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情节和人物有更深入的了解,使其更加栩栩如生,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发现文学作品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以下是写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写世说新语的读后感优秀8篇,供大家参考。
写世说新语的读后感篇1
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宝库,而《世说新语》则是这个宝库中一颗灿烂美丽的明珠。
全书用文言写成,分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几句话,但就在这些记录人物言行举止的文句中,我们却可以体会到魏晋时代浓郁的政治氛围和人物特色。
前几天,我读了《世说新语》中的一到三十页,其中的一则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这则故事的意思是这样的:华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难,有一人想搭他们的船,但却遭到华歆当即表示为难,王朗说:“正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后来追兵即将追上,王朗想抛弃那个人。华歆说:“之前我犹豫不决,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抛弃他呢?”社会上从此便根据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朗的德行优劣。?
这个故事中的华歆刚开始对于别人的请求犹豫不决,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尽管王朗答应了那个人的请求,但当后来追兵到来情况紧急时,却想抛弃协助的那个人,所以,华歆的品德是远在王朗之上的。
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犯过像王朗一样的错误呢?以这个故事为例,在开始时如果华歆和王朗在开始时没有携带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可能会有生存的希望。可要是华歆和王朗在中途抛弃了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就没有一点生存下来的希望了。
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答应了别人某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如果你拒绝他,他可能会受到损失。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呢么他的损失会更大。
当然,我们在生活中要尽量帮助别人。但如果的确无法帮忙,我们也要当即拒绝,荣国答应了,就不能半途而废。
写世说新语的读后感篇2
雨越下越大了,密集的雨点落在教室的玻璃窗上,溅起了一朵朵透明的雨花。我终于完成了老师交给我的任务,抬头看了看窗外,奶奶一定等急了吧!
我快速整理好书包,冲出了教室。往日喧闹的教学楼突然变得静悄悄的,只听见我的脚步声。我三步并作两步,向学校大门口跑去。只见一把红雨伞在雨中徘徊。那一定是奶奶吧!“奶奶!”红雨伞下,露出了奶奶焦急的脸。奶奶一路小跑着过来,抢过我肩上沉重的书包,关切地问:“芯芯,怎么这么晚才出来?”我刚要解释,奶奶又开始自顾自地说:“肯定是又磨蹭了!我看到你们班里其他的同学都出来了,左等右等就你没出来。你要学学别的同学,这要是你妈妈知道……”哎!奶奶每次都是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就开始发表她的“长篇大论”。“知道啦!就知道告诉妈妈!”我没好气地朝奶奶吼道,打断了奶奶的话,冲进了雨中,身后传来奶奶焦急的呼喊:“芯芯!芯芯!快回来!衣服要湿了……”
雨肆无忌惮地打在我的头上、脸上、身上,也打在路旁的石榴树上。树上盛开着的红花已被暴雨打得七零八落,鲜红的花瓣耷拉下来,落了一地,好似一个个战败的士兵,无精打采的。不知为什么,我忽然想到了《世说新语作文》中的“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这句话。我想,王祥“抱树而泣”一定也是在这样的风雨天吧,他按照后母朱夫人的吩咐,尽心守护着这棵李树。明知道这是后母有意刁难,却从来没有心生怨恨,最后用他的孝心感动了后母。而我呢?在这样的大雨天,将近70岁的奶奶冒雨来接我,还在雨中苦苦等待了许久,我却对奶奶的辛苦视而不见。她只不过因为关心我才唠叨了几句,却换来了我的大吼大叫!奶奶一定伤透了心吧!
雨渐渐小了,我的心却大雨滂沱。我忙回过头,急切地找寻奶奶的身影。一把红伞又映入眼帘。只见奶奶气喘吁吁地背着书包,急切地追赶着我。在蒙蒙细雨中,她的身影是那样单薄,沉重的书包压得奶奶直不起腰。一阵风吹起了奶奶那花白的头发,根根白发像针一样刺痛了我的心。我的心一紧,泪水流了出来,落到嘴里,咸咸的,不知道是雨还是泪……
“奶奶,对不起!”我急忙跑过去,接过奶奶肩上的书包和手中的伞——从现在开始,我要像王祥一样,做个孝顺的孩子,为奶奶撑起红雨伞!奶奶望着我,笑了,满脸的皱纹仿佛瞬间消失了。
细雨迷蒙中,我为奶奶撑着红雨伞,走在回家的路上。那鲜艳的红雨伞,就像一朵雨中的红莲……
写世说新语的读后感篇3
到昨天,终于把《世说新语》阅读完了。以前,我曾经读过纸质的《世说新语》,因为它是一本语录体著作,章节间没有太大联系,适合于随手翻阅,也适合于随时遗忘,所以,基本上已经忘光了。这一次在网上读,我就利用了网络阅读可以迅速、简便做笔记的特点,做了阅读笔记。因为原文很多,我就把其中一些精彩部分精选了一下,逐日登载在我的博客上,希望路过的朋友喜欢。
在这之前,我读过一部分《二十五史·晋史》,《世说新语》中的很多内容在《晋史》都已经读过。不过,当初读《晋史》的时候,很多言行并没觉得有特别之处,读《世说新语》时一品味,居然很有趣味;而《世说新语》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章句,与《晋书》中人物的生平一对照,则往往就有了深意。所以,读《世说新语》,还是要参照《晋书》才能真正读懂。
我读《世说新语》的这点小体会,希望路过本博客、且对《世说新语》有兴趣的朋友周知。
写世说新语的读后感篇4
最近,继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后,我们班又读完了《世说新语》。它是中国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它主要记叙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如果我们从诗的角度对这部中国最早的志人小说重新进行解读,则不难发现,这部以记写帝王将相、名士风流遗闻轶事为主要内容的的古典作品呈现着鲜明的诗性品质,放射着夺目的诗性光辉。
它由36个主题作为一章的标题,分别是:德行、言语、政治……,每篇里都有数量不定的小故事。每个小故事虽然大多都只有寥寥数语,但却也引人深思。我读的时候,有许多故事都没读懂。故事中有许多人,他们说的很多话看的我云里雾里,可能这就是它的高深之处吧。
书中经常会用到许多巧妙的比喻,和一些巧妙地回答,这些很多都是在《言语》篇中,其它篇也有不少,因此很容易读到这些小故事,印象最深的就是: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在这个故事中,邓艾听到文王的问题后,邓艾有一点不满的情绪,但是很镇定,他没有直接回答,直接回答的结果不是得罪人就是自己变成一条摇头摆尾的狗。偏偏邓艾读过一点书。他说:“凤兮凤兮,也就只有一个凤。”这个回答利用了巧妙的比喻成功的化解了那份尴尬,真是了不起。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世笔记影响尤其大。《世说新语》的影响、魏晋风度的风范已深深地扎根于知识分子心中,它所体现的理想的、审美的人生境界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永远的追求。
写世说新语的读后感篇5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过无数的风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上的百花齐放,两汉时的独尊儒术,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明朝的抗倭、复台……都是这条长河中的河道,而三国两晋南北朝,虽不如西汉的沉稳端庄,唐宋的灿烂辉煌,两岸却是风摆翠竹,花香鸟语,清绮瑰丽。、
三国两晋南北朝,它的开始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悲壮,结束是《玉树后庭花》的纸醉金迷。中间流淌着的,凝结在《世说新语》中。它是一本记录士人言行的小品,里面一共有三十六章,记录着当时名士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弥漫着洒脱不羁的“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中有一段很能体现魏晋风度的记载“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间共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徽之在晚上下雪时醒过来,想起了朋友戴逵。他没有考虑时间和天气,仅仅因为想见就去拜访,整整走了一晚上,到了门前,没有见戴安道就离开了。他没有考虑来时花了那么多时间,却仅仅因为没有兴致而离开。这是何等的随意洒脱!
魏晋时这种随意洒脱的代表非竹林七贤莫属。竹林七贤分别是山涛、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嵇康、阮籍。他们经常在竹林里吟诗作赋,嵇康抚琴,阮咸弹琵琶,悠闲快乐,与世无争。但这只是表象,他们大多都有很高的政治抱负。如阮籍的《咏怀。三十九》“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从此可以看出,阮籍的理想是征战南北,立下赫赫战功,为国家开疆辟土,创建辉煌事业。但是他的父亲阮禹是“建安七子”之一,深受曹操的知遇之恩,而当时掌实权的是司马家族,并不久后就被篡位了。所以,连国家都没有了,又何谈“报国”?况且,从曹魏以来,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十分严重,祢衡、孔融、陆机、陆云等人相继被杀,知识分子只要说错一句话,都有可能面临杀身之祸。在这种压力下,这些人只能放浪形骸,寄情山水,借酒浇愁,狂放的外表下,隐藏着对理想不能实现,连年战乱、政治倾轧的痛苦与挣扎。阮籍的“夜中不能寐,起坐鸣弹琴”、“徘徊将何见,优思独伤心”就是他内心壮志难酬的悲伤。
透过《世说新语》,我们可以看到魏晋士人傲然立世的风骨下,深深的纠结与无奈,所以才有了那一句“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一段段特立独行的故事背面,潇洒飘逸的颜容下,是中国历史独一无二的华丽到眩目,悲凉到彻骨的乐章。
写世说新语的读后感篇6
这个暑假,我读了《世说新语》一书,它用清新简练的语言刻画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群风流雅士的形象,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一部作品。
?世说新语》里面有很多故事,其中一则,让我印象深刻。它记述了孔融被捕,其他人都躲进房里,只有两个儿子还在外面玩耍,孔融害怕他俩受牵连,谁知两个小孩用“覆巢之下无完卵”之理来回应父亲。不久之后,两个儿子果然也被逮捕了。
“覆巢之下无完卵”这句话说得真好。国家相当于“巢”,个体相当于“卵”,国家有难,人民就有难,两者息息相关,有国才有家,因此我想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正如近段时间的中美贸易战,美国继续他们的大国强权政策,对我国施压,对华为实施制裁,幸亏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一直在振兴科技方面做到“匹夫有责”,多年排除艰难、一直坚持发展科技,如今终于可以在危机来临之迹抛出各项震惊国际的科研成果与美国作出抗争。于是,华为胜利了、中国胜利了。
不仅大企业,我们每个人也应该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多想想能为国家奉献什么,不要那么冷漠自私、事不关己。现在的我虽然还是孩子,但我也懂得饮水思源,努力学习,我相信现在我努力学习,将来也一定能我的祖国。“覆巢之下无完卵”,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写世说新语的读后感篇7
读完《世说新语》后,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德行第一》的一四和四五篇。这两篇都是讲“孝”,但完全是两种风格。
一四讲的是王祥的继母很恨他,他却爱继母,当王祥得知继母恨他时,他竟然求继母处死自己。我认为这种孝,太过头了,一个孩子未来的路还很长,只是因为继母恨自己,仅仅为了一个人放弃自己的未来,这还算是“孝”吗?王祥的继母如果没有醒悟过来呢?这世界上又会少一个智者吗?要是天下所有的人都变成这样,得有多少人不明不白地死去啊。而且,继母已经暗中派人去砍他了,这么一个恶人,敢在她面前请求处死自己,是很有可能被处死的。那时,这个所谓有孝心的人,岂不是成为一个很做作的、会被后人笑话的人了吗?
相反,我认为四五才是真正的“孝”,不过头的“孝”。
故事讲的是陈遗的母亲喜欢吃锅底焦饭,他任职州郡主簿时,常带一只口袋,把焦饭放在里面,回家送给母亲。后来,他被迫去打仗,那几斗焦饭来不及送回家,就带到军队里去了。但是,好多兵在战败时饿死了,只有陈遗靠着焦饭活了下来。陈遗把送给母亲的焦饭在战败时吃了,这是对的,不然他怎么活下去。但有些人会认为这样是“不孝”,我很不理解。我认为,如果陈遗硬是要把饭给母亲,就很做作,像王祥一样。吃了那些饭,既能让别人知道他很孝顺,又能使自己活下来,这不是很好吗?何必像王祥一样做作?这才是“孝”。
我很赞赏陈遗的“孝”,不喜欢王祥过头的“孝”。这就是我对“孝”的看法。
写世说新语的读后感篇8
滕梓帆《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刘义庆等文人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里面的小故事有一千多则,每一篇小故事都让我受益匪浅。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或获得财富,应当经过自我的诚实、努力。而华歆呢却总想着不劳而获,对于有着华丽车马的贵人十分羡慕,而把自我应当做的,努力读书提高自我的本事,实现人生目标忘到了脑后。这样的人喜欢投机取巧,为到达目的,什么坏事都能做得出来。所以,管宁看不起他,选择了和他断交。其实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爱贪小便宜,爱慕虚荣,总想不劳而获。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做事要专注,不能三心二意。“一寸光阴一寸金”,作为学生,我们上课时必须要提高效率,珍惜课堂的每一分钟,认真听讲,及时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学习之余,还能有时间做自我想做的事情,提升自我的综合本事。而我们身边有些人,却不懂得之个道里,课堂上尽管一声不吭,但始终处于游离状态,什么也没听进去,还不得不靠课后很辛苦地花很多时间低效率地补课。
就拿“管宁割席”一文来说,这篇文章讲述了两件事,其一是,三国时期的管宁和华歆在一齐锄地种菜。他们看见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把金子当作瓦片一般,视而不见,依旧挥锄种地,而华歆却想要拿起来,据为己有。其二是,两人在一张凉席上读书,有华丽的马车经过,管宁不予理睬继续读书,可是华歆却丢下书本跑出门外凑热闹。管宁于是割席和他绝交。
“学弈”这篇文章也同样令我印象深刻。弈秋是全国最会下围棋的人之一。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虽然看似在听,心里却想着有天鹅飞来,要拿弓箭去射它。即便两个在一齐学习,效果却天差地别。其实这并不是他们的资质有差异,而是因为做事的专心程度不一样。
?世说新语》中尽管都是一个个小故事,可是都蕴含着很深的哲理,让我们感悟很多,真是一本好书。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