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书中的智慧和经验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受益匪浅,写读后感是一种审美体验,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情感,下面是写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爱??儿读后感2000字优秀7篇,感谢您的参阅。
爱??儿读后感2000字篇1
某位学者曾说过,一位史学家所写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绍过去的书,而是一个高尚的灵魂。显然,阅读一本没有“高尚灵魂”的史书只会令我们这些“圈外人”获得一些所谓的偏见而非一种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所得出的真知灼识;而太过深奥的史学题材又很难让人能够明晰作者所想要展示给读者的真理。这就成了历史学类著作在编写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也成了评定一部史学著作是否出色的依据之一:如何才能写出让读者更易接受,又不失历史精华的史学教科书?
如果你正在读着这篇文章,请试着幻想一下,若干年后你事业有成,和昔日老友最有趣的话题是否莫过于回忆旧时的快乐时光?事业有成的同事坐在一起,最有趣的话题是否莫过于回忆以前一同奋斗的历史?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坐在一起,最有趣的事情也就应该是回忆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国家的历史,最后当然就是全人类的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正是在做这件事。
大师穷其一生,以通俗易懂的叙事风格为我们编写了一部“全球史观”的代表作,不同于那种把自己的观点和观念强加给读者的历史学作品。这部被人们称为“经典中的经典”的《全球通史》,就像一段老友长久的回忆,慢慢道来,没有丝毫教育人的笔墨,却随时将历史的重大变故与当今世界的现状联系在一起,提醒读者过去与现今的内在联系。由此,对于读者,阅读历史成为了一种乐趣,能够不断对历史和现实两个世界不断进行探寻和解答。例如,《全球通史》对古代安第斯地区的培高平台田地种植方法进行了介绍和阐述,这一项最先发源于安第斯山区,被人们遗忘数百年的古老技术,近年被科学家发现和恢复以后,甚至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得到了推广,这无不提醒着读者,尽管如今“科技”不断发达,我们依然可以从历史中学到我们不曾掌握的知识,依然可以从祖先那获得一些“礼物“……由此,也可以体会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
这也就是《全球通史》所具有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如果历史学家在编著时只埋头于“从过去到现在“的叙事,而不能站在读者的角度对读者的需求和探索的目标进行充分的关注,那么,毫无疑问这本书的读者只会是专业的历史学者或学生。正如开篇所说,诸如我这类“圈外”的读者,甚至很难将其完整阅读下来,更别提能够有所收获。当你在阅读《全球通史》时,你会觉得你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也在思考未来,当你对这个世界的来龙去脉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你就能够对世界未来的走向有一个自己的判定。《全球通史》最大的成功,就是能够让我们从世界的过去,看到未来,即它能够给任何读者带来十分强烈的“现实感”!
而直到翻开这本书,你才会发现它比任何媒体杂志都能“爆料”。
在原始社会,狗吃粪便这种在现在社会令人生厌的行为对维持我们祖先的生活环境起着很大作用;公元前3000年,一位埃及人父亲对儿子说:“用心学习吧孩子,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和学习相比,用心学习一天,得到的好处一辈子也享用不尽。”生活安逸的人,注定要被淘汰;在加利福尼亚人的文化里,是没有“你的”、“我的”这两个词的,所以加利福尼亚人对生活总是充满着满足和幸福感,而也正是这两个词,让我们现代人短暂的一生充满了痛苦和无法解释的罪恶;早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蒸汽机就被埃及人发明了,只不过他们用它开关庙宇的大门;中世纪宗教的势力从中东不断向周围扩张,直至非洲、中亚东部、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这一点至今仍深刻的影响着世界事务的进程,当今世界围绕“大中东”的诸多矛盾冲突的缘起也就可以有所追溯……
诸如此类不论大小的历史事件就如同作者在与老友的谈吐之间,平心静气的娓娓道来,个中精华,还等你慢慢去体味。
二十世纪不断发展,人们在短短一百年里的发展超过了以前的总和,但是在这短短一百年间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却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海洋地理学家雅克·库斯托发出警告说:“人类在20世纪中对地球造成的伤害也许比先前全部人类历史中造成的还要多。”人类在不断发展中也被一些问题所困扰,水污染、资源短缺、恐怖主义、宗教矛盾……显而易见,如果人类不能清楚的了解历史,不能改正自身之过,我们就有很大可能还会陷入其中!如果以1500年为界,在对比1500年前后的历史之后不难发现: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拥有令人自豪文明的近代所发生的战争要少得多,而随着社会的与日进步,人们拥有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和进步,随着人们的欲望越来越强,发生的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人类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历史发展的正常轨道?在不断前进的历史中我们是否能够经受住历史的考验而不成为后世引以为戒的反例?
人类文明已经步入了21世纪,作者也曾在序言中谈及:“21世纪不仅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而且还拥有巨大的潜力。虽然历史学家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够准确的预知将来但是他们能够基本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所以,不管未来人类社会将如何发展,决定这个方向的,将永远是人类自己。
最后,就让我用书中一个看似杞人忧天的问题来结束这篇文章吧,希望这个似乎非常可笑的观点能让包括我在内的思考者有所警醒:如果这时,地球突然遭到核弹的袭击,用你身边的东西,该如何抵挡得住呢?
爱??儿读后感2000字篇2
龙应台,多年前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还不了解这个人,以为这是一位犀利的男宾。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位女客。即便到了今天,也不敢说了解这位让我有些心生敬意的女先生。
这里称“先生”,与“杨绛先生”的“先生”,同义。
上个月回家,翻出来大学时候的读书笔记本,看到了关于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的摘抄。
固然听闻,龙应台最出名的文集当属《野火集》,辛辣深刻。可惜,我还未读。
去年,看到一位在山东大学读文学硕士的朋友转载一篇龙应台的文章,叫做《(不)相信》。这个月读《目送》,我找到了出处。
喜欢这位龙女士,因为我从这本扉页题着“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的散文集,以及几年前读过的那本写给她可爱儿子的随笔录里,读到了女儿的贴心、姊妹的温情和母亲的柔软。拿过再尖锐的刀笔,亦逃不脱女性的光辉。骨子里的豪气,连着血肉里的柔情。
为什么书名偏偏起做《目送》?龙应台自己给自己注脚: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可不就是这样吗?所有亲情里的角色,最后都会成为相隔相望的背影。时光荏苒着苍老,追不上一缕散落的白发。彼岸的痛心疾首,却可能了悟后滴不出哪怕一颗眼泪。今生今世的生养之情,突然间显得那么无情。还不至于像庄子一样鼓盆而歌,倒多半会默念一句:“愿:逝者安息,生者珍惜。”
龙应台的母亲,那位会遗忘掉时光的老妪;龙应台的父亲,那位最爱夸耀女儿的老翁————都是傻傻的可爱,天真的宝贝。如果没有经历过父母大病,或许不会对文中的父母有太深的领会。如果老天过早夺去一个如日中天之人的思考力和行动力,将健康和正常锁在门外,羽翼未丰的儿女此时该是多么无助又坚强。
虽说骨肉亲情,血浓于水,却不代表会永远相伴相随。终归,是要你走你的路,而我会偶尔沿路而行,摘花踏青。
那抹在皱纹里的红胭脂,那撞在树上的车凹痕,渐渐沉淀为岁月里泛黄的风景。画框里没有人,画名却取做《父亲母亲》。
虽是一本写亲情的书,但从头至尾,无不渗透着这样的字眼:孤独。
才子孤独。“才子当然心里冰雪般的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歌者孤独。蔡琴说,“你们知道的是我的歌,你们不知道的是我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对你们并不重要。”
老人孤独。“他可以孤单却不孤独,他既是独处又是热闹,热闹中独处,仿佛行走深渊之上却有了栏杆把手。”
修行孤独。“可是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除了孤独,还有寂寞。
淇淇寂寞。“洪荒万年,独对苍穹灭顶,谓之大寂寞可也。”
时代寂寞。“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碰触;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
两个人或许比一个人更寂寞。
“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未必寂寞会削减。
更有“余舟一芥”的寂寞。茫茫天地间,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周国平也说,“人的灵魂,只能独行,即便再亲密的人,亦是如此。”
两个灵魂,原本各自前行,相安无事,有一天,或许可能因为独对宇宙苍穹的浩淼而深感此生孤独。于是,他们自然而然抱在一起取暖。柔声细语里,不乏温暖安慰;抚摸亲吻里,胜却风花雪月。然而,这样的孤独,与生俱来,带着宿命,永难消除。最后,两个灵魂即便深爱一场,也还是两个灵魂,分行在各自的轨道上,承载此生孤寂,茕茕孑立。
其实,十年前的我,在第一次读到这段文字时就顿然,“在最内的精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我们由己及人领悟到别人的孤独,我们的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十年间,一直铭记这段话。甚至,会成为一生的谶语。
天地之大,悠悠而来,浮生之间,难觅归处。
繁星满天,熠熠生辉,抵不过刹那怀抱里小小的温柔。
清风明月,细浪拍岸,唱一曲大江东去写一篇赤壁怀古。
我与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必须我一个人走路,心无旁骛。即便孤独沦肌浃骨。
我擎着“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的莲花,忘记来时路,不知归去处,只好沉醉在巨大的如婴儿般的纯洁光明间,守着浓浓的深情和淡淡的心事,终老。顺便看,人间静好。
大时代的车轮轰隆隆碾过,新闻里、历史里,确有记载。
属于你的我的小时代的段落,没有人会细细驻足,赏析。
爱情的打情骂俏也好,亲情悲欢离合也罢,夜深人静时,还需孤独地面对一个最真实、最坦诚、最率直、最无知的自己。
孤独,是一生的主题。
享受孤独,是一生的课题。
不知多年后,当我也为人妻、为人母之时,再读龙应台先生这本《目送》,会是何种心情?又会生发何种感慨?想必那时,该不会再如今夜这般肤浅和废话吧?但愿,所有的成长都配得上流逝的时光,哪怕再疼再痛。
月夜如缁,想象月光如织。
李叔同先生说:“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爱??儿读后感2000字篇3
对于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早有耳闻,只是当初自己凭书名,觉得这本书大概是也就是写战争相关的事情,就一直置之高阁。这个暑期,利用实习空闲时间拜读了《围城》。
下面就说说我读《围城》的感受。读完了钱钟书的《围城》,心里有一种莫名的震撼,怅然若失却又意犹未尽的感觉,书本合上,思考不止。《围城》有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是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这也许就是生活吧。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围城,每个人都属于不同的群体,每个人也都有各自的背景经历,自己独有的想法,还有这生活中的各种条条框框,就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掌控着,虚荣与自私围住了好些人。
?围城》一书以男主角方鸿渐的行径为主线,先是方鸿渐买了乘船回国,后与苏文纨、唐晓芙等之间发生的事情,再到一行人同去三闾大学,再到方鸿渐与孙柔嘉这间为家庭和事业而发生种种争吵最后分开,他与苏小姐、唐小姐这间的纠葛,是他身陷爱情的围城的时候所经历的,最终他与孙柔嘉结婚可又闹得不欢而散。在三闾大学的经历可谓是方鸿渐事业上的围城了。在这一“城”里,充满了勾心斗角,方鸿渐也受到了不少的倾轧,最后还是离开了三闾大学。书中,方鸿渐先是在周经理银行工作,而后在三闾大学任教,接着在报馆资料室上班,每次都想混得出人头地,可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除了玩世的方鸿渐,追了苏文纨二十年的赵新楣总也踏不进她的那一座围城,之后却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运。方家及方鸿渐的老丈人都被封建和虚荣的围着。回想全书,我的脑海中方鸿渐只是一个玩弄是非、做事没有头脑,毫无原则、经不住诱惑的、可以说是个失败的人。而孙柔嘉虽然看起来小鸟依人,没有什么主见的女人,却是个最工于心计的人,是那种小小的身体里蕴含着强大爆发力的人。在全书的最后,方鸿渐在经历了爱情、事业和家庭的失败后,这样感叹: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我想,这不仅是方鸿渐当时的心情写照,也是他这失败的一生的真实写照吧。总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围城,城内城外的故事风景都令人向往,却又难以触及。
事实上,这座无形的围城始终是存在的,钱钟书先生书中的写的各种围城,让当今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如今的现实是,社会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存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比书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险。对于大学生而言,学校、家庭、社会,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种行为都处于一个围城。同学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压力、社会上的光明与黑暗,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我们只有在其中不断拼搏,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心态,让围城中的生活变的丰富。
钱钟书先生的文学功底也是令人仰慕。恰当的修辞,幽默的讽刺叫人赞不绝口。如 “鸿渐见了她面,不大自然,手不停弄着书桌上他自德国带回的supernorma牌四色铅笔”。这很想鲁迅先生的文字,对于两位文学巨匠,有个共同点就是,用恰当的手法进行幽默的讽刺。在我印象中,《围城》中的人物,除了唐晓芙外,剩下的人都在钱老先生的笔下被狠狠折磨了一番。其中,最有意思的就要当数范小姐了。文中有一段,她听说汪太太给她做媒,正求之不得,但又故弄玄虚,还在背后怀疑孙柔嘉,假得不得了。汪处厚夫妇请吃饭,她五点钟才过就到汪家,还说不好意思,她自己比谁都急,把自己涂得花枝招展的,想尽可能地吸引赵辛楣的注意。见过辛楣以后,正像文中所说那样“像画了个无形的圈子,把自己跟辛楣围在里面,谈话密切得泼水不入”。再如,“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这文字的描写可能比实景更美。“方鸿渐自信对她的情谊到此为止,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承那王主任笔下吹嘘,自己也被吹成??
个大肥皂泡, 未破时五光十色,经不起人一 搠就不知去向” 这种比喻巧妙深刻,让人忍俊不禁。
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杨绛女士曾说,“钱钟书的‘痴气’,使《围城》更富于真实性和戏剧性。钱钟书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都包涵在《围城》之中”。书中最后以那个老古钟作为文章的结束,给人以念想,余味无穷。
爱??儿读后感2000字篇4
第二次读龙应台的《目送》,比起高一时候第一次读后的阖书落泪,这次在落泪之余,心里还泛起了层层涟漪,多了一些感悟。或许一本好书就是要多次地阅读才能读懂其中的情感和道理,而少年也要在经历一些世事之后才能成长吧。
?目送》一书分为三辑:“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满山遍野茶树开花”,一共有七十三篇散文。龙应台用手中的那管笔,写尽了亲情、友情的细微和动人之处,也述说自己对生命的叩问和思考,以及对世界的人情关怀,而其中最触动我的便是她笔下的亲情,“父亲的逝去”和“儿子的远离”这两部分充满了温情,而读罢之后又觉得莫名的感伤。
书的第一篇是写龙应台送别儿子华安,她在机场目送儿子远去,心中万般不舍,“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此时她的期待全都幻化成灰,心里的落寞自然不必多言。接着龙应台又回忆起在火葬场的炉门前目送棺木中的父亲,而那也是最后一次目送。同时作为母亲和女儿的龙应台,从这两次刻骨铭心的生离与死别中,从一次次的目送中,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下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想,龙应台该是有一颗多么坚强的心,才能说出“不必追”这三个字,而这三个字背后又隐藏着她多少的无奈和感伤。
?目送》中龙应台与父亲的感情以及她与儿子的感情特别令人动容,那种浓浓的亲情蕴含在字里行间,在这些文字中漫步一番,便足以使人满含泪水。
龙应台的父亲在退休前是宪兵队的队长,就是这样的一位父亲,他在女儿小的时候会用湘楚口音教他读唐诗宋词及古文经典;用小货车送女儿去大学报到时会对女儿深感抱歉;在过马路时执着地要伸出手牵女儿过街,尽管那时候女儿并不领情;他还有些胆怯地请求女儿陪他一起参加宪兵队的同学会,在同学会上表现出以女儿为傲的神态。父亲含蓄的爱就隐含在这些微小的细节之中,而龙应台直到为人母之后才渐渐懂得。父亲年纪渐老,晚年生活不能自理,龙应台一直细心照料父亲,每天都给父亲打电话,开头的第一句必定是问候父亲今天好不好。她带着父亲上街买衣服;让两个儿子找有趣的话题陪她父亲谈话;她牵着父亲的手重新教他走路,用父亲教她的诗来作为走路的节拍;她细心地用棉签替父亲清理眼屎,毫不厌恶地清洗父亲的排泄物;在最后她带着父亲回到故乡,按照湘楚风俗来安葬父亲,听司仪用楚音招魂,让父亲叶落归根。龙应台对父亲的爱,都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在父亲去世之后,龙应台还常常怀念起父亲,遗憾没有用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去对待父亲。
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和天下的母亲并无二致,她在送别儿子时会满怀期待地希望儿子回头看她;在和儿子同行时看到有趣的东西会兴奋地指给儿子看;在过马路时也会不由自主地伸手牵着儿子;会苦口婆心地劝儿子多吃鱼,劝他出门多添衣。但是龙应台的这些关爱却得不到儿子的回应,儿子有时还会觉得丢脸,儿子的不领情刺痛了龙应台的心,而在她年轻的时候,对于父母的爱,却同样也是不领情的。但儿子也自有表达爱意的方法,龙应台写到儿子回家为她做了一顿很精致的西餐,她在一旁看着,说学会了下次要做给儿子吃,而儿子却说自己是想要母亲学会照顾自己。其实,龙应台与父母的关系,也恰是她与儿子的关系,其中的那份亲情是一脉相承的,龙应台游走在女儿与母亲的双重角色中,尽力把每个角色都做到最好,正是因为这样,书中所描写的情感才能如此地打动人心。
而我,仅是扮演一个女儿的角色,都无法做好。小时候与父母亲密无间,到了青春期却渐行渐远,甚至很想逃离家庭的禁锢,因此在填写志愿时我选择了韶关学院,特地选了离家远的学校,便是不愿再受拘束。父母目送我登上离家的列车,同样地,我也没有回头,一心想的是尽快逃离,如今想来觉得甚是可笑。“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或许只有在离家之后,才能懂得亲情的可贵,才能读懂文人笔下的乡土情结吧。
我想,所谓的“亲情如水”,大抵就是如此,水潺潺而流,渐流渐远,却是割不断的,正如亲情,虽然子女长大了终要远行,父母只能以目送之,心恒念之,而子女是身虽远行,心怀父母。
爱??儿读后感2000字篇5
读完《平凡的世界》,第一个感受是,经历过怎样苦难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第二个感受就是苦难里蕴藏着人性美。因此我觉得在整部作品中路遥表达的不是苦难,而是在苦难中每个人物散发出的人性光芒。
?平凡的世界》的目的就在于表现社会生活中一些最普通、最平凡人的日常生活。这些人物及其生活因为其平凡和大众化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然而,也正是这样的一群人在潜移默化一点一滴地创造着历史,推动着时代的进步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最朴实的友爱关怀,可以看到最融洽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本文就以孙少平为例,谈一谈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性美。
路遥在自己的作品中选择在苦难中展现人性的光辉,在生活的困顿和人性的纠葛中拷问着人性,展现他的人文情怀。比如孙少平在班长顾养民点名时故意没有吭声,顾养民瞪了他一眼,又喊了他的名字,他还是不吭声,这显然是孙少平故意报复富人家孩子的一种行为。作者的这种描写无疑十分的真实、生活化,是人的真正本能,但是当孙少平的朋友打了顾养民的时候,他以为对方会一怒之下向老师告状,但是顾养民却没有这样做,在老师追问时也并未透漏分毫,这种大度的行为使得孙少平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开始拷问自己的人性。正是在这种拷问和反省中,孙少平完成了一种思想上的成熟与转变,他性格中的私欲逐渐被淡化消减,善良的人性开始复苏。在后来,红梅出于女孩子爱美的心理而发生了盗窃小事件之后,他也并未一味地选择揭发批评,而是通过保护红梅女孩子的心理和人格的角度教育她走向正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平息事态。这种经历人性的拷问而不断使自己的心灵获得洗涤与新生的成长模式让孙少平获得了成熟,在苦难中,这种仁爱精神的光芒越发闪耀。
从孙少平身上所体现的人性美不仅体现在对待他人的态度上,更体现在对家人的关怀上。孙少平对待亲人更是无微不至。比如说,他爱祖母,用润叶姐给他的钱给祖母买眼药水和止痛片,到野地里把带露水的青草叶子回来把露珠淋在祖母的眼睛上。渴望80岁的祖母能活到自己挣钱的那一天;他爱父母,想方设法减轻他们的负担,在父母碰到大事,六神无主时,半大小子的他挺身而出,充当主心骨,让父母倍感欣慰。他爱自己的姊妹,当他得知自己的二流子姐夫被送去了劳教或又去流浪时,他担心姐姐的日子太苦,时不时去帮她,把自己仅剩的一点钱全部给姐姐;为了让哥哥安心,哥嫂和睦,他尽力打消哥哥分家的顾虑,并主动提出由自己来承担父母以后的建房和养老费用;妹妹考上大学后,为了不让妹妹经历自己经历过的屈辱和自卑,他给妹妹买时髦的衣服和漂亮的大箱子,还按城里人的标准置办了日常生活用品,甚至连女孩的私人用品都想到了。作为一个男人,孙少平对家人的爱是如此温暖,深沉而细腻。
透过路遥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读书时的孙少平纵然食不果腹,捉襟见肘,而他并没有放弃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的心,透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似乎看到了在他们这群山包围的双水村外面有一个辽阔的大世界。他想走出去,他必须走出去因为保尔柯察金已经成了他的灵魂人物,去外面闯一闯,去面对全新的世界和挑战,他不想活在哥哥的庇护下,他不想碌碌无为,来到灯火阑珊,人生鼎沸的城市,他背着破烂的被褥被庞大的城市所震撼,似乎忘了自己的存在,他像待售的物品一样站在东关大桥头,等待人来买他的力气。做小工的日子里他尝尽人情冷暖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体会到了无法扭转的救赎,然而凭借着他的自强不息,他撑起了这个已然分家的大家庭,他是顶梁柱,要给家里邮钱,还要供妹妹读书,他都凭借他的积极向上,他的坚强毅力战胜了繁重的劳动、非人的生活条件和身体上的倍受折磨。
他平静的接受着,淡然的努力着,他对生活依旧充满希望,从一个背石小工慢慢变成一名煤矿工人,然而在此期间他并没有放弃学习,放弃知识,正是他的这种精神让他赢得了人生真正的爱情、正是他的自强不息,正是他的积极向上让这位与他地位悬殊的记者骄傲的称他为“掏煤丈夫”。最后我们不得不惋惜田晓霞的牺牲,她的牺牲对孙少平而言简直就如晴天霹雳一样,我们以为他撑不住了,如果倒下我们也不会给他以懦弱的冠名,相反我们会理解他。可是他没有,他默默的承受着这一切,他依然勇敢的面对生活,依然积极真诚的对待人生。()为了救一个协议工他受伤了,伤势严重,大矸石的一角从右额划过,伤口的某些地方都露出了头骨。就这样他失去了帅气的面容,兰香不敢让他照镜子,怕他接受不了现实。可是孙少平再一次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勇敢,他又一次勇敢面对重新走向生活。
人性是一种再常见不过的,也是一种最容易被忽略的。真正的人性不仅仅是指宽厚仁爱,而是一个人是饱满的、鲜活的。一如孙少平,他善良、仁爱、宽容,但是他仍旧很真实,因为他也曾深深得绝望过,但是他没有沉沦;他也怯懦自卑过,但他没有扭曲;他也满心无助过,但他没有停滞。纵然他也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是根本不妨碍他成为一个有灵性的人物,真正的人性就是这样在平凡的生活中,就在苦难之中,就在小人物中任何生命都不卑微,都有其伟大之处,感悟到了平凡中的人性才终算是读到了《平凡的世界》的真谛。
爱??儿读后感2000字篇6
傅雷,作为一位著名的学者、艺术评论家和文学翻译家,为人类作出了卓著贡献,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傅雷家书》,收录的多数信件是傅雷1954年——1966年间写给远在国外的儿子傅聪的。通信12年,信的数量达180多封。这些信不仅使傅聪与家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纽带,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就《傅雷家书》给人的感觉而言,我觉得他更是一个成功、伟大的父亲,是一个出色的家庭教育家。
傅雷作为人父的成功和伟大,集中体现在他达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境界,那就是——父子如朋友。他在其中一封书信中写道:“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的确,傅雷在家书中展现给我们的父亲形象,完全是一个严而不厉,能够心灵相通、思想相托的朋友式父亲形象。他对儿子没有普通父亲的高高在上和横加训斥,更没在教条式的训诫。他对子女充满父爱,热情、真挚而坦诚,父子之间在感情乃至精神上均可互相理解,互为慰藉。他能够在儿子需要帮助时及时伸出充满父爱的神奇之手,给儿子以温暖、鼓励,让儿子重拾自信,走出阴霾,沐浴阳光与雨露。傅雷经常以十分平等的语气向儿子傅聪提出人生忠告和人生哲理,细细品味,让人如沐春风,如遇甘霖,给人深深的启迪,受益良多。能够在工作之余长期互通书信,实则难能可贵,能够志同道合地进行朋友式的沟通,则更不失为我们作为人父或人子的典范。
我们不妨掩卷沉思,扪心自问,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和子女之间是否能经常进行沟通、交流;是否能平等相待,互诉衷肠;又是否能像傅雷父子那样,既是父子,又为朋友。作为父母,我们不妨放下架子,尝试做孩子的朋友、知己,从真正意义上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爱;作为子女,我们也要充分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接受他们的谆谆教诲,清楚父母对我们所倾注的心血。正所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要知道,父母对子女情比海深,德比天高。构建和谐温馨的学习型家庭是我们高质素的生活目标,傅雷父子则恰好成为了我们很好的学习榜样。
我之所以认为傅雷是一个出色的家庭教育家,是感动于他对子女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傅雷对儿子的最高期望,就是希望儿子在人生旅途中能够学会“坚强”。傅雷在家书中对儿子说:“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他教会了傅聪也启迪了我们这些读者应该如何坚强地去面对成功与失败,去面对挫折、打击与鲜花和掌声。他说:“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从中告诉人们,凡事要学会达观,保持一颗平常心,并要冷静、客观,要勇于正视现实。“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们要“不怕失败,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要知道,人生“没有perfect[完美,十全十美]的一天!惟其如此,才需要我们日以继夜,终生的追求、苦练”。面对成功,面对鲜花和掌声,我们要有“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要永远保持一种“谦卑”。是的,学海无涯,艺无止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每一次的终点又都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要在每一次的鲜花与掌声当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随时整装待发,迈向新的征途,迎接新的朝阳。
爱国,是贯穿《傅雷家书》的又一主线。自从儿子傅聪出国后,父亲傅雷在给儿子的每一封家书中除了蕴含着父母对儿子深深的爱和思念外,还渗透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当获悉傅聪在音乐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时,傅雷异常激动,除了对儿子的祝贺、鼓励和告诫外,还格外为祖国而感到无上光荣,因儿子为祖国争光而倍感骄傲。他说:“中国正到了‘复旦’的黎明时期,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他想到了滔滔不竭的中华文明,激励儿子“应该有气吞斗牛的表现才对”,洋溢着对新中国的热情,对中华文化的信心。他的爱国激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远隔万里之外的儿子,让傅聪能时刻想着为祖国争光。作为中国著名钢琴家的傅聪,他爱祖国、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河山、爱祖国的人民,因为在父亲的教育影响下,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根在中国。从《傅雷家书》中,让我更深层次地感悟到,作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无论身在何处,无论从何职业,都要心怀祖国,情系华夏,竭尽所能,为国争光。
阅读《傅雷家书》,让我领略了傅雷这一成功父亲的典范,学到了很多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还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自己的思想和精神从中得到了升华
爱??儿读后感2000字篇7
经过两个月时间的攻读,总算是把资本论第一卷给看完了。本来文章标题想用悲惨世界来命名,又觉得如果只关注资本论中悲观凄惨的社会现实的描述的话,那必然属于管中窥豹,没有高度了。
综合来说,资本论第一卷包含了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的生产理论、制造业及工业的规模发展理论、资本的原始积累理论等内容。其核心从个人理解而言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提出了价值是由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决定的劳动价值理论,并延展出来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其二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也就是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有的历史进步都是基于劳动创造,但劳动能创造的价值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有给劳动也就是与工资和劳动报酬对应的价值,还有一部分是无给劳动,就是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的享有者是资本家。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来源于资本对劳动剩余价值的持续永无止境的剥削。其三提出了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会促使劳动价值及剩余价值同比例提高,在制造业领域,会出现劳动的相对过剩,同时也会因为剩余价值对资本的贡献日益增大,小资本逐步会转化为大资本,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小资本家也会由于竞争的关系导致被大资本家剥削而最终成为无产者,生产的规模效应会日益提高,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贫富差距会逐步拉大,当无产阶级穷苦到无法维持必要生计时,资产阶级将面临暴动、革命甚至战争等打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现象,届时无产阶级将从被剥削者转变为剥削者,而资本家必将消亡。
以上三个内容可以说是资本论第一卷的最主要的内容,在接近70万字的著作中,马克思可以说用了大量的篇幅研究了19世纪及18世纪英格兰的社会发展状况,包括人口数量、就业人口数量、制造业规模化现象等。而且资本论中,大量引用了包括亚当斯密《国富论》、李嘉图《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马尔萨斯的《人口学原理》等当时研究经济的各类著作及学说,也包括大量登载于报纸上的与人口变化、经济发展相关的文献,可以说马克思的资本论是集各种经济理论于一体,并引导出马克思自己的经济学主张的一本经典著作。
看完资本论,可以说对马克思的认真负责的学术研究精神,学识广博且对真理孜孜以求的精神无比的尊敬和佩服。而且因为在看《资本论》前,先看了《国富论》,所以在理解上也更有心得,从资本论中可以看到,马克思本人对亚当斯密的许多经济学观点还是认同的,包括劳动价值理论,包括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大理论,包括分工可以实现生产力提高等。除亚当斯密外,他对其余经济学家,都表达了明显的批评和不认可。
如果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资本论第一卷可以认真研读并可以重复研读,但也必须客观指出,《资本论》在经济学领域所犯的三个明显错误。
其一是马克思讲社会发展及经济增长集中于商品生产这一环节,并没有关注非商品生产的服务业和其余产业,并且在第一卷中,故意弱化了国家及政府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单纯的将生产关系归纳为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存在明显的片面性。从经济发展的角度,马克思没有认真研究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人的需求演变,没有思考需求的变化如何影响生产,而是单方面的从生产端研究经济,这是不全面的。
其二是在生产研究领域,由于马克思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存在理论缺陷,也就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不可获得和无法计量性,导致马克思在延展剩余价值理论时,总让人感觉有自圆其说之感,而且马克思自己也承认,伴随生产力的提高,凝集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会有差异和变化的,这就导致价值的不稳定性,影响了剩余价值的理论贡献。同时更为严重的时,由于马克思将价值贡献只集中在人类劳动这一个单一因素上,对于资源贡献、资本贡献等,都用剩余价值来归纳和阐述,导致《资本论》在对社会进步及生产进步的表述上,与现实出现脱节和变化,这是资本论的第二个不足之处。
其三是治学态度上,《资本论》第一卷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是描述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无产者所面临的苦痛、恶劣环境、高强度工作压力、非人道的劳动环境、悲惨的生活条件。从这个角度看,资本论更像是一本社会学著作而非经济学著作,而且马克思在字里行间透露的对资本家的抵触和排斥,也让资本论在分析社会现实时,会有缺乏冷静和理智的感觉,对于研究经济而言,带有浓厚个人情感的学术论著是不可能完全客观公正的,这是资本论的第三个不足之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发现问题总是容易的,但如何解决问题,是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的。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和社会环境,结合我们所处的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需要我们拿出马克思的治学之精神,拿出类似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那种认真、负责、严谨、科学的写作态度,对当前中国面临的经济困难及社会问题提出有解决路劲的方案和建议,这是最为迫切和重要的。
资本论还有第二卷和第三卷,希望再用两个月时间,把第二卷和第三卷研读完毕,届时再认真总结梳理这一本经典的,涵盖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的著作。
最后给一个提示,由于资本论里面有许多基础的经济学范畴的名词和文字,建议在看完《国富论》、《经济学原理》这两本书后,再看《资本论》,会更容易领会《资本论》中的经济理念。
: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