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付任务而随便完成的作文是没有阅读的意义的,为了较好的提高个人成绩,我们都要认真写好作文,写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夺冠观后感作文600字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夺冠观后感作文600字篇1
今天是十月一日国庆节,是祖国妈妈的__岁生日,更是一家人团圆的中秋节。据说中秋、国庆双节出现在同一天的情况十九年才能遇见一次。我还发现,中秋的“中”加上国庆的“国”,合起来就是中国,想到这里,心中的自豪感瞬间油然而生,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
在一个普通的星期四,一个普通的电影院,一个普通的座位,一部不普通的电影《夺冠》嵌入我的眼帘心底。电影一开始,一个个黄、蓝、白三色的相间的排球在一群20出头的姐姐手里奔跑、跳跃,他们是一群为了排球而放弃上大学的姐姐。其中有一位从来没有打过正式比赛的替补队员,她是队伍里最年轻的,18岁时就进了球队,她就是郎平。
郎平每天在队里都勤奋锻炼,努力让自己成为正式的队员。
有一次,中国女排与日本打世界杯时,一号队员因伤下场,所以换上了郎平,郎平一上场,凭借自己平时努力练习的球技,带领中国女排连续反超日本,最后中国女排赢得了比赛。在以后的时间里郎平作为主力队员,帮中国女排多次取得世界冠军,所以被国人称为“铁榔头”。
几十年后,郎平成了中国女排的主教练,她带着队员来到了她以前训练的地方,那里非常破,只有几筐的又破又脏的排球和一个网,墙上还写着“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旁边画了一抹红,红里还有五颗黄色的五角星。“以前她们什么也没有,但她们有精神,现在你们什么都有,但没有那个精神了。”,郎平的朋友指着墙上的坑。因为这一句话,现在的女排受到了鼓舞,比以前更加勤奋锻炼。在一次与巴西对战的淘汰赛中,正在危急时刻,郎平选择了暂停比赛,及时调整了队员,跟队员布置了战术,中国女排又赢了!
看完电影,我觉得有时候不逼自己一把,真不知道自己有多厉害。我们要学习中国女排精神,学习郎平精神,应该勤奋学习、永不放弃。我为中国女排感到了自豪,为身为中国人感到自豪,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自豪!
夺冠观后感作文600字篇2
今天我观看了电影《夺冠》,这个电影的灵感出自于最近中国女排夺冠。电影主要讲述了老一代女排与新一代女排的征程和一路上经历的坎坷。前后也重点突出了她们的差别。
看完整个电影,我感触深刻。我佩服老队员们那种不服输,以命相搏的精神。她们把排球当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在那个没有先进设备,只能人工发球。她们通过对自己的信心和高强度的训练取得了几代人的尊敬,也创造了排球史上的一个奇迹。
我更佩服新队员们有战术,团结一心的思想。对于女排十几年的失败,她们并没有失去自信。在指挥员郎平连续的实验和搭配,终于研制出了一种高效有用的办法。她们利用战术巧妙的应对了他国计算机分析的弱点,将计就计,战胜了无人能敌的巴西队,为中国取得了新的荣誉。
总的来说,不论她们是新队员还是老队员,对排球都有不一样的见解。她们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出新的战术,方法。她们心态良好,不会因为别人的一句指责,他人的一次轻视而自卑。她们不畏困难,不怕受伤,每天日复一日的训练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对于郎平,我佩服她的指挥能力。她在赛场上可以摸清敌人的套路,迅速找到敌人的弱点,对其进行多方面,多方向的进攻,让敌人无路可走,丧失信心。此外,她还利用了一些功底好,但是很少上场的选手,让敌人的计算机找不到球员的弱点,从而趁其不备,出其不意的进攻。
我喜欢中国女排的信心,决心和团结,我忘不了那一顶西瓜头,带着一个方框眼镜,眼神中透露出的一阵机警的郎平教练。我也忘不了那几十个球员温柔的面孔和那一个个坚定的表情。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有数不尽的泪水和汗水,坚持才是胜利,我为我自己加油!为中国女排加油!为祖国加油!
夺冠观后感作文600字篇3
——中国女排是什么?
——不是你,不是我,是我们。
迟到了245天的《夺冠》终于来了,电影一上映我便兴冲冲地去看了。电影还未上映前,我就一直听到很多人在讨论女排精神,本以为这种带着强烈国家情怀的片子,总会有那么些刻板说教的成分,然而看完电影,深觉不然。
电影并没有用台词去解答什么是女排精神,甚至都未曾提起“女排精神”的定义,而是力求真实地去还原细节,用故事诠释精神,让情感直击人心。电影的时间线横跨近四十年,用一场场痛苦与荣耀的交响,串联起三代女排,十冠辉煌的荣耀之路。
电影着重描绘了三场经典比赛:第一场是1981年第3届世界杯,中国队对战日本队;第二场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队对战美国队;第三场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队对战古巴队。这三场比赛的镜头穿插了不少细节,让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中国女排的成长之路,也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郎平坚定的眼神。
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那是中国改革开放伊始,中国的一切都在起步阶段,瘫痪的体育事业也刚刚复苏,当时的中国急需要一个能被全世界看到的机会。电影里毫不避讳地说:“体育,是最快的机会。”中国女排决赛对战到东道主日本队,我们要赢得的不仅是比赛、是冠军,更是要赢得日本乃至全世界的尊重。中国女排想赢,中国想赢;中国女排要赢,中国要赢。
这场比赛,中国队本来以2比0领先,但是队员们渴望胜利的念头过分急切,导致了连连失误,被日本队生生以2比2追平。这里,我们能看到这样的细节,这场比赛国外记者的相机一直在对准日本队,频频把镜头给到日本,在日本队追平的两局,更是频频为日本队叫好,胜利的天平似乎已经向日本倾斜。即使中国女排最后一局以17比15险胜日本队,拿到了世界冠军,大多数的西方记者们仍是簇拥在日本队队员周围拍照,仅有零星几个犹犹豫豫地拍了拍中国队员。这是中国体育事业的起步,让世界给到了中国第一个镜头。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生挚友,一日对手。
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场比赛就很有意思了。电影没有一直拍胜仗,而是把一大重头戏放到了这场输在家门口的败仗上。这一场中国队对战美国队,场上依然有郎平,彼时她的身份已然变成了美国女排的主教练。陈忠和、郎平,两个陪中国女排一同经历过风雨与辉煌的老熟人,这次站在了不同的战壕里。一生挚友,一日对手,这场中美对决被称之为“和平大战(取陈忠和、郎平尾字)”,但赛场火药味十足。我最喜欢郎平在最后一局美国队拿到赛点时对队员们说的一句话——“ihave noting to say.it’s yourgame.(我没有什么好说的了,这是你们的比赛。)”我喜欢这样的郎平,当球员时,无愧于国家;当教练时,无愧于体育精神!
这里又有一个细节,在美国队获胜后,郎平并没有留下跟队友一起享受胜利的喜悦,而是背起包沉默地离开了,离开的一路上有观众骂她叛徒。这是一个生动真实的郎平,自以为已经是个成熟的职业教练,觉得自己面对一切结果都能心如止水,却还是控制不住在中国队失败时心神不宁。中国队惜败后,人民对郎平的怨言很大,但是陈忠和并没有。当年也正是在他的支持下,郎平才接受了美国排协的邀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彼时美国对中国的一种肯定。当时的中国也发展迅猛,日渐强大,急需证明自己的迫切心态也被慢慢抚平,昔日“拿到银牌就算失败”的大众理念正在改观,民众与国家的心理素质一并变得强大起来。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一种精神,两次传承,三代辉煌。
2016年里约奥运会,在这之前,中国女排队已经经历了漫长的低谷期,淘汰赛又遇到了实力正强劲的巴西队。这时候的中国国力强盛,在世界上有了一席之地,已经不再是个急需要用体育证明自己的国家了。民众也对中国女排队打输比赛习以为常,电影里有人说:“哎呀,排球就是一个游戏,看看而已。”这是一个看似最不需要精神的时代——即便赢了比赛也没有人会跑到大街上狂欢庆祝,又笑又叫;中国也不再需要靠体育证明自己能行;很多队员们打球的动力也不是自己真正热爱排球,大部分就是顺应生活的安排罢了——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拾的女排精神竟然成了扭转颓势的重要推手。
重拾女排精神并不是口头宣贯,郎平带着队员回到了漳州训练基地训练,那是80年代初代女排的训练地。旧旧的木地板,两筐排球,一面被砸出无数球坑的墙壁,两段时空仿佛在这里交汇重叠。那晚陈忠和教练拍着自己的胸膛说:“因为这里。”队员们并没有说话,手上依然重复地训练着排球,但是眼神里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中国队对战巴西队,一个败绩连连,一个风头正盛。在此之前,中国队对巴西队的战绩是1胜18负。几乎没有人相信中国队能打赢这场比赛,有人称“这两队的实力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谁曾想,中国队鏖战五局,战胜了主场的巴西队,让世界为之震惊。
你说,中国女排高不过俄罗斯,跳不过巴西,也没有塞尔维亚和意大利的力量,我们是怎么取得胜利的呢?有人说,是女排精神。那什么是女排精神呢?电影里没有给出直接的解答,女排精神更像是留给后人评述的东西。在这一幕幕镜头里,我看到了中国女排流汗、流血、流泪,不留遗憾;不怕、不躲、不服,永远战斗。这份在艰难困苦中十年饮冰而难凉的一腔孤勇满腔热血,把女排精神磨炼得历久弥新。
从袁伟民教练说:“如果输掉这场比赛,你们就太丢人了。”到郎平教练说:“姑娘们,好好享受体育的本身。”这是中国对竞技体育理念的变化,是中国心理素质的增强,更是中国国家地位和国际实力的上升。所以说啊,女排精神不仅仅是中国奥运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的生动体现,它更是中国精神的时代表达。它厚植于中华文明的沃土,如同一股穿越时空的力量,在复兴征程中,夯实我们攻坚克难的底气,坚定我们砥砺前行的步伐,让从事着不同行业的我们也受到同样的鼓舞。
看完电影的我热血沸腾,脑海里突然闪过一句话,觉得正是恰好——
生而无畏,战至终章!
夺冠观后感作文600字篇4
文章开头,先点播一首《阳光总在风雨后》。送给《夺冠》,送给影片里的中国女排,也送给影片外为其顺利上映不懈努力的幕后工作人员。
2020年,电影《夺冠》的上映可谓是一波三折。
经历了“春节档”的定档、提档、撤档,再到重新定档“国庆档”后再度提档,此次,《夺冠》终于迎来了全国公映的最后倒计时。
245天的漫长等待,似乎并未打消观众观看《夺冠》的热情,观众直呼——“从过年盼到现在”“一定要看”“坐等上映”“我请我父母看”。
那么,宣传战线时间跨度如此之长的《夺冠》,到底为何始终受到大家的瞩目和期待?
?今日影评》栏目组特别邀请到了影评人周桂伊,共同聚焦即将上映的电影《夺冠》。
1
周桂伊的“伊姐观影团”在“春节档”前夕曾举办电影《夺冠》的映后交流活动,疫情突如其来,影片不得不撤档,电影宣传也戛然而止。数月的等待之后,如今终于在影院重启。
回忆起当时场景,周桂伊内心十分感慨,“报名非常热烈,十分钟以内就有140多条申请,我们提出问题:你认为的中国女排精神是什么?回答完这个问题,我们筛选了80多位观众,年龄在20到47之间,但其实还来了几个不到十岁的孩子”。
彼时,陈可辛导演特别激动,问孩子们是否真的看懂这部影片,孩子们就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了他们对于电影的理解。在现场,还有一些耄耋之年的老人哭着离场的,“我感觉他们的心绪一直不能平静下来”,周桂伊说。
“当年女排精神是怎么影响到千家万户的?女排的口号都印在洗脸盆里面,可能他们也看到了自己的青葱岁月和女排四十年与他们有关的记忆吧”,周桂伊分析道。电影《夺冠》题材的特殊性和人物原型的知名度,注定它将是一部可以跨越年龄,并让全民产生共情的电影。
2
还有不到两小时,电影《夺冠》就要全国公映了,为此,观众提出了四个维度的观影期待。
“我比较期待的是巩俐饰演的郎平”,周桂伊说。
她的纠结,她的内心挣扎,她铁榔头包装下的脆弱,巩俐到底能否成功地展现出来?饰演专业运动员,对于电影演员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
对此,周桂伊表示肯定,“巩俐她不仅从肢体语言上还原了郎平,她还把郎平和自己人生的心路历程高度重合的内核真实地表达了出来”。
作为一个个真真正正的人,一副副血肉之躯,她们经历了多少非议,经历了多少磨难,如何才做到鼓舞更多人去爱我们这个国家?
在电影里,能看到一位位女排运动员乃至一个个女性的成长,她们有青春的躁动,也有迷茫,她真切地感受着每一次伤痛,也诠释了最动人的女排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读懂这部影片传递给观众的这份期待”,周桂伊说。
今年是个非常特殊的年份,全球人民可能都经历了一段比较沮丧、低气压的过程,此时,《夺冠》这个名字就会给大家注入一个强心剂。
当电影上映,观众们趁国庆节走入影院,最想追求的想必也是那一份振奋感。我们怎样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们怎么去逆转颓境?我们又将增添在明知道不可赢的情况下还不让自己输?
对于电影《夺冠》的票房一役,周桂伊充满信心,“这种振奋感存在于每一个扣球,每一次呐喊,每一声哭泣里,每个观众都会被这种精神所感染,所以大家的期待可能会比之前更加高昂”。
电影《夺冠》定档“国庆档”之后,每一波物料的发出都会登上微博热搜榜,大家似乎有一种“重启春节的感觉”,周桂伊认为,“这就是自我补偿的心理,对于这部电影而言特别重要”。
“它不仅是个女排故事,是个女性故事,更是个民族故事,从这三个层面而言,观众都有理由进电影院看这部电影”,周桂伊说。
夺冠观后感作文600字篇5
这样的电影要评起来很不容易,因为片内片外两种因素在影响电影的最终呈现。有的影评会选择只根据最终呈现来评价,这当然是没问题的。但要全面客观地了解一部电影,还是要知道两种因素都起了什么作用。
1
片外:历史的掣肘
?夺冠》最终呈现的一个最明显的大问题,是比较流水账。
流水账的第一个特点,与“流水”恰恰相反,它是割裂的。135分钟的片长,大约60分钟聚焦1981年中日大战,10分钟聚焦2008年中美大战,60分钟聚焦2016年中巴大战。只是它们中间缺乏有效的衔接(特别是1981与2008),大多以黑底白字的字幕串联。仿佛这三段大战是三个短片被硬凑在一起。
流水账的第二个特点,浮光掠影。各路人马跟走马灯似的登场,大多数没给人留下什么深刻印象。事实上,就连本片着力刻画的郎平和陈,也比较工具人。他们不是没感情,但缺乏能打动人的真情实感。反观《极速车王》,甚至是《绝杀慕尼黑》,你就能明白我说的是什么意思。
与其说《夺冠》是电影,倒更有点像电视纪录片的情景重现多了点台词。
造成这个局面,我认为主要是两个片外因素在起作用:
第一,本片是命题作文,命题的范围是1980-2016年的中国女排,时间长、人物多,只有135分钟呈现,那好像确实也没什么别的好办法。要是拍成电视剧,选择就多一些。
第二,本片触及了很多敏感事件,因此也遭遇了不少删改,也可能有的事件就直接回避掉了。电影中删改或回避的,我猜测至少有三处:
一是80年代老一辈女排人,从教练(袁)、陪打教练(陈)到女排队员,全都没提名字。
这跟电影改名有异曲同工之效。连名字都没有的角色,怎么指望它丰满呢?之前有传言,陈反对导演对他的艺术加工,因为他觉得很冒犯,这个网上都容易搜到。所以最终,他的角色没有名字。那么这个传言是不是真的呢?我不知道;其他人没有名字,是不是也觉得自己受了冒犯?我也不知道;电影审查本身在这里又起到了什么作用?我还是不知道。这些问题对观众来说将是永远的谜。
二是郎平2005年在美执教被一句字幕带过。这个情节我不知道是被删改了还是直接回避了,但它缺失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1981年中日大战与2008年中美大战在逻辑上被割裂了;其次,郎平这个人物也少了一次丰满的机会。当然这件事也很敏感,有传言说郎平在美执教是因为与中国排协闹了不愉快。到底谁是谁非?或者谁“是”多一点,谁“非”多一点?我也不敢妄言。
三是郎平2013年回国任教后推行改革,接受某种委员会质询时,所有质询她的人也都没有名字,只有职业:官员、教授、记者等。这么做显然是为了避免指名道姓地告诉观众当年谁对改革提出过质疑。讲道理,质疑是很正常的事情,任何事情都可以拿来质疑。但在中国现在的舆论环境下,没人愿意当这个出头鸟,暴露自己当年的倾向,似乎也可以理解。
说到这里,有人要怪各种审查了。我当然对一些思路清奇的审查无法苟同;但是在历史问题上,如果不审查,出了历史偏差谁负责呢?又有人要说,那就不能把原原本本的历史拍出来吗?可是,原原本本的历史,又有谁说得清呢?
即使能说清,也不是现在。这段历史如此之近,还没有尘埃落定。所以本片必然受到种种掣肘。
2
片里
抛开片外因素,本片制作得还是不错的。
首先,三场大战重现得酣畅淋漓,即使观众知道了结果,仍然足以被调动情绪,从屏息以待到血脉喷张。
其次,郎平的专业性也得到了系统体现。
她提出了女排改革三项计划:“大国家队”、引入外教、多种阵容组合。
她在赛场上准确把握敌我形势并指定策略:她在刚面对巴西队时说:“她们想3:0拿下我们,拖住她们!”在第一局输了之后又说:“她们第一局太兴奋,这不一定是好事儿!”这既是给队员打气,又包含了对对手“三鼓而竭”的判断。
她在赛场上运用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寻找对手弱点,一击而破。这一点前面还有呼应:80年代美国就采用了计算机分析,时任教练只能加倍发狠地练女排,用肉体弥补技术的不足;到了今天,我们终于也有了自己的技术。
最后,本片还试图探讨,两代中国女排存在的意义。
老一代女排存在的直接意义是为国争光,根本意义则是国民精神的寄托。
老教练袁说了:“我第一次出国时流泪了,冰箱、彩电、空调,我没见过。中国太落后了,所以我们必须赢。”乍一听这话的逻辑很怪:中国落后,为什么女排必须赢?女排赢了,中国就先进了吗?
应该说,这一时期的女排起的是一个精神寄托的作用。当我们什么都不行的时候,我们需要在某一方面证明自己行,才有继续前进的动力。经济见成效需要几十年,军事见成效需要几十年,唯有体育见成效的周期可以短一些。所以上举国体制,所以袁近乎残酷地练队员。最后也可以看到,中国女排击败日本时,举国欢腾。这个时候,体育不仅仅是体育,它事关民族自信。
随着中国的发展,女排陷入了迷惘。新一代女排的直接意义仍然是为国争光,但问题是中国人还需要这份“光”吗?正如陈说的:“现在拿了冠军,谁又在乎呢?”
所以郎平反复问新一代女排:“你们为什么打排球?”她试图为女排找到新的根本意义。新一代女排与老一代女排最大的不同是,老一代女排是像军人一样服从命令、完成任务,而新一代女排则多了很多选择。她们可以选择进入国家队,也可以选择离开。选择进入国家队的人也不一定是因为爱排球,譬如朱婷,进入国家队是因为举国体制是她离开农村的捷径。
于是郎平引导这些姑娘,首先接受现实,然后在为自己打球的同时为国争光。时代变了:过去是个人无条件服从集体,如今个人多了选择,集体与个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个道理很正确,不过电影表达得不好,后期主要是通过郎平和陈轮流灌鸡汤让队员们既“为自己打球”,又“为国争光”的,导致最终的呈现实在是让人困惑。
3
批判一种影评风气
接着中国女排存在意义这个话题,我还要批判一种毫无根据的解读。有些影评夸赞说:陈可辛导演是用新一代女排的自我追求,批判、否定老一代女排的集体主义,很“敢”。
这真的是无稽之谈。这种幼稚的认识也是让我忍不住写下这篇影评的直接原因。
从上文可知,电影确实展现了两个时代下,中国女排的两种不同的根本意义。但有不同就意味着捧高踩低吗?
大概这些影评自己也知道这样解读太牵强附会,于是说:陈可辛导演是“模糊”“鸡贼”地批判、否定的。
这就更搞笑了。如果一只动物看起来像鸭子,听起来像鸭子,那它就是鸭子;如果一部电影看上去“模糊”地有这个意思,听上去“鸡贼”地有这个意思,那它根本就没这个意思。至少,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它有。
其实我觉得呀,不喜欢集体主义,没什么问题。计划也好、集体也罢,都是为了发展的权宜之计;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有更多的选择。但你不喜欢就不喜欢好了,何必拉着陈可辛导演一起呢?
结语
同是香港“北上”导演拍的主旋律,《夺冠》比《攀登者》强得不是一星半点儿。关键还是在对时代的把握上。
其实《夺冠》想拍得皆大欢喜,也不是不可以。回避掉所有敏感点,拍一部热血励志体育电影,也行得通嘛!
但是有的人选择追求自己的事业——这完全没问题,这是新时代赋予的权利,也是我们发展的目的;有的人选择(尽管可能是不情愿地)继续留在集体中,把为新时代的中国而战当作自己的事业。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