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深对作品的印象,我们就必须认真写一篇观后感,观后感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用于记录自己的观看电影后感受的应用文体,写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茶馆的观后感800字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茶馆的观后感800字篇1
?茶馆》是我阅读的第一篇老舍的作品,听闻老舍的名字已经很久,耳熟能详的老舍在我们笔下早已成为了举足轻重的大作家,在平时几篇阅读理解中也或多或少能领略到几分魅力,然而今日我把整本书看完后,我才能明白为何老师们把他倍加推崇,又为何给予了他太多太高的评价,一本小小的《茶馆》就那么薄薄的几页,却是一位成熟的剧作家的成功之作,这一剧本的创作实践足以说明他已经谙熟结构戏剧的各色法门,老舍的文学素养之高是我们所不能及的,他能将形形色色各种人物、三教九流会聚在一个小小的茶馆,形成了一个小社会,并通过人的评议来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情感流露、时代背景以及中国旧社会各阶层几种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这种艺术处置,不仅不失严谨,还体现出了老舍的大智若愚,举重若轻。
王利发,常用四爷,秦仲义,三位始终贯穿整个戏剧的人物,时间从二十多岁跨越到七十多岁,每个人都在按照着自己的为人处事,经历了维新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最后却在历史的命运中结束了酸苦的生活。王利发心地不坏,但却有一点自私,比如在第一幕中,为了茶馆内部的“干净将一对穷母女轰到外面吃面,虽是好心,但总归有点自私,还有王利发一生中一直保持着见风使舵的心态,“做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不断委屈着自己,希望得到家人的安全和家庭的幸福。可是就因为那些势力小人的存在,最终还是落得一个上吊自杀的结局。常四爷为人正直,爱打抱不平,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大清国要玩了”,在二德子与特务之间昂首挺胸,虽然对这个社会充满不满,但还是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美好,但他没有王利发那样学会变通,结果老年时落的卖花生米来生活。“看,遇见出殡的,我就捡几张纸钱,没有寿衣,没有棺材,我只好给自己预备下点纸钱吧”这是最后三人相聚时常四爷的一句台词,也就是说生活困境已经压迫得让他苦不堪言,也讽刺了当时旧社会的腐败。秦仲又,本是一个有钱的阔少,最初也是拥有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为了这理想,他冲动般的变卖了家产,开设工厂,走向了强国富民之路,把一切都压在了工厂上,结果政府腐败无能,势力太小的他斗不过那些人,资产全变成了“逆产”,没有后路的他输得一干二净。“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盼哪,盼哪,只盼谁都讲理,谁也不欺侮谁!”“让咱们祭奠祭奠自己,把纸钱撒起来,算咱们三个老头子的吧!”三个人最后互相诉说着,又用讽刺的出殡仪式向观众展示着一曲旧时代的葬歌。
还有很多经典的角色,比如死皮赖脸的唐铁嘴、勤恳忠厚的跑堂,李三、变卖子女的贫农康农、聪慧善良的康顺子、强势的庞太监、沈处长等人,这一个个人物代表着社会上每一类人,而茶馆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不仅反映了当代人的精神创伤,还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这是一部好书,我会尽量体会出更多精髓出来,用到学习中去。
茶馆的观后感800字篇2
老舍,《茶馆》,无可复加的戏剧杰作。读过很多遍,也看过电影,有人称它为三个黑暗时代的送葬曲,揭露了种种不公平的社会现实。而那张挂在茶馆里的“莫谈国事”的大字如同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招牌在掌着市侩百姓的嘴,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上台的人物所发生的故事,无论悲喜,只要追溯一下因为所以,总是那档子破国事,万花筒也好,西洋镜也罢,茶馆就是如此一个社会矛盾集中的体现,跑不了。
至于剧情的再现此处就不表了,王利发刘麻子等一摞人物已经随着这部经典作品一遍又一遍的被阅读被再现深深扎根于读者的心中,我看来,《茶馆》的大范围传播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与作者蜚声海内外的名望互为表里有着互相宣传的意味,另一方面,《茶馆》通俗易懂的语言也在传播上提供了客观性的便利,就像读完《水浒传》总能说上句“贼厮鸟”,连我不喜读书的朋友看完《茶馆》也能津津乐道几句:“屌!揍他个小舅子!”
这几句随不登大雅之堂,然而颇具江湖之风市井之气,作品中常含有这类平易近人的词语,自然能较为简易地被大部分读者所接受和认识。在《茶馆》中,我最印象深刻的一段话是剧末了,常四爷的那段感叹:“我自己呢?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我窃以为,这句话,可以当做剧中大多数人物心声的总结。常四爷不必说,一辈子不服软,敢作敢当,看不惯洋人愿自食其力;深究王利发,也可以归纳于这句话之中的,在这个人物避重就轻,懦弱无奈的背后,是对和平年代的单纯向往,是对国泰民安的一种本能渴望,而这种向往与渴望在群魔乱舞的社会现实中被压抑,被限制,使其产生了对于政治的恐惧心理,对于时局的回避态度。除了趁乱而起的既得利益势力,无论是革命者,农民,民族资本家,都抱着一定的拳拳爱国之心,而《茶馆》以描述这些人的冷暖人生,悲痛无奈,将社会之狡诈黑暗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些《茶馆》的品鉴者将老舍归结为“他是一个嘲讽旧世界腐朽生活的能手,却是描写新生活的蹩脚者。”将《茶馆》的意义归结为“《茶馆》是反映北京小市民生活的杰作。这部作品通过揭露鞭笞旧世界的腐朽黑暗,从而,从侧面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这是作品的潜在主题。”我觉得都是非常的不科学的,在第一点上,描写新生活的任务不应该也不合适存在于《茶馆》的历史背景之中,《茶馆》的三幕剧分别处于戊戌维新失败后,北洋军阀割据时期与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这些时候,时局混乱,中国都是处于一种对于前途摸着石子过桥的阶段,茶馆位于的北平更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因为它具有的强烈的政治意义,意味着北京的政治立场的转变必须是阵痛而不是循序渐进,既黑又红的重叠一来不符合历史背景也平白增加了写作的难度。可能很多人抱着“不破不立”的想法,而强加给了这个时代以展示革命力量的责任,在我看来,这已经违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了。
第二点,虽然老舍对于旧社会的种种不公有着深恶痛绝的鞭笞,但在这部话剧本身看来,并没有明确的政治指向性,所谓的“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命题确实是穿凿附会上的。王利发不是潘冬子,沈处长也不是胡汉三,《茶馆》中百姓与官员政治力量的对立并不是对等的,也没有什么逼急了走上革命道路的义举,而是一种更为典型的上下级被压迫的关系。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更具有普遍性,因为无论是军阀还是国民政府,都是国家的掌控者,是一种暴力的象征,反抗的代价是巨大的,甚至是戏剧中可通过阅读预见的。因此王利发最后的自尽也并非什么无声的抗议,而是无奈的自绝。倘若非得加上点红色气息,那也得再写部什么《康大力智取沈处长》才行。在《茶馆》的剧本当中,应该说是见不到的。
虽然《茶馆》并没有展示出太浓厚的作者的政治立场,但是它所展现的阶级矛盾,社会矛盾,依然可作为我们政府部门管理工作时候现在值得借鉴参考的案例,宋恩子吴祥子这类仗权鱼肉的恶霸现在有没有?唐铁嘴这样的封建余毒清没清?说不好,也不能乱说,然而我们理论上可以开诚布公地去谈,因为现在这可是人民内部矛盾。至于管理的效果如何,那也不妨留心一些坊间有没有大傻杨这样打竹板的调侃世事的段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爱恨情仇皆故事,止不定调研出个猛料,百姓的生活也就能更太平些了。
茶馆的观后感800字篇3
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但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茶馆》变成了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读过这本话剧,我看到了中国那屈辱的历史,我看到了中国那斗争的历史。
?茶馆》的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茶馆里。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
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
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看呐,这多么让我们思考的历史,让我们铭记的历史!一百多年前的中国,被腐朽无知的清朝政府统治着。凶狠霸道的洋人侵略落后的中国,闭关锁国、自满轻狂、胆小懦弱的统治者压迫人民。中国人民在这种压迫下表现出不同的一面。
王利发是茶馆的掌柜,他心地不坏,却因为地位比赤贫阶层高出一截,对世间的苦难早已熟视无睹。他是个本分买卖人,希望社会安定,自个儿的生意也顺心点儿,可社会总跟他拧着劲儿来,他不敢跟社会较劲,只能俯首当“顺民”。但是,社会的魔掌越来越紧地卡住了他的脖子,最后无奈吊死。他的形象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来顺受、没有过高的要求,是当时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态,也表现出底层人民的愤怒。
秦仲义是个民族资本家。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想实业救国。他耗尽40年的心血办起不小的企业,觉得这样就足可以“富国裕民”。他错了,抗战刚结束,他的产业就被政府没收了。秦二爷痛心疾首,怨气冲天:“全,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寡头和官僚买办共同控制的国家经济形势,没让想实业救国的秦二爷实现愿望。这又一次批判了黑暗的统治者。
还有许许多多的人物,松二爷、常四爷、二德子、刘麻子……他们代表不同的人物,但他们都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愤怒、斗争……
老舍的《茶馆》让我看到了中国的屈辱斗争历史。铭记住这段历史,记住《茶馆》,让屈辱的历史不再重演。
茶馆的观后感800字篇4
?茶馆》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它不仅是老舍的戏剧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茶馆》是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茶馆里。茶馆里人来人往,会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老舍抓住了这个场景的特点,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六七十个主、次人物高度浓缩在茶馆之中,展现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几咱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历史命运。《茶馆》只有三幕,却分别写了三个时段,通过形形色色、生动鲜活的人物命运的描写,反映了从戊戌变法失败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近50年的变迁史,揭示了旧中国黑暗与腐朽,真实展现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在这三幕中,每一幕都穿插描写了一件非常怪异的事件。如第一幕,老舍在众多精心选择的事件中,突出穿插描写了庞太监娶老婆。这个事件比“鸽子事件”、康六卖女等事件都显得荒诞与怪异。在第二幕中老舍则突出穿插描写了两个逃兵准备娶一个老婆。这个事件显然比错杀刘麻子更叫人感到啼笑皆非。而在第三幕里,老舍虽着力描绘了小刘麻子等人的丑恶行径,但他更细致地描绘了三个老人自悲、自悼、为自己撒纸钱的场面。这个事件虽不如前两幕的“太监买老婆”、“两汉取娶一妇”那么离奇,但对于正常的生活逻辑来说,也是够荒诞的了。这些事件以它们非同一般的荒诞性和怪异性,表现了那个社会的荒诞性和怪异性。这不仅增加了《茶馆》的戏剧性色彩,而且突出表现了三个时代的衰败、没落和腐朽,表现了分别“葬送了三个旧时代”来歌颂新时代这一主题。
茶馆的观后感800字篇5
如同老舍先生原著的剧本一样,这部电影是你错过了,就会后悔终生的佳作。
原作茶馆的剧本所获得美誉不啻多提。茶馆,就像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常去的coffeehouse,不仅仅是一个供大家休闲品茶的店面,更是一个在网络还没有诞生,不同信息汇杂交融的讲堂;政策的革新,国家的兴亡,在散台和雅座,贵客和闲人之间被品评论道。所以茶馆里茶客口中那些古今多少事,往往可以从一个层面去映照着那个时代和那个社会。
如果只谈电影,它的叙事结构,场景都很简单:老裕泰茶馆店内和店外的一条街道,构成了主要的空间。除了片头的旁白,和数来宝的快嘴,都是通过人物与人物之间大段落的对白完成对故事的叙述——而台词十分忠于原著。
所以,这部电影最值得看的,是所有参演的演员。
对于一部经典作品来说,优秀的演员是它必不可少的元素,而对于演员来说,角色带入,神韵表达,台词功底则是他的生命。
扮演店主人王利发的于是之,秦二爷的蓝天野,大小刘麻子的英若诚,常四爷郑榕这些老演员,他们的演技只可谓“出神入化”,那浓浓的京味儿,就像盛夏时节老北京的大碗儿茶,醇香四溢而不可抗拒。
比如一个小细节,在秦二爷看到一对逃难母女进入茶馆乞讨卖身的时候,蓝天野添加了一个原著上所没有提及的小动作——他下意识地将手伸进自己的内怀,这说明他第一个念头是想施舍一些钱财给这对可怜的母女,但是马上,他将伸进去的手收回,并冰冷地喝令租着自家大屋开茶馆的王掌柜将二人轰出店外。
秦二爷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按照原著的设定,他是清末那批最早动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实业家,宛如《子夜》中着色描写的大老板吴荪莆,他们都是坚信开设工厂,发展工业,才是真正救国家于危难的有意义的行为。
所以在重点描写秦二爷勒令王掌柜涨店租,并发表一番开工厂救国救民的宏论后,这个由蓝天野添加的小动作则更凸显角色的真实。秦二爷并非是一个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吸血鬼资本家,他亦如愤世嫉俗,满腔热血的好汉常四爷,心中始终有颗悲天悯人的同情心。只是,对野心勃勃,打算倾全部家产来投资实业,以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来收容更大数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的时候,仅仅赏难民一些小钱,在他看来,是小善之举,不切实际,只能是用这种施舍和怜悯换回自我的一种安慰,谈不上对国家对民族的救赎。
而掌柜王利发,则大概是对传统的中国百姓的一种隐喻——处事圆滑;敬畏权贵;自私但常怀慈悲;善良但流于懦弱;遇不平忍气吞声,往往第一想法是拿钱买平安,争取私了,在那个严重缺乏法律公正的年代也严重缺乏法律意识;而且,擅长拿来主义,时代大变,茶馆小变——民国了,剪了辫子开大学生公寓;抗战胜利,招女服务生卖香烟卷。
不管时代如何在变迁,他始终知道该怎样去改良去适应,可是无论他怎么改变,在那样的社会大环境下,他所作的一些革新都没有真正革去内心中那种难以根除的保守和逃避。
于是,在千千万万个王利发所构成的社会里,大家都在充满妥协的改良中避世,我们的民族根基的那些患了千百年的封建病并没有得到根治。因此,无论是像秦二爷实业救国,发展商业工业,还是像常四爷那样自强自立的小农小家意识,都在那无可奈何的“莫谈国事”的店内告示的佐证下,成了一次次被强权鱼肉的牺牲品。
大谈主义,鼓吹革新,穿衣戴帽工程,面子工程,粉饰太平,咱大清国有的是金山银山,永远流不完——结果呢,逃避本质性问题,对不起,那些对咱们这些处处在乎人际关系,需要有老主顾照映,谁不好个面子的王掌柜面前,只能化作最后那三尺白绫,漫天的纸钱,和吞咽下去的那声重重的叹息。
说洋话信洋教的洋买办,开工厂兴工商的小实业家,固守祖制的老太监,自给自足的小国寡民,邪教妖孽,西山的红军...指望着“他们”来改良,来革命,来拯救,“他们”?谁?谭嗣同还是康有为?没有“他们”,只有“我们”。愿天下国人能够真正明白,真正实践这个“大改祖制”的“主义”。
说点轻松的,本片内的许多老演员,后来都活跃在早期中国电视的银幕上。比如刘麻子英若诚,唐铁嘴张瞳,分别在我爱我家里扮演了隔壁的老胡和老郑;扮演松二爷的黄宗洛,在我爱我家里饰演过114集优化组合中那个拿橡皮绳上吊的老头子;扮演秦二爷的蓝天野,则是老版封神榜里面仙风道骨的姜子牙。
这些老戏骨们如今不是年过耄耋,就是驾鹤西去了,留下这么一部优秀优秀的电影,供后来人反思,回味。
茶馆的观后感800字篇6
有幸观看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茶馆》,特记下些许拙见。
一开场,整个舞台给我的感觉是非常压抑,混乱。茶馆的整齐有条的建筑没有了,支撑整个舞台的,是数根粗大的未经装饰的大木柱子,横七竖八是构建起来。老北京典型的窗户歪歪斜斜,门与窗的透视严重不对,整个舞台构架像是快要倒下来的样子。背景色是一个十分压抑不安全的灰黄色,很显现这个舞台十分明确地向观坐表达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多么的不合常理,贯穿整个戏的除了混乱,还是混乱。在艺术的角度上看,这是20世纪前期在欧美先后兴起的表现主义的处理手法。
第一幕茶馆的时代背景是维新变法失败后,应是《茶馆》在整场戏中最旺盛的时期,而眼前的茶馆依然是破落残旧,凌乱不堪的摆设,着眼见不着如何兴旺,但只闻吆喝声,欢谈畅饮声如雷鸣贯耳,演员在掌握角色人物上表演得十分到位,一副繁荣安乐的景象,这应是导演与舞台设计师有意安排的。
可在我个人认知里,根据整个剧的主旋律,是不太认同这样的舞美设计的。顾此失彼,是我对这场设计的最大感受。设计者的意图很明确,象征性舞台背景,淡化背景并把焦点放在逐个演员的精彩细节里,若处理得好可以使整幕剧绽放异彩。可偏偏在第一幕与第二幕里,东歪西倒的简陋舞台布景与刚阳有力的时代演员那种依存关系中却是十分突兀,布景是舞台中沉默的表演者,《茶馆》剧情越演越衰落,人物性格的热情棱角也因随着时代的冲涮被渐渐磨平,人变老了,灯光变暗了,风气变得更混乱了,而舞台布景从一开始的凌乱到最后也是凌乱,贯穿整体似乎是没有什么变化,不能跟随剧情发展,不能说是一个优秀的"哑剧演员"。
这些,皆因是对剧本整体的时代规则把握力度不够准确,演员在其中表演已经是很难和上调子,观众的感觉更是像被盲目地牵扯到不相关的信息里进而不能投入气氛中。随着演员的时光穿越,舞台一开始就"歪倒架构"决定舞台只能作很微小的变化,此时演员的表演就像完全是脱离了舞台的个人表演。直至最后一幕,曲终人定局,人物一个个黯然离散,最初混乱的社会没有改变,而是被更混乱的制度覆盖管制着,此刻歪斜的舞台与此刻的人物才突然有点豁然开朗,找到路子的感觉。一开始就十分压抑的舞台气氛,到最后也是十分压抑甚至更加压抑,其中没有什么变化,倘若音乐旋律上也没作一些亮点为剧中提亮的话,观众的感觉除了审美疲劳的累,剩下的就是沉重了。舞台设计的构思很优秀的,可是美中不足。
表现主义的处理手法,是要与灯光紧密结合的,没有了灯光的塑造,表现主义就很难迸发出其隐潜的创造力与表现力。《茶馆》剧本的创作形式决定了茶馆不必过多的灯光运用,不似莎士比亚剧作里,大段的读白大段的个人表演和多演区表演模式,莎剧无论在象征主义还是表现主义的舞台处理手法上都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的。而《茶馆》剧作最大意义是历史时代背景的刻画,所以《茶馆》在上述的舞台上才显突兀,火候不足。运用表现主义舞台构思老舍大师的《茶馆》,在分幕剧中,需用心琢磨。
全剧不长,却把维新变法失败后--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抗日战争胜利国党横行的社会面貌通过人物的种种对话与关系中很巧妙地表露出来,不得不敬佩老舍先生的伟大。全剧不温不火,人物安排上恰到好处,语言形象对人物的刻画更是淋漓尽致。剧中出现了很多不党派不同社会立场的人,都最后都纷纷给了个结局,无论是悲,是喜,是庆幸,是失望,都还有下一代去延续上一代的角色,如此日转月异,茶馆退场了,时代与人物矛盾的纠结依然继续着。
茶馆的观后感800字篇7
老舍,一个本该被诺贝尔记住的人,可是最后,正如他的话剧《茶馆》所说的最后一句台词“我是爱我们的国的,可是谁爱我呢?”,就此陨落。
?茶馆》的角色说起来有七十多个,代表了那个时代各个阶层的小人物,老舍先生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栩栩如生地体现出角色们的喜怒哀乐,就像茶馆老板王利发的精明灵活,常四爷的耿直磊落,王掌柜的精明油滑,他们在与那个时代巧妙周旋的过程中背地里却都满满是无奈与辛酸。
我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知道了茶馆讲述的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五十年间的事,那个时代有人夜夜笙歌,也有人为自己的生机而八方应酬,而老舍先生塑造的茶馆老板王利发便是这样的一个经典形象,他只是一心想要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这有什么错呢?可是他却如一个小丑一般,屡屡被世态炎凉所嘲弄。形形色色的人出入着茶馆,王利发看着他们的悲哀,也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同样掉进这个令人窒息的漩涡中,越纠缠越绝望,越绝望,越纠缠。
其间有好多细节触动着我,也彰显着那时整个社会不堪一击的华丽外皮下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太监买姑娘做老婆,洋货充斥市场暂且不提,毕竟尝试新事物是人类的本能,就拿“太监买老婆”一事来说,首先太监可说是君主立宪制时期的代表出产物,朝代又首推清朝,恰巧上一节说过这一故事涉及到清末这一时期,因此“太监买老婆”的主语咱们推敲完毕,下面是动词“买”,现代社会大家都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男女没有贵贱之分,更何提把人像东西一样买卖呢?最后又一个关键词“老婆”相信这也不必多说,除非是皇帝恩赐一位姑娘与立过大功的太监“同食”,否则太监是不能娶妻的。整个短语一下推敲完毕,我们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有证据a、证据b、证据c来证明当时“大清帝国”的名存实亡。
再迷醉的外表,撕开不过是虚有其表。无论在什么时候透过表面看实质都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我们透过老舍先生笔下的一个个灵魂,窥见那个时代的特征。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