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看完一部优秀的电影后,一定会有所感悟,此时可以写份观后感来记录,我们经常写观后感,可以让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以下是写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勇士之观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勇士之观后感篇1
上周,在我校统一的组织下,我们集体观看了电影,《勇士》。
?勇士》以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史实为原型,展现了勇士们在敌人的围追中英勇奋斗,面对生死关头的考验,他们拼尽全力苦苦挣扎。影片中黄开湘团长率领22名突击队员,战士们穿越枪林弹雨,突破天险飞夺泸定桥,以血肉之躯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不朽的篇章。观看《勇士》,我被里面的人物所打动,被他们的英雄事迹所感动,总结出有以下两句话:
人在生死关头表现出来的大智大勇,生死于度外保家卫国的精神,是最可敬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时刻准备着与敌人同归于尽,他们怀着满腔热血,赤胆忠心,不惜拼尽最后一丝力量,捍卫祖国的尊严,甚至为国捐躯。
在面对敌人的围追,不畏生死,勇往直前,勇士们一夜急行军240里,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徒步行军的世界之最,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世界的奇迹,也是我们应当学习的榜样,继承和发扬的精神。
看完,《勇士》,我受益匪浅。联想到今天,也没有枪林弹雨和血腥的战场,但我们还是应当学习这种精神,在困难面前,不畏生死,不向困难低头,做真正的勇士。
勇士之观后感篇2
看了勇士这部电影,让我深深地感悟到“信念”二字。
?勇士》以红军长征强渡大渡河为背景,讲述了红四团二十二名突击队员,突破天险,穿过枪林弹雨飞夺泸定桥的事。
通过电影,我仿佛看到了红军们身上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毅力正在熠熠生辉。。
红军长征路上艰难险阻,那么是什么支撑着红军战士们,一次次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呢?是信念,一种不可动摇、坚如磐石的信念。
红军四团仅用一个昼夜,就跑完了一百有二十公里,按时到达泸定桥。有的战士口吐白沫,当场倒地。是信念支撑着他们,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他们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链勇敢前进,尽管遭受着火烧枪打的痛苦,与落入湍急的危险,他们仍毅然前行。是信念在支撑着他们!
如今,战士们终于用鲜红的热血和宝贵的生命,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然而红军战士的新年却销声匿迹了。
现在的我们一遇困难就放弃,缺少的就是那份信念与恒心。
古今中外也有很多人信念坚定,取得成功的例子。
越王勾践的故事,家喻户晓。当国破战败后,越王勾践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强大的信念支撑着他,忍辱负重,卧柴草,尝苦胆,最终取得”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成功。
外国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在恶劣的环境下,在简陋的设备下,仍坚持做研究。那是一种执着追求科学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最终在一次次的试验中获取了镭,荣获物理诺贝尔奖。
勾践和居里夫人都是因为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信念是决定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国古代的常胜将军——项羽,因经受不住战败的打击,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自刎与江边。如果他有坚定的信念,大可卷土重来取得成功。可见没有信念就没有人生的动力,和成功的希望。
我们应有着像红军战士一般的信念。在生活和学习迎难而上,不退缩、不放弃,让信念支撑我们克服困难,战胜艰险,朝着困难勇往直前,最后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夺取胜利的桂冠。
信念是一把利剑,可以让你在困境中披荆斩棘;信念是一盏明灯,可以让你在黑暗中找到光明。
所以,用信念来坚定自己,就像红军战士一样用信念支撑自己前行。不管前方道路有多麽艰难,我们都应该用信念坚定未知的明天!
勇士之观后感篇3
“马石山十勇士”与“狼牙山五壮士”等在2014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为著名抗日英雄群体。近日,记者来到山东乳山市,追寻73年前发生在这片热土上的英雄事迹。
一:天降奇兵 八路军战士挺身而出
“1942年深秋,日军华北最高司令官冈村宁次亲抵烟台部署,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合围式‘扫荡’。”乳山市党史市志办原主任高玉山告诉记者。
高玉山介绍,那时候,胶东军区确立的方针是:主力部队采取“翻边战术”,地方武装和工作人员以营连为单位分散游击,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对敌展开斗争。
11月21日,两万多日伪军白天密集平推进逼,严密搜索;夜晚露宿山野,每隔百余米点燃一堆篝火防突围,每条要道、山口岗哨密布,将莱阳、海阳、文登、牟平、栖霞方圆数十里的群众团团围在网内。11月23日,日伪军收网于马石山地区。
“被围的人群,大多数是老幼妇孺。他们手无寸铁,在敌人的合围下,向马石山退去。很快,马石山周围聚集起数千名百姓。”高玉山说。
就在大家以为只有死路一条时,“傍晚暮色中看到十位战士迎面走来,黄绿色棉军衣、钢盔、绑腿、三八大盖……”当时同在八路军第五旅十三团的王济生在《鲜为人知的马石山十勇士》中如此记载。
这十名战士,是山东军区五旅十三团三营七连二排的一个班。他们几天前赴东海军分区执行任务,归队途中路过马石山,见这么多老乡被围,决定留下来带乡亲们突围。
二:视死如归 十勇士四闯敌人围网
“那天傍晚,班长王殿元与部分熟悉地形的群众研究突围路线。等到深夜,王殿元和战士们把第一批群众分成两队,顺着1500米长的山沟向预定突围的沟口转移。”高玉山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当年的突围,“趁火堆旁的日伪军人困马乏,王殿元带领3名战士悄悄干掉哨兵,扑灭两堆火,护送第一批200多名群众顺利突围。”
第一次成功突围后,十勇士并没随群众一起离去,而是重新回到马石山上,继续带其他群众突围。十勇士找到海阳县八区100多名群众,王殿元把9名战士分成3组,约定了会合时间、地点。王殿元率领3名战士,趁敌哨兵戒备懈怠,打通了一处新的突破口,引导群众就近迅速跳出包围圈。其他两组也数次组织零零散散的群众从第一个突破口成功突围,又救出上百群众。
此时,战士们第三次返回山上,王殿元与其他战士会合,并带领第三批数百群众陆续赶到第一个突破口。这时,东方刚刚发白,敌人发现了被杀的鬼子,立刻鸣枪赶来。王殿元布置用机枪吸引敌人火力,自己率领其他战士向敌人扑过去。敌人被杀退了,惊慌的群众冲出了包围圈。但一名战士在战斗中牺牲,王殿元等也受了伤。
当得知还有 “满满一沟”老百姓被围困在西南山沟里,战士们又四闯围网,此时天已大亮。山下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日伪军。混战中,又有3名战士牺牲。
三:留存记忆 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
在第四批群众大部分突围之际,越来越多的敌人被吸引过来。6名战士且战且退,登上与群众突围相反方向的马石山主峰西侧峰顶。
战斗最激烈时,战士们与四面攻山的敌人殊死拼杀,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块砸向敌人。最后,班长王殿元和两名战士宁死不降,抱在一起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战后经过多方查证,十勇士中只有7人被证实了名字,他们是王殿元、赵亭茂、王文礼、李贵、杨德培、李武斋、宫子潘。还有3位战士的姓名难以考证。据被营救的百姓说,十勇士中,大部分是胶东口音。
“一个忘记过去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一个没有英雄的城市是没有魂的城市,”乳山市委书记高书良表示,“留存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是凝聚地方品格、留住城市之魂的需要。”
目前,乳山将按比例复原300多名乳娘哺育1300多名革命后代的“胶东育儿所”,生产炮弹地雷和印刷报刊的“胶东八路军兵工厂”,以及抗战期间收容救治了大量伤病员的“胶东军区卫生部四所”等革命遗址。
勇士之观后感篇4
近日,轨道公司工会组织观看了电影《勇士》,《勇士》以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史实为原型,展现了勇士们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大智大勇,挑战生死关口的非凡经历,剧情感人至深。影片中黄开湘团长率领22名突击队员,与战士们穿越枪林弹雨,突破天险飞夺泸定桥,以血肉之躯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不朽的篇章。观看《勇士》,我被剧中的人物深深打动,被他们的英雄事迹所感动,受到了启发并深有感触,将自己的感想总结为如下三句话:
一、舍生忘死的精神。
人在生死关头表现出的大智大勇,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是最可敬的精神,是最难能可贵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时刻准备,消灭敌人,写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军歌中总结的,正是《勇士》剧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英雄壮举。舍生忘死的精神,是勇士们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需要认真学习的精神。
二、锲而不舍的精神。
面临敌人四面围追堵截,不畏艰险,生死关头一往无前,勇士们一夜急行军240里,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徒步行军的世界之最。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世界的奇迹,也是我们应当学习、继承和发扬,应当永远传承的精神。
三、团结合作的精神。
团结就是力量。影片中,影片中小士兵在自己体力已经透支、没得吃的情况下,义无反顾的背起投降的敌方炮手,在体力严重透支时仍坚持,最后活活累死,场面感人至深,发人深省,最后炮手被生生打动,主动加入了红军队伍,为小士兵报仇。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是大公无私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写照。我们体会到这种团结合作精神的重要性,也必须团结合作,才能创造出我们公司的未来,超出困境,创造我公司新的成长业绩。
勇士之观后感篇5
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中国上下五千年,每一个年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英雄故事,我们今天的光明社会,背后,是多少个英雄的命一条条搭建而成的,是多少个英雄的血,一滴一滴才聚成中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可是有谁想过,一个个胜利的背后,是多少民族英雄的牺牲,他拥有今天中国的辉煌。
我不知道你们还记得25000里的长征,是否还记得大渡桥横铁索寒。25000里的长征,每一个地方,甚至每一米都有一处艰难万阻在等着红军,但红军没有退缩。,因为无路可退,只有不断的前进,前进,再前进,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才能捍卫祖国的尊严。
至今我还清晰的记得,在滚滚黄河之水的上面,只有四根铁索,那就是所谓的铁索桥,还没有身临其境,就觉得危险。但,红军是从那仅有的四条铁索中爬过去的,而且还挺着枪林弹雨爬过去的,不到,最后关头永远不放弃,只要有一线生机,不放弃生的希望,不放弃最后的胜利。
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以上只是长征路中的一处小困难,在长征路上,红军经历了上千种磨难,没有食物,过雪山,过沼泽等等。没有食物的时候啃树皮,吃草根,吃皮带,这些在旁人眼中看来就是万万不可能的事,但在红军身上,他们为了顺利着千万种困难,去不了的精神正是祖国的精神,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在新年代,新世纪中生活的我们,应继承和发扬红军精神,应好好学习,长大用自己的一份力量,回到祖国,回报社会。
勇士之观后感篇6
电影《勇士》,那童年记忆中的课文,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正是这部电影所要讲的故事。
勇士的故事是否能够讲得动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观众明白当时两大阵营的力量悬殊,从而理解红军是置之死地而后生。1935年5月,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穿越彝区甩掉围追堵截的敌人后,北上与红四方面军汇合是志在必得的战略任务,强渡大渡河就成了敌我双方厮杀的重要一战,也是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战役。红军巧布奇兵,以两个团的兵力伪装红军主力压向大渡河,然后猛然直奔泸定桥。
自上世纪50年代末以来,几乎每年都有关于“长征”题材的影视作品涌现。一提起长征,我们都觉得非常熟悉,在小学课本、媒体报道、文艺作品里都可以看到。但是我们往往把长征从大战略、大格局上来讲述,很少有影视作品从细节入手,去表现长征中那些有代表性的人物,表现长征中某些具体的阶段。而恰恰是这些红军中普普通通的士兵,他们对信念的坚守体现出的人性光辉,铸成了长征创造的人类奇迹。
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在长征经历的许多事件中,选择哪一段、选择什么样的典型人物来重塑电影《勇士》。毛主席在延安曾跟斯诺说过:“强渡大渡河是长征途中最关键的事件,如果在那里失败了,红军就可能被消灭……”毛主席这段话说明在长征的整个过程中,飞夺泸定桥非常重要。在《勇士》中,我用6个字回溯这个过程:过河、跑路、过桥。勇士们过的河可不是“妹妹你坐船头”过的河,而是孙营长率领的17位勇士以生命为代价强渡的大渡河;勇士们跑的路可不是今天“跑男”们穿着旅游鞋跑的路,而是勇士们穿着草鞋在崇山峻岭里穿越人类极限的奔跑;勇士们过的桥不是今天的人们开着汽车奔向旅游景点走过的桥,而是勇士们冒着枪林弹雨爬过的没有桥板的泸定桥……这6个字的故事筑起了勇士之魂,我想他会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跟随着勇士走进这场世界历史上的经典战役。
如果说长征精神以气壮山河的坚韧、不屈不挠的意志,改写了现代中国的历史,给那个时代的国家和民族以强烈的希望和坚定的信心,那么《勇士》中表现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则是长征途中,甚至中国革命的伟大进程中,最重要的“淬火点”,或者说是“熔点”。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