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通过它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读后感可以是对作品中人物之间情感互动的思考和总结,以下是写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明朝那些事儿1读后感优秀8篇,供大家参考。
明朝那些事儿1读后感篇1
?明朝那些事儿》可谓是网文界著名的长篇巨制。在网上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后,也不出意外地出了实体书版。在这部书中,作者向我们讲述了明朝年间发生的故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人物为主线,同时运用了一些小说的写作方法和对人物的心理细腻分析,还加入了对人物、制度的独到评价。作者本人在开篇的引子中说,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本书算是什么体裁,只是想写一本能让人轻松了解历史的书。在我看来,《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语言通俗幽默,内容生动详实,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运用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六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全景的展示,有的浓墨重彩,有的一笔带过,绝少拖泥带水。它又有着作者对历史的思考,的确达到了作者本人“写一部好看的历史书”的想法。在作者的春秋笔法下,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生动活跃起来,让历史变成了一幕幕活生生的生活场景,字字均欲跃然而出。人物不再是一个呆板的名字或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历史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拍案叫绝、欲罢不能。
从所周知,历史是由人来书写的,作者不可避免的会在作品中融入其看法和观点。哪怕相同的史实,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分析、想法,书写的历史自然不会完全相同。《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在写作时自然知道这一点,像史书那样的写作方式在当今碎片化阅读时间里是吸引不了多少读者的。他在写作中能抓住历史的轻重缓急,详略得当,懂得取舍。当然,最重要的是他的文笔极具吸引力,能抓住事件有趣的一方面。就拿第一章开篇来说,他独辟蹊径地为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写了一份极不简单的简历,不仅简述了朱元璋的经历,还让这本历史有了现代气息,消灭了古今距离, 让历史获得了一种现场感,也使读者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一种写法其实为整本书奠定了一个叙述基调。从此往后,戏仿、戏说、反讽、征引、调侃、挪用、诙谐并用、今词古用等等就成了此书的主要叙述手法。
仅仅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古代史官所著的史书不会把所有的事都记录下来,单纯根据史料就想连贯的讲述这数百年的历史本来就很难,更别说把历史讲述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作者在讲述历史的过程中添加了许多合理的想象和分析,这一点在许多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体现的十分明显。这部书中那些基于史书上的人物对话、情景,作者不仅将人物对话翻译,还加入了合理的动作、神态、心理、情节,让本来枯燥无味的历史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个小小的情景剧,让文字成为画面,这部明朝的历史书,就如同一部长篇历史剧一样让人目不转睛。在我看来,除了上述内容,这本书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历史的思考、分析、总结。作者不仅能够将历史讲述清楚,还能够结合古今中外的相关事例,可见他十分深厚的历史功底。在讲到朱元璋与王保保进行决战时,作者介绍了古代与骑兵对战的方法,包括古罗马的重步兵和诸葛亮使用的绊马钉、木车、连弩;在介绍八股文时还提到了民国时期陈独秀考取八股秀才的事迹。从这些零零散散的历史知识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渊博的学识和写作时的呕心沥血。
明朝是一个充满传奇故事的年代。那个年代名人能人辈出。阅读这部书,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跃然纸上。朱元璋、徐达、常遇春、蓝玉、刘伯温、郑和、王阳明、张居正,魏忠贤、戚继光、崇祯、徐霞客、海瑞、袁崇焕.....名单太多,无法一一详述。那些印在正史上的刻板记叙,被本书作者用心血化成了一个个催人泪下的瞬间:
还记得马皇后用她的善良宽容仁慈保护了一个个朱元璋昔日的战友;
还记得在明朝局势危急的时刻,力挽狂澜于既倒的于谦;
还记得朱棣篡位割下铁铉的耳鼻煮熟塞入他口中,铁铉一身正气:“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
还记得徐阶卧薪尝胆,隐忍十余年,除掉明朝第一奸臣严嵩;
还记得历经无数腥风血雨宦海沉浮之后,依然坚持改革不顾一切的张居正;
还记得即使穷困潦倒也怀揣梦想,最后悟出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之理的王阳明;
还记得被敲碎肋骨铁钉入头的杨涟留下的震撼人心的血书:“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但愿国家强国,圣德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
还记得那些壮烈殉国,忠魂依旧守辽东的广大边军将士们;
还记得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吊死前于蓝色袍服上大书:“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当我反复阅读这部书时,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的,是那一个个人物、一幕幕场景,带着我走进那段传奇的历史。合上书本,从历史回到现实,恍如隔世。感觉心里得到了什么。这段历史,这个世界,真的很有趣!
明朝那些事儿1读后感篇2
暑假里,我闲着无聊,就去新华书店买了《明朝那些事儿》来解闷。不过,没想到,这本书竟然如此好看,虽然它是一本写历史的书,但是我却觉得它比漫画书还要好看上一百倍。
就拿第二部《万国来朝》来说吧,它写了自永乐皇帝朱棣夺位的“靖难之役”后,朱棣的光辉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派郑和七下西洋,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于北伐蒙古中病逝。之后,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进入了动荡状态。大太监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土木堡,幸亏忠臣于谦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拯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中被奸臣陷害而亡。这本书中还采用pk的方式来增家加读者对此书的兴趣,用幽默的笔风讲述当年发生的事。
在这本书中,还写了许多迷团,如,建文帝之谜,明仁宗之谜等。作者以独特的想法写出了他的推理,让人感到这个答案是正确的。
书中人物很多,有励精图治的永乐皇帝朱棣,临危不惧的杨缚,足智多谋的杨荣,奸诈狡猾的王振等。在这些人物中,我最佩服的是于谦,他聪明机智,敢于与坏人做斗争,面对百姓,他满腔热血,面对敌人,他临危不惧。就是在刑场上,他仍然不怕,还作诗一首,这首诗就是《石灰吟》,他这种精神感动了我。我最瞧不起的是卖国贼喜宁,当他被抓时,竟然投降了敌人,还大言不惭地让也先(也先是个蒙古首领)当皇帝,最后还是被自己的祖国的人杀了,他真让人瞧不起,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所有背叛祖国的人,都会被祖国背叛。
?明朝那些事儿》让我体会到历史是很有趣的,让我更为我的祖国有如此精彩高兴,自豪,希望大家以后更加喜爱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1读后感篇3
历史离我们太远。历史书籍太多。有一句话说:“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就多少表现了人们面对悠久的历史和浩瀚书籍时往往会出现迷茫。如今,我也有幸读完一本史书,当年明月著“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在这本书中,朱元璋靠着他的毅力和实力,从一个贫困潦倒的农民成为一个至高无上,拥有无限权力的皇帝。然而,他成功的起点,就是从参加起义军开始。
朱元璋参加起义军之后,由于他的上司郭子兴怕他抢了自己的位置,对朱元璋越来越不信任,郭子兴找了个借口把朱元璋关在了牢房里,不给他饭吃。幸好是朱元璋的妻子(后来的马皇后)每天给她送饭吃,朱元璋才没有饿死。最后郭子兴考虑再三,觉得还是不要杀他为好,于是就把它放了出来。朱元璋也感觉到自己在这里呆不下去了,于是便假装申请带兵出征。然后攻打并占领了郭子兴的老家——定远,后来他所管辖的领域逐渐扩大,又消除了他人生道路上的两大障碍,陈友谅和张士诚。朱元璋又打败了自己的死对头——元,并统一了中原,成为了皇帝。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对朱元璋佩服的真是五体投地。从一个受苦受难的农民,到了一个皇帝,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当他成为皇帝以后,他还时刻为他的后代着想。消除了以后有可能危害后代的人,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当好皇帝。
书中的朱元璋是一个有毅力,为后代着想的一个好皇帝。在生活当中,我们也应该做一个有毅力之人,时刻为他人着想,不欺压比自己弱小的人,要同情弱者,并且要善于帮助他人!
明朝那些事儿1读后感篇4
唐伯虎,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许多电视剧都演的他如何智斗奸臣,看他如何娶得美人归......然而,这些情节都不是他真正的生活。读了《明朝那些事儿》,我才看到了真正的唐伯虎,那个从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变为怀才不遇的中年人,又成为心灰意冷,彻底堕落的老人。一个才子成为一个社会的败类,真是当时封建时期的悲剧。
唐伯虎1470年生于商贾之家,他十分聪明,悟性很高,众人夸耀他,使他整日饮酒作乐。朋友祝枝山劝告他不要这样。唐伯虎听从了劝告,开始苦读。在乡试中,唐伯虎考得第一名,又称为应天府的解元。可是他在进京赶考的路上,遇到了一个财子,叫徐经,答应唐伯虎可以在他那里白吃白住。可是恰巧徐经买了答案,又和唐伯虎一起中了状元。并且他还在发榜前说自己一定会是今科会元。结果被告了黑状,关进了大牢。出狱后,唐伯虎回到了家乡,可乡里的人不再看得起他,连妻子儿女都敌视他,甚至连家门口的狗,见到他都汪汪大叫。这使他更加绝望,更加堕落。宁王朱宸濠要造**,把唐伯虎请了过来,他不愿干,装疯裸奔,最终逃了出来。后来他可谓是彻底堕落,他堕落的同时并催垮了他的身体,1523年,他郁郁而终。
去看唐伯虎的一生,说不冤,也有些冤,说冤,可他的言行就有些问题。看他的一生,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祸从口出。唐伯虎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对错误的人说了错误话。从此,他的人生从巅峰步入低谷,并且仕途尽毁,他正是因为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太过骄傲,枉打诳语,才落得这个下场。
当然,当时的社会也十分黑暗,考生们经常告黑状,使得一些有雄才大略的人不能得以重任。如果考生都是一些正人君子的话,那他绝对能像电视剧里说的那样,惩治奸臣,报效国家。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是如此吗?什么话对什么人该说,对什么人不该说,如果弄不清楚,是对我们的前途有一定的影响的。总之,唐伯虎的一生已经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管住嘴,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说自己不该说的话,才是最重要的。
悲惨的唐伯虎,只有那首《桃花庵歌》能诉说他的心愿: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明朝那些事儿1读后感篇5
?明朝那些事儿》是当年明月的著作,全书以明朝为时间轴讲述了在此期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该书不同于其他讲述历史的书籍那样枯燥无味,而是趣味增多,言语生动,让人耳目一新。在当年明月的笔下,关于明朝的历史事件变得十分有趣,让人爱不释手。当年明月能将枯燥无味的历史故事讲得生动形象或许是因为他注意到了以往历史书籍为何不受大众欢迎的原因,再结合当代人阅读的口味,将历史幽默化,从而诞生这九册《明朝那些事儿》。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说:“《明朝那些事儿》写得好,写得比较轻松,我们过去写的人都拘着,生怕哪块做的不合适。”该书能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讲的清楚明白,言语严谨,作者一步一步地向读者们展现当时明朝这个大舞台上发生的事件,不急不缓。当我在阅读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似乎身处那个年代,观看着这一幕幕,心中的感叹之情油然而生。
第一册书主要围绕朱元璋由一个贫农通过不断努力,克服种种困难,依靠自己的军事才赋开辟明朝成为皇帝。在这一册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马皇后(朱元璋的结发之妻),马皇后是郭子兴的义女,在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并为其出谋划策获取郭子兴的信任后,郭子兴便把马皇后许给了朱元璋。平凡的马皇后也可以说是朱元璋成功的因素之一。她伴随着朱元璋,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但未曾因这漂浮不定、生死未卜的生活而抛弃朱元璋,她坚忍、不畏艰难,与朱元璋共患难,她朴实的品质使她获得了“明朝第一贤后”的称号,在后来朱元璋开辟明朝担心自己的权利丧失,对大臣们进行屠杀时,也是马皇后的劝说,大臣们才得以留命。马皇后仁慈的品德以及敢于指出皇帝的错误的大胆让我印象深刻,马皇后也在这明代的历史上留下了绚丽的景色。
第二册书主要围绕朱棣夺取皇位来展开。在阅读的时候,我深深地体会到当皇帝不易,想当皇帝也不易,要学会冷血自己才能在皇位上呆的久一点。曾想为何有人哪怕众叛亲离,脚下踩着无数具尸体也要登上皇位,或许是因为权利,那种至高无上,被万人敬仰的feel吧。在这一册书中我最敬佩的人物是主角朱棣,在建文帝的无情削掉藩王们的职位或是无端加罪的情况下,他为了保命而装疯(也是够拼的了);在建文帝的属下拿一纸逮捕令,士兵包围屋子时,他仍能冷静思考对策,为了造**他也是绞尽脑汁想借口。或许正是那句“不登极乐,即入地狱,不枉此生”在激励他,或许是壮志难酬,却不得而终,总之他是反了,也为此付出了许多代价,最终还是登上了自己心心念念的皇位,开启明代的新篇章。在这个新篇章里,留下重重一笔的或许便是郑和先生了。郑和下西洋,多么熟悉的故事,因为在这个盛世之下,所以才能有此行。
第三册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角色是于谦,在面对马背上出生的蒙古兵,他不同于常人选择退缩,而是选择了迎战,这个温文尔雅的人在国难面前变得强悍。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有很多不如意,青云直上或是郁不得志,他都不曾因此消沉。而如今他无所畏惧,为了国他拼了。他的爱国精神感动了我,他的坚忍不屈打动了我。书中有一句话“无论在多么绝望的情况下,也不要放弃希望,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也是激励了我,在自己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何尝不是如此?于谦先生带着大明帝国转危为安是他的不放弃希望,那么反观我自己又是否在处于绝境时放弃过希望?这次的期末考试或许便是我的绝境,在成绩出来时我的确质疑着自己的能力或是智商为零,回家后的几天里都在思考这人生的意义,反复地骂自己无用,甚至就想这样堕落,直到我看到于谦先生的坚持,在国难面前的坚持,我才明白自己的那些哀怨微不足道。通往成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唯有起伏的路途才是最美的。
这一丛书的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不同的性格,也都给我了不少启示。历史的长河中有着许许多多人物,或大或小,但他们都起着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便是推动历史的车轮往前行驶。
读完这本书后我也发现其实历史并不枯燥,只要我们有丰富的想象力,想要“目睹”当时所发生的事件也很简单。
明朝那些事儿1读后感篇6
明朝,在它长达二百七十六年的统治时间里,诞生了一个个伟人,发生了一件件奇事,这是一个伟大的王朝,一个人才辈出的王朝,一个无与伦比的王朝。
在《明朝那些事儿》里,“劳模”朱元璋、“造**家”朱棣、懦弱的建文帝、贪玩的朱厚熙,不求富贵名利的政治家、野心家姚广孝,以诸葛亮自喻的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等等,他们一个个从书里栩栩如生的走进我的视线,并让我记忆深刻。
个人见解,我认为明朝里最伟大的皇帝是朱棣。他自幼随父亲四处流浪,过着颠簸流离的生活,小小年纪就展示出超人的军事才能。为了争夺政权、夺取皇位,不惜一切代价,却任用贤才,他打来的江山,有一半是姚广孝替他得来的。姚广孝那句:“我要给大王送一顶白帽子”,让朱棣即兴奋又恐惧,要知道朱棣除了自己的父亲再就没有第二个害怕的人了。当然他的造**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在打败了n多个人之后,却与铁弦、盛庸等名不见经传,但宁死不屈、非同小可的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还是他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他是一个成功的藩王,也是一个伟大的藩王。
更是他,在成为皇帝后,为国家献出了一切。为了大明朝的江山,他不顾自己的辛苦劳累,一次次亲征,打败了久久困扰大明王朝的心腹之患——蒙古各部落。战争总是残酷的,但对享受它的人,或许是一个展示自己命运的机会。一代英明神武的“永乐大帝”,开创了“永乐盛世“,使大明步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为中国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纵观朱棣的一生,生于兵荒马乱,又亡于御驾亲征的途中,或许他喜欢这种金戈铁马的生活,或许这是他的命运,也或许这是他最好的归宿。为了皇位,他不惜一切代价,违抗圣意造**,不顾他人安危。他实在不是一个好人,却是一个好皇帝,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这个伟大的帝王如流星般陨落,大业未成,他的遗憾、他的坚持不懈、他的忧国爱民,实在是让我感到可惜、可叹、可敬!
历史已经过去,但当年的明月,依旧挂在那高高的天空,明朝那些事,却留在我的脑海的深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在指引着我、警示着我、激励着我,让我心潮起伏,激情澎湃。
明朝那些事儿1读后感篇7
历史总是令人感到枯燥乏味,愿意看史书的人,更是寥寥无几。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套史书却脱颖而出,以畅销四百万册的奇迹,位列畅销书榜首。这套书的名字叫做《明朝那些事儿》。为什么枯燥乏味的史书能如此畅销?这是有理由的,作者用浅显、幽默的语言,客观的分析了明朝的兴衰史,以及当时明朝的规章制度、科考制度,等一系列明朝独创的花样。
此时的中国,正在极其腐败的元王朝的统治下,那些来自蒙古的征服者似乎不认为在自己统治下的老百姓是人,他们甚至经常考虑把这些占地方的家伙都杀掉,如果当时真杀了,然后把土地用来放牧,从赋税到徭役,只要是人能想出来的科目,都能用来收钱,过节要收“过节钱”、干活有“常例钱”、打官司有“公事钱”,怕了吧,那我不出去还不行吗?不干事还不行吗?那也不行,平白无故也要钱,要收“撒花钱”,服了吧。
可见啊,当时的老百姓真是太苦了,干什么都要交钱,过节交钱,干活交钱,上公堂交钱,平白无故也要交钱。要交的钱比挣的钱还多。这样的朝廷,迟早会被推翻,就看是谁有这个胆了。
这时,拯救大家的人出世了:朱元璋,外号朱国瑞、朱重八。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一切的事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农民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婴,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朱元璋。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
比如刮风啊,下暴雨啊,冒香气啊,天上星星闪啊,到处放红光啊, 反正就是要告诉你,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朱元璋先生也不例外,他出生时,红光满地,夜间房屋中出现异光,以致于邻居以为失火了,跑来相救。
接连的灾难中,朱元璋的家人全都病死了,此时的他,为了活下去,决定去当和尚,还得出去要饭(我估计要回来的饭还要收钱,要收个人所得税!)。
正因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才磨炼了朱元璋坚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朱元璋的仇恨到了一定限度的时候,他终于下定绝心造反了!许多的农民们,也被逼无奈,一跺脚,造反啦!
当时的局面是一片混乱:到处都是农民起义军,有些地方发生了瘟疫,黄河改道,发生洪水……这些事情,扰的元统治者们,不得安生。一面要去安抚起义军,一面又要去治理黄河,那时的朱元璋并没有遭到元统治者的注意,而他也因有挡箭牌,所以一点一点的开始强大自己的力量,直至打下天下。在被外族抢占了100多年后,朱元璋,这位伟大的汉族人,又一次抢回了属于汉族人的天下。
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吃得苦中古方为人上人”,也算是老天补偿朱元璋失去亲人的痛苦吧。作者用现代人的角度,现代人的理解,写出了明朝的兴衰史,令人爱不释手。想要和作者一起,了解明朝的历史吗?那就看看明朝那些事儿吧!
明朝那些事儿1读后感篇8
?明朝那些事儿》终于看完了,心里竟然有一丝丝难过,还空落落的。7本书,我大概看了将近50个小时,用了大概2个月,现在,还真的挺舍不得的。从朱重八建国到崇祯自尽三百多年的时间,我看到了许多人,也感受到许多东西,有震撼,有敬佩,有理解,有心酸,有讨厌,有惋惜,可终归,一切已经过去。
作者一直用幽默的方式去讲述那些本不幽默的历史,看时很轻松,忍不住会嘴角上扬,但也不仅是幽默,还有思考,还有理解。真的可以说这是不那么一本正经的人写的一本不那么一本正经的书,然而,我们很喜欢。
历史本就不是枯燥无味的,它是鲜活的,是真实存在过的人,真实发生过的事,真实有过的情感。在这本书里,我们能体会到,那些人的坚持,那些人的气节,那些人的努力,那些人的悲剧,但更多的,是一种力量。
最后,让我表达一下对当年明月同志的无比的崇敬,写这本书时,他可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呀,虽然现在也很年轻,不过总归一句,太牛了,佩服!顺便,这本书真的很好看很好看,强烈推荐!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