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下读后感,我们将阅读的体验凝聚成了思想的火花,很多时候,读后感中蕴含着对生活的感悟,下面是写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傅雷家书》的读后感200字8篇,感谢您的参阅。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200字篇1
?傅雷家书》是傅雷在儿子长大成人、留学海外后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的书信所汇编成册的一本书。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只是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句子。这句话告诉我,人不怕犯错,就怕逃避错误。面对已经犯下的错误,就算是神仙也无力回天,这个世界上没有后悔药,时间也不会倒流。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认真思考怎么去弥补错误,怎么去改正错误。而不是一味的`逃避和不敢正视。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200字篇2
与其把世界上的人分为男人和女人,倒不如分为熟人与陌生人。根据最新的统计,截止2015年,全球共有亿人,并且持不断快速增长的趋势,全球每天有38万人出生,平均每年增长7757万人。
世界这么大,陌生人总是无法忽视的存在。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两个陌生人仅有的,也是最好的默契,便是修养。
?傅雷家书》很久以前便有耳闻,母亲也是近乎狂热地崇拜了好久。它是由次子傅敏将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编纂而成,在文坛中也是轰动一时并且畅销不衰,拥有极高的地位。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十二年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从出国留学、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
这些家书并没有华丽的辞藻或是绝妙的文笔。它们很朴素,不经脂粉钗环的妆扮,却饱含着一种种鲜明而真实的情感,或是思念,或是悲伤。傅雷作为一位父亲的复杂心理在寥寥数笔中浮现――他身为人父,需要在儿子面前树立威严。但威严就势必会减弱父亲对儿子的慈爱,他会去打、去骂,可他又想好好去爱、去呵护。
但最让人震撼的,不是傅雷对儿子的情感,而是傅雷对儿子的教育。傅雷的家教里不仅有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面的教育,更有着其个人思想的折射。
而其中的一些经验,可能你活完这一辈子也领会不到。
家教好坏的最集中体现在修养上。一个人的修养能完美折射出一个人的文化、知识、素质,也决定着一个人的性格、境遇、交际圈,乃至人生。
在中国,日本好像并不受人待见。也的确,他们在战争中的暴行确实令人发指。但无可厚非的是,日本的国民修养绝对是要比我们高一大截。日本的文化是从我们中国传过去的,但区别在于我们把大部分都抛弃了,他们却传承了下来,并演变成了一种生活的习惯。他们会在称呼彼此的名字后加上敬语“君”;“谢谢”二字更是不离口;初次见面会想对方鞠躬,并说上一句“请多关照”。或许有些形式主义,但修养也正体现在这里。
英国哲学家洛克曾经说:“在缺乏教养的人身上,勇敢就会成为粗暴,学识就会成为迂腐,机智就会成为逗趣,质朴就会成为粗鲁,温厚就会成为谄媚。”
你有你的界限,我有我的区间,彼此不逾越,互相不侵犯,这种心照不宣地为对方考虑,是善意,是默契,是修养。
你我山水相逢,而修养是最好的名片。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200字篇3
寒假有三本学校要求必读的书,其中一本是《傅雷家书》。
金庸先生曾评价说:“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这是这本书最精辟的概括,但是对于傅雷与儿子傅聪的父子关系可不是这样仅仅二十几个字一样。作为一个孩子,我起初认为傅雷对待傅聪是在实施强制性家长制。
从书中看,傅雷是一个在生活中对于一些“chores”(乏味的重复性例行公事)上极其严苛挑剔的人。作为中国君子,他适时教导改正儿子的举止、做人行事的态度和方法,关心他到了规定大衣的摆放位置,或者是信件的落款称呼,教导他从社会伦理到乐理、国学、外国文学等方面,照料他到无微不至,关注他到片刻不停。但是类似不回家书都会受到责备、做决定一律经过父母的这些琐碎而又吹毛求疵的章法规矩,这就有些敏锐且反常了,这种过于关心孩子生活的方式会不会有些太过?我是越看越不明白,于是也就不免想弄明白。
翻看一些资料发现,正当壮年时期的傅雷对于教育自己的孩子过于严格。同样地,在《傅雷家书》“代序”的作者,同时也是傅雷的老友楼适夷的一句话中,也可以读出早期傅雷的教育方式。“傅雷的孩子们在他面前都小心翼翼,畏畏缩缩,大气不敢出,只有等他出门了,才敢放心地大声笑闹。”他是一个“严父”,严到他硬性要求孩子应该怎样说话,怎样行动,怎样表达,不能容忍有任何逾矩行为。世人皆知傅雷对作品相当严苛把关,绝不允许出毛病。殊不知,在教育孩子上,他也同样严苛,更是硬生生把孩子当作了自己的校稿,几乎到了苛求的地步,一遍一遍抽打,正如身为翻译家的傅雷最拿得出手的一招——一遍一遍斟酌字眼一样。从日常生活到课业选择,比方上桌是否妨碍了同席的别人,吞咽咀嚼是否有教养……这完全都是傅雷的行事作风,他照搬到了孩子身上,要求两个儿子都必须无条件服从他的命令,包括重大选择,完全由父亲傅雷决定,孩子没有自主权。
不难发现,在家中,傅雷作为父亲的权威,不容置喙。通常他和儿子存在不对等地位、权势、尊卑的对峙中,孩子是弱者,傅雷会表示出十分的强权,不会俯身听从孩子。孩子会想着给自己辩白,无奈终究胳膊拧不过大腿,父亲作为一家之主,还是要做主的,把关最后的决定。傅雷他就是完完全全家中的权威,不会被家中任何人所左右,傅雷一旦打定了主意,用十头牛来拉,他也不会回头。他打压孩子,用棍棒式的父权专制方式解决家庭问题,有些极端。这就似乎应了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以“差序格局”为中心概念的一番话,乡土中国的几大特征——自我中心的伦理价值观;礼治秩序,即利用传统的人际关系和伦理维持社会秩序;长老统治的政治机制尤为常见、常用,这就是常提的“父权”,在父权为主的家庭,儿童就是泄气的沙包,会过得战战兢兢。
如若是傅雷坏脾气正在气头上,看到孩子的任何一点不足或是不当就会冒火,在盛怒之下的他连脸都会气青,当着外人的面把还年幼的孩子拎出家门,厉声呵喝,无端苛责一番,孩子们吓得不敢乱说一句,而他的夫人朱梅馥此时会温言相劝,赶紧调解,让他赶紧熄火。
所谓“像硬米粒儿一样的傅雷”无非在指他的面色严肃和过分偏执,“说起傅雷,总不免说到他的严厉”“傅雷只是不轻易笑”足以看出在家中他不可撼动的权势。
初为人父的前些年他从没有和他的两个儿子促膝谈心,他也从来没有给过他们自由和独立。他的大儿子傅聪在他的决定之下,选择了钢琴。钢琴是傅聪的避难所,可以心无旁骛地练琴练上十几个小时。
后来傅聪练琴有时懒惰,傅雷以为是儿子拂逆父亲,被他用藤条打得半死,还被父亲绑在门口的树干上反省。还有次,傅聪因懈怠练琴,傅雷抓起蚊香盘就抡砸了过去,正中傅聪的鼻梁,顿时鲜血如注,此后傅聪的鼻梁上就留下了一道明显疤痕。傅雷的一生都苛求完美,所以教子甚严,傅聪常常因为不好练琴而受到惩罚。朱梅馥对此无可奈何,只能在一旁无声地陪着哭。在傅雷眼中,这不过是小教训,这是家庭教育的常态。这样的不得当教育所流露的父爱,给了傅聪一个饱受摧折的童年。
壮年之后,逐渐走入中年,随着人生经历跌宕离合之后,傅雷的性格变得平和,开始明白了当父亲的责任并不是一味抽打孩子,而是要委以生活的能力,给予人格上的训导、鞭策。作为父亲,傅雷开始给予了孩子细致、缜密、宽广且富有深意的指导与交流。
他很悔恨自己壮年时期的做法,于是开始和儿子通过家书沟通,渴望在给他解惑的.过程中,将儿时的对儿子的“虐待”一笔勾销。“可怜的孩子……我做爸爸的总是犯了很多很重大的错误。自问一生对朋友对社会没有做什么对不起的事,就是在家里,对你和你妈妈做了不少有亏良心的事……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起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所以他开始补赎自己的过错,正好是在傅聪去了波兰之后,在异国他乡又只身一人,身陷痛苦的时候。都说知子莫若父,傅雷也及时地给出回馈和答复,教导他关于人格的感化与学养的灌输,加之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就是在这段期间,在沟通往来之间,编成了教子“范例”的《傅雷家书》。
傅雷是博物君子,同时也是个容易大动肝火的父亲,他的教育并不是失职的。傅雷最终醒悟了,父亲这个角色就像是苦修行,孩子总要高飞,不能被自己盯着一辈子,不需要被时常制裁,应换为修理、打磨,锻炼他闯荡的能力是最重要的。他的教育出发点并没有出错,也是一位尽职的父亲,但是对待儿子的态度上出现了些许偏差。他从不宠惯,不敢松弛对儿子们的严加管束、高压管制,只是他在亲子关系中太过于较真了。
壮年时期的傅雷看上去是个谦谦君子,谦和温良,在学术上很有成就,有着刚劲、顶真、风骨,是一位令人敬仰的先辈。实际刚开始在家庭教育中就是一个“伪君子”,有着喜怒无常,阴晴不定的怪脾气,最终他还是幸运地改正了,重新有了一个圆满的家庭,一个令他骄傲的儿子。
从古至今,不乏有像是傅雷一样的学术上成就斐然的人,且拥有着正确可行的教育观念,正如林长民所说:“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份,先做到友谊的了解。”
其实最好的教育,就是能够像傅雷在家书中所说真正“和孩子成了朋友”。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200字篇4
读《傅雷家书》后,我感受到这份父爱,我认为它不是一本普通的家书,它让我受益匪浅。
?傅雷家书》全书是傅雷在孩子傅聪当学生时写的家信,从中饱含了对孩子的浓浓的关爱期盼与谆谆教导,同时也不忘反省自己,书里有对文化艺术的探讨,也有思想上的交流,是他独特的教育方法。
傅雷可以是傅聪的老师,但他也可以放下做父亲的尊严,把傅聪当做自己的朋友或知己,与他传授自己的宝贵经验,消除隔阂。傅雷教育傅聪循循善诱,理解孩子,对自己也很严格。
?傅雷家书》是一本好书,让我感慨颇深,知道怎样把事情做好,与父母共同读书,可以拉进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更加懂得互相理解,互相学习。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200字篇5
寒假,我对这本书进行了阅读,也读出了很多道理。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他们呕心沥血的培养两个孩子,教育他们先成人、后成家,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我认为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教育子女的榜样。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教诲。但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那一封封家书,就像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他们的距离。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
或许我们都应该向傅雷一家学习,多沟通,多交流,互相理解,像傅雷一家一样互相成为最亲密的朋友。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200字篇6
今日,陪孩子共读了《傅雷家书》。书中收录了傅雷与儿子傅聪之间的书信,那或长或短的家书,是傅雷与儿子之间精神的接触和思想的交流。看似平凡的家书,却讲述了一个个人生的哲理,对傅聪的一生起到了很大作用。一段段文字让我感受到傅雷对儿子浓浓的爱。小到吃饭穿衣花钱,大到事业人生艺术,事无巨细,关怀备至。
作为父亲的他设身处地的为儿子着想,时时给予在外求学的儿子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去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真正的成长成德才兼备的人。
?傅雷家书》这本教人育人的书,教会了我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孩子的引路灯,让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200字篇7
?傅雷家书》这本书表达了傅雷及其夫人朱梅馥作为父母对儿子傅聪和祖国深沉的爱。说实话,我看完序言部分,没有在正式读这本书之前,我是不怎么喜欢傅雷的。因为他经常打孩子,对大儿子傅聪极其严格,对二儿子傅敏不抱希望,还多次表示傅敏的才能不好。我要是傅敏,就算有才能也要被说没了。
但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发现傅雷还是很爱他的儿子的,他在书中多次表示思念身处异国的儿子,自己和夫人都很爱儿子。不仅如此,傅雷还要儿子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并且告诉儿子“人一辈子都要在高潮-低潮中沉浮。”“要越来越坚强”“写字要干净。”“坚持真理的时候必须注意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声调。”,“要多读中文书”,“要爱国”这些做人的道理。而这些叮嘱就像我们的父母带给我们的温暖,字里行间透漏着傅雷对儿子无微不至、理性的.爱。
傅雷在信中也经常和傅聪讨论音乐,对傅聪未来的音乐路进行规划,做面“忠实的镜子”,时刻监督着傅聪,要傅聪好好学习。但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傅雷写完自己对音乐或其他东西的看法后,他经常会在句末加上一个“是吗”让我感觉傅雷和傅聪的沟通方式不像是父子,反而更像是朋友。由此可见,两人的相处方式很轻松,傅雷也没有架子。
我觉得我们读完这本书后,不一定非要读出一个慈祥的父亲或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我们感受父亲对儿子、对祖国的爱就够了。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200字篇8
不得不说傅聪有如此开明、大度、博学、慈爱的父母是幸运的,傅老先生的每一封信都表达着最儿子的思念与关切,不仅在艺术学术文件与儿子交流切磋,在生活细节上发现了儿子的问题便立刻指正,耐心教导。或许大部分父母的初衷都一样,希望能与儿女在精神与生活上一起进步,但能有傅老夫妇这样修养及知识底蕴的父母毕竟是少数,或许是接受国外文化较多的缘故,他们对儿子的爱的表达相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父母要直白得多,对儿子的赞美与思念时刻流露;当然他们对儿子的性格、缺点也十分了解,时刻叮嘱。
傅聪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毋庸置疑,但作为子女,他身上反应了许多年轻人的毛病。比如没有及时回复交代父母前信提到的问题,经常需要父母再三催促回信,这跟现在许多孩子不爱给父母打电话一样。人非圣贤,傅聪在父母的教导下终于也从懵懂少年走到为人夫为人父,虽然与父母聚少离多,但有父母的信一直激励,也是他一直在异国他乡求知的.坚强后盾吧。
尤其佩服的是两位老人的格局,在傅聪逐渐进入中年后,父亲多次劝他减少演出次数,多多修养身心,出去散散心,享受宁静的生活,钱财够用就好,不要盲目追逐。我想傅家后人,继承这样的家风,必不会随波逐流,成为追名逐利之辈。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