了“敢死队”,我把手在面粉里狠狠压了几下,于是我的手上沾满了了面粉,圆了我要变白的梦想。我又使劲按了几下,面粉开始堆到一起,快要成形了。我把它们压成一张饼,再把它折起来,再压,再折……我又把它扔到空中,再上交给老师搓成条,分成一节一节的,开包!
我拿起一小节放在桌子上,一拳捶下去……啪!面团变成一个不太薄的饼,教程上说包子皮中间要厚,所以我狠捏它的边缘部分,一直到我觉得合适了才停手。我从馅里取出一点,放在正中间,把整个面皮一收……哎哟,包不进去。我又将周围扩大了一圈,勉强包住了。我做的这个包子一点不像包子,就是面皮里面包着肉,学名盗版包子。
我不甘心,我要做一个好看、独特、美味、精致、可爱、新颖、有个性的馒头。我决定做一个猫和老鼠里面的杰瑞。首先,搓一个球,然后搓两个小球做腮帮子。我拿起一团只有小指甲盖的三分之一大小的小面团,分成四份,搓成四根细条条。我又拿起另一个稍大的面团,揉成四个椭圆形。两大两小,我把两个小椭圆形粘在大椭圆形上,再把四根细条条贴在上面,作为眼睫毛,一边两根。再把两只眼睛贴在刚才做的大球(头)上。我又做了两只和五毛硬币差不多大的圆片,贴在头上,也就是耳朵。最后我做一个倒三角嘴和圆形鼻子贴在上面,杰瑞馒头闪亮登场!
做包子的心得体会篇3
今天是2019年的第一天,我和妈妈来到外婆家。一进门我就缠着外婆要和她一起做美味可口的特制大肉包。可是外婆说:“今天过节,就吃包子好么?”我连忙接话说:“特别好!我们爱吃包子!”外婆拿我没办法,就点头允了。
外婆立刻走进厨房拿来面粉、发酵粉和一壶水。首先要发酵面粉。在等待发酵的时间里,外婆开始准备馅料,馅料是特制的,馅料里有肉、香菇、黑木耳、黄芽菜、鸡蛋,还放了各味佐料。大约过了好一会儿,面粉发酵好了,外婆从盘里拿出一大块面团放在案板上开始揉面。外婆告诉我包包子和包饺子的方法差不多。外婆把面揉成一个光滑的长面团后,把它分成一个个均等大小的小面团,这样我们就可以开始包包子了。
新年第一天,也是我第一次亲手包包子。我赶紧把双手洗净,学着外婆的样子,拿起一块小面团,这些小面团软软的,有点粘手,像橡皮泥一样,可好玩了!外婆先教我擀面皮,把面团放在案板上,用手按一下,把它压扁,然后用擀面杖,转一下、擀一下,这样一个圆圆的面皮就擀好了。我把做好的面皮放在手上,用筷子夹了点特制馅料,跟着外婆的手势和节奏,一点一点把包子皮捏合。好不容易,我成功地包好了一个包子。虽然样子有点丑,动作也很笨拙,但是我很满意,毕竟是出自我手,我十分快乐。
由于时间关系,加之还不熟练,我一共包了三个大包子。此时,外婆已经烧开了水,把十几个包子放在蒸锅里,蒸了起来,不一会儿,香喷喷的包子出锅了。
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自制的大包子,往嘴里一塞,包子在嘴里停顿了几分钟,回味着……我感到特别心满意足,因为我觉得自己做的包子格外的香,格外的美味!劳动是快乐的,付出了就会有收获。
做包子的心得体会篇4
新华社福州8月29日电 题:女排娘家,那些平凡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林德韧、赵雪彤
在漳州体育训练基地的冠军楼旁,五棵芒果树郁郁葱葱,与旁边建筑的白墙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宁静闲适的闽南风景画。
这个基地被称为“女排娘家”,中国女排曾先后48次到此集训,中国女排的辉煌历史,与这个地方密不可分。
芒果树的树龄已不可考,在这片场地建立之初,这些树就已生长在这里,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也见证了在这里来来去去的普通人们的那些平凡故事。
竹棚搭成世界冠军的摇篮
1972年,这里还是一片荒芜。那年冬天,漳州军分区原司令员兼体委主任于克钊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28天之内建成8至12块排球冬训场地。面对着一块荒地,于克钊动员了所有可以动员的力量,请来60多位竹篾师傅,硬是在28天之内盖起一座有6块平整场地的“竹棚馆”。
这些“竹棚馆”用漳州本地竹竿为架,“谷打”(一种竹篾席)、油毛毡为顶,地面则是黄土、石灰、盐水三者合一(俗称“三合土”)夯实而成。
基地建成后不久,第一届全国重点省区市排球队的队员们如期到此冬训,日后为人们所熟知的曹慧英、陈招娣、杨希、张蓉芳、孙晋芳、陈亚琼等女排名将就在队伍当中。在这次冬训的近十年后,她们共同缔造了中国女排登上世界之巅的辉煌。
当时,16岁的杨秀霞作为福建队的一员也参加了集训。在那片三合土上,她曾一口气练了120个滚翻,大腿两侧血肉模糊,沙土都混到肉里。
“晚上到澡堂,一沾水所有人都痛得哇哇叫。”杨秀霞说,练完的第二天,出血的地方和裤子都粘到一块,然后,在伤口上垫块海绵,继续练。
白天苦,晚上哭,这些正值花季的姑娘们一次次地挑战着自己的极限。问到坚持下来的原因,杨秀霞却十分淡然,她说:“当时真的没想太多,就是大家比着练,你练80个,我就得练90个。”
“不能比别人练得差”是年轻时的杨秀霞朴素的想法,作为运动员,不服输、争上游是必备的素质,而正是在这样你追我赶的训练氛围下,姑娘们磨炼出了钢铁般的意志,为日后的腾飞积蓄了力量。
然而,拼到极限的杨秀霞依然遗憾地未能入选国家队。在省队打了几年后,她去了上海体育学院读书,然后回到漳州成了一名业余体校排球教练,一直干到了今天。一拨一拨的孩子们由她进行了排球的启蒙,其中就包括曾拿到世界冠军的女排国手沈静思和郑益昕。
66岁的杨秀霞很感慨,从小时候到退休,跟排球打了一辈子交道。谈到未来,杨秀霞想为青少年排球站好最后一班岗,争取再带起来一批年轻教练,她说自己也很幸福,至少这一辈子,做好了一件事情。
挖一袋土带回家
现年88岁的老人杨山东,身体依然健硕。一口气爬上三层楼不停也不喘。在漳州基地初建的那段时间,他在当地部队的管理科负责协调车辆,建竹棚用的竹子就是他们一车一车拉到基地的。
让杨山东印象最深刻的,是竹棚馆的土地。“女排训练到最后结束的时候,土地都是亮的,里面混杂了血、泪、汗,黄土地像浸了油一样。”杨山东说。
当年,集训结束时,一些队员会挖一袋土带回去,因为这土里不光有自己的血水和泪水,还有一段永生难忘的记忆。
1977年,杨山东从部队转业到漳州市体委,跟排球的缘分也就延续了下来。
女排姑娘们训练的辛苦,杨山东都看在眼里,在训练上使不上劲,那就在保障上多下功夫。对于他来说,准则只有一条:队员们的需求。
杨山东还记得,为了给体力消耗大的队员们补充蛋白质,他们特地去抓了在出海口咸淡水交汇处养殖出的青蟹,给她们送。“女排回娘家来了,说要什么,咱们就要努力给什么。”杨山东说。
从生活到训练,漳州从各个方面不遗余力地给予这支队伍支持。对于服务和支持,2005年来到这里工作的福建省漳州体育训练基地副主任郑强深有体会。
在郑强看来,基地的保障与普通的宾馆和训练场不同,在“标准化”的服务之上,必须要有“个性化”的温度。比如,酒店一般每个房间每天提供两瓶水,基地里直接提供一箱;外面的自助餐花样较多,但分量少,基地的自助餐分量充足,保证运动员能够充分补充能量;酒店打扫卫生有固定时间,基地的清理时间则根据运动员的训练规律,不能在运动员休息的时候打扰她们。
“运动员不容易,长期离家,所以到这里就应该像回家一样,我们用这种角度去思维和工作,让他们达到更饱满的状态,应对训练和比赛的压力。”郑强说。
为什么是漳州?
漳州基地的缘起,与整体的大战略密切相关。据袁伟民主编的《中国排球运动史》记载,1972年,为发展排球事业,国家体委决定在我国南方建立一个排球训练基地,以进行排球集训大会战。为选择合适的集训基地,国家体委排球处委派当时在排球调研组工作的张然南下考察。
作为国家体委调研组专家,张然一路南下走访了几个地区,最后选中福建漳州。报告中他提到,把漳州作为排球训练基地有4个优势:领导重视体育,群众喜爱排球,冬季气候宜人,物质产品丰富。
时任国家体委排球处处长、中国排球协会秘书长的钱家祥听完张然的汇报,决定亲赴漳州查看。回到北京,钱家祥将选点的情况和自己及专家的看法向领导做了汇报。国家体委经过认真研究,正式批准了在漳州建立排球训练基地的计划。
作家、时任福州军区男排主教练陈继共认为,漳州浓厚的排球文化和雄厚的人才基础也是基地落户漳州的重要原因。陈继共回忆,20世纪70年代,漳州有800多支业余排球队,为了帮助女排提高实战能力,漳州市组织了多场公开比赛,也曾组织多支男排队伍与女排对练,这样的环境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他与谢雨森合著的《世界冠军的摇篮》中有着这样的记载:“1973年春节期间,各队分组到漳州地区的龙海、长泰、漳浦等乡镇和驻军点去,边参观学习,边汇报表演,历时六天,共赛球41场,观众超10万人(次)。”
陈继共的一辈子,也都在跟排球打交道。他从小打排球,1972年入选福州军区男排,任队长。1985年任福建省军区男排主帅。1986年任解放军二炮体工队男排主帅。作为“圈内人”,陈继共用笔记录下了那个令人难忘的时代,从1981年女排夺冠开始,通讯特写、报告文学不计其数,每位中国女排将士几乎都写过,其中就包括与女排功勋主帅陈忠和合著的《笑对人生——陈忠和自述》等佳作。
一直到今天,已经年逾古稀的他还坚持在网络上每天写关于排球的文章。“写作健脑,权当锻炼!”他说。
回娘家的路,一碗热粥等着你
竹棚馆刚刚建起来的那年,梁明琴出生了。上小学期间,她也打过排球,但像大部分的普通孩子一样,身体条件并不出众的她最终并没有走上排球专业的路,而是上了职高,成了一名面点师。
1989年,17岁的梁明琴得到了来漳州基地实习的机会,因为表现出色顺利获聘,这一干,就是30多年。
梁明琴说,当年来基地的时候,自己还是个小姑娘,看女排队员们都是大姐姐。随着自己的年岁增加,看一批批队员们的感觉也不一样了。“我看现在很多小队员都是2000年以后出生的,都快可以叫我奶奶了。”梁明琴笑着说。
女排队员来自全国各地,口味不同,这对于食堂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梁明琴和同事们既做福建当地特色的锅边糊、干拌面,又要包包子、包饺子,光是面条的种类就有好几十种。原来基地曾经试用过包水饺的机器,后来感觉口感不尽如人意,最终决定所有带馅的主食都手工包。
人在后厨,卫生第一。这些年,女排的“大明星”们就在不远处,但梁明琴也没跟她们有过更多的直接接触,但看着自己衣服上“女排公寓”的字样和袖子上的红旗,她为自己的职业感到骄傲和自豪。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排决赛那天,梁明琴彻夜未眠,一边看比赛一边给女排姑娘们鼓掌加油,不知不觉间手都拍肿了。“伴随中国女排的经历,我们也算是看到他们的成长历程,我们在这里工作这么多年,不是因为工作而工作,而是因为热爱这个事业而工作。”她说。
女排有时候春节期间来集训,为了避免出现春节期间买不到菜的情况,梁明琴和同事们就提前把材料都备齐,做到万无一失。梁明琴说,其实这跟妈妈在女儿寒假回来前的心情是一样的,无论她是衣锦还乡,还是倦鸟归巢,家里的一碗热粥,会一直等在那里。
“就像人生历程,有高光时刻,也有低谷时期,不可能永远是常胜将军。不管巅峰还是低谷,我们永远是他们的家人。默默守候,这个是我们最本分的工作。”梁明琴说。
如今,1973年建起的基地1号馆已经很少用于集训,而是作为全民健身的羽毛球场地向大众开放,一批批的孩子们在这里追逐着各自的梦想。在这个球馆的门口,立着钱家祥老人的衣冠冢,上面写着“一位中国排球事业的开拓者长眠于此”。
冠军楼的门上依然印着袁伟民、陈忠和、郎平等中国排球名宿的名字,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在中国女排腾飞馆里,2022年福建省中学生排球锦标赛的赛前训练正在进行,场地上,十几岁的小队员在场上发球、一传、二传、扣杀、拦网,有模有样。看台上,三个幼童爬上爬下,时不时把打上来的排球给大哥哥、大姐姐们扔下去。
精神不灭,薪火相传,在这片土地上,关于中国女排的平凡与不凡的故事和传奇,仍将继续书写下去。
做包子的心得体会篇5
8月26日上午7时57分,今年63岁的杨祥利正在武汉市蔡甸区的大军山汽渡码头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他即将从这里的水域出发。“我有信心成为长江十连渡第一人!”他自信满满。
■ 此前曾完成“六连渡”
杨祥利是长江救援志愿队的队员,也是一名资深冬泳爱好者。“完成长江十连渡”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为此他已经认真准备了8年多的时间。
杨祥利从2014年开始挑战横渡长江,刚开始只能游几百米,经过日复一日的坚持练习,目前已经累计横渡长江1000多次。在长江救援志愿队中,还有一群像杨祥利这样的横渡长江爱好者,每年他们都会参加“渡江节”,平日里也经常渡江。据长江救援志愿队队长张建民介绍,在此次“长江十连渡”挑战之前,最高纪录保持者也是杨祥利,他曾在8月8日完成了一次“六连渡”,当时大概花了5个小时的时间。
为何如此沉迷渡江?杨祥利说:“每一次横渡长江后,都会有一种获得胜利的感觉,那种心情只有渡江的人能体会到。”
■ 自己设定规则增加难度
为了增加“长江十连渡”的难度,杨祥利还为自己设定了一系列游渡规则:每次抵达岸边后,不可扶固定物休息或上岸走动,只能在岸边短暂整理泳装或喝水进食;除了随身携带漂流袋,装着衣物和食物外,不使用任何辅助游泳工具;游渡时间以11个小时为上限。
上午7时40分,杨祥利往漂流袋里装着干粮——几个包子馒头和一大壶水,他还专门携带一部手机记录游泳轨迹。他的亲友们也赶来观摩,为他加油打气:“我们相信你一定可以的!下午等待你的好消息!”8时整,他戴好泳帽、泳镜,在大军山汽渡码头附近水域以仰泳的姿势率先出发,没过一会儿身影就逐渐消失在江面中。对照他事先规划的路线图和他的实际游泳轨迹可以发现,他一路顺水而下以v字形渡江,线路上的每一次拐点都是一次靠岸,共计完成十次。
傍晚6时26分,在一群冬泳爱好者的见证下,杨祥利到达汉口江滩三峡石广场附近水域,至此他的“长江十连渡”顺利挑战成功。“其实我还有一些体力,打算接着挑战十一连渡,但想着为其他的泳者留下超越的空间。”杨祥利说。
■ 不提倡普通人去横渡
横渡长江需要考虑到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突发情况。根据手机运动轨迹的记录,在“十连渡”中耗时最长的是第八渡,总共花费了82分钟。杨祥利回忆,当时自己正游到鹦鹉洲大桥附近的水域,那片区域里有一个较大的洄流,游进去之后很容易被水往后推,无法轻易游出来。“这么多年在江中游泳,哪里有洄流哪里有漩涡,我都一清二楚。”
“长江救援志愿队的队员们有着丰富的江泳经验,但普通群众一定不能轻易尝试。”武汉市公安局水上分局民警成顺告诉记者。
对于成功挑战“长江十连渡”,杨祥利显得格外平静:“我知道对于我来说难度并不大。”27日上午9时,他又如往常一样来到江边,简单做了准备工作后就和几个泳友一起跳入江中,开始了新的征途。
□ 长江日报见习记者石丽青
来源: 长江日报
做包子的心得体会篇6
记得小的时候,最喜欢吃的就是妈妈包的包子,我瞧着妈妈那双灵巧的手,在包子皮上捏捏捏,便做出了一个精致的包子,我羡慕极了,一直很想学,但由于我内向的个性,终究还是没说出口。
今天中午,妈妈不知道该给我们做什么好,于是给我们包包子吃。我正在尽兴的玩着电脑,突然妈妈叫我过来帮帮她,我满口答应。走到妈妈身旁,见她双手不停地移动,不一会儿便做好了一个饺子。我脸上露出了羡慕的目光,妈妈发现了,神秘兮兮地问我:“想不想学啊?”我情不自禁的叫了起来:“想!”妈妈先教我放多少肉馅,然后告诉我包子皮怎么黏上,怎么包起来,大概过了几分钟的样子,我就已经五分掌握了……
这时,我迫不及待的拿起一个饺子皮,按照妈妈的方法,包了起来,可是不知为什么,我放了太多的肉馅,难道我那么爱吃肉吗?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它使劲的包起来,可是没到一分钟,一大滩肉露了出来,额,无语……就这样慢慢的包,渐渐地,我有了不少感觉,渐渐地,我包的饺子到了标准模样。忽然,妈妈说“停”,我正在享受着包包子的乐趣,突然间停下来,还有些依依不舍呢!
妈妈拿着一大筐包子去蒸,不到一会儿,包子好了。妈妈端着一筐包子上桌,我立马夹一个品尝起来,发现是自己包的,却异常好吃,爸爸妈妈也吃了个我做的包子,都赞不绝口,哈哈,难道我包的包子当真这么好吃吗?
今天能够和妈妈一起动手包包子,真的感觉是件很幸福的事儿。
做包子的心得体会篇7
国庆节,爸爸正好要去天津谈事情,顺便叫我和妈妈去玩,说起天津大家一定首先会想到狗不理包子,再就是天津大麻花,这两个我都尝过了,现在让我来个大家讲一讲去狗不理包子铺的事情吧!
来的天津,怎么也会去吃一下正宗的狗不理包子,它是很昂贵的,我们进狗不理店铺的时候,看着装修非常豪华,也很考究,关键就是他们很古代的装饰,一进去就有种在电视里看到清朝时候的包子铺一样,服务员都穿着那个时候的店小二穿得服装,他们把我们引到了我们定的房间,房间都是用木头搭建的,以红色和青瓦色为主,一上来点餐我就被震住了,就听爸爸的朋友说:“点个5888的套餐”,天哪,这是来吃包子吗?不一会就上了几笼包子,这个包子有个特点,就是每一个包子都是18个摺,我特意数了几个,确实是这样的,还有现场制作,让我们可以尝试一下,我看着这样昂贵的东西没敢过去。不过味道确实很好,天津人一般都会劝你,吃菜你可以客气,吃包子你可千万不要客气,大体算了,一个最一般的包子一口一个就是40元左右,好一点的就是一口100多,真的太贵了。我们正在品尝包子的时候,进来穿着长衣大褂的说快板的给我们讲述了:从前有一个人叫狗子,他是卖包子,他的包子很好吃,可是他忙不过来,他不理买包子的人,所以他就起了个名字:狗不理包子!听着这些才知道,原来狗不理这个名是这样来的。
我在天津吃正宗狗不理的时候,我们吃的包子非常的好吃,我是吃的最多的了,可是他们的菜非常一般,可以说是非常不好吃!不过我们不得不吃,他们那里做的牛奶非常的好喝,可以说是一绝,我会永远记着狗不理这个饭店!真的很好吃,你们可以来天津尝一尝,一尝就知道!记住:正宗狗不理的外表是古老建筑,在天津来说是很难约得。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