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包括传统课堂教学、在线教育和混合式教育等,教案的制定通常需要考虑课程标准和教育政策的要求,以确保教学活动与教育体系保持一致,写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篇1
一、教学目的:
1、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运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测量实际生活中的物体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自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电子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呢?面积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3、出示课件,师读题: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说出阴影部分两个图形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说出是怎么知道的)
师:小的物体或图形我们可以用数的方法知道它的面积,如果是大的长方形,比如黑板、教室地面、学校操场的面积,也用这种方法就会很麻烦,有什么好办法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授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小组同学合作测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想怎么测量就怎么测量
2、测量的面积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测量的?
3、同学们的测量方法不相同,可是测量的结果却是一样的,这是这么回事呢?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4、学生回答,课件演示
看到这里你们觉得长方形面积与边长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5、师小结:这个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
那么你们可以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吗?
6、学生说,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巩固练习
p 98做一做同桌同学合作完成
p99第一题
(四)、拓展
1、你们真能干,知道了怎么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在你们身边有长方形的物体吗?想知道它们的面积吗?(学生分小组合作)
2、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3、最近有人请王老师卖装修材料,她告诉我她的房间地面长12米,宽4米,你知道王老师需要买多少木地板吗?
4、还有一张床面积是300平方分米,我只知道宽是15分米,你们知道它的长是多少吗?
5、小结: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六)、课堂作业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今年三十五岁了,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师介绍自己的这两个数字中,你认为哪个数字描述得更精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三十五岁更精确,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个近似(大概、大约)的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似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6情境图。
2.初步感知。
让学生读一读两个情境中的信息,联系情境中的内容想一想:如果让你把划线的四个数字分一分,你想怎样分?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
3.加深理解。
(1)思考:你知道上面哪些数是近似数吗?
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220万和1902万是近似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2)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7“20xx年xx市人口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读出这几个数。
2.借助直线理解找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38万 39万
(2)在直线上描出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
提问: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什么位置?分别把它们描出来。
学生尝试在教材的直线上进行描数。
教师投影学生完成的结果:
38万 384204 386685 39万
(3)观察直线,探究找近似数的方法。
提问:观察直线上384204和386685这两个数,它们各接近多少万?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组织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000的左边,接近38万;386685在385000的右边,接近39万。
方法二:384204千位上是4,比385000小,接近38万;386685千万位上是6,比385000大,接近39万。
教师对以上两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
3.介绍“四舍五入”的方法。
(1)教师介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把这个数按要求保留到某一位,并把它后面的尾数省略。尾数的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成0;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尾数的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的各位改写成0。
(2)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男性和女性人数的近似数。
先让学生独立写,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它们的近似数的。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384204≈380000
386685≈390000
4.完成教材第22页“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3)提问:怎样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归纳。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练一练”。
这道题是结合生活情境来区分精确数和近似数。其中,56785和1617是准确数,4600000000、2000000和3000000是近似数。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四”第5~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篇3
教学内容:
p.20、21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结合升和毫升的学习安排的实践活动,分敲敲听听和编编唱唱两个部分。敲敲听听让学生通过两个层次的活动,依次:发现不同的容器中倒入同样多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相同的杯里倒入不同量的水,敲出的音也不同。在此基础上安排编编唱唱,让学生选择一组杯子,合理调整各个杯子里水的多少,使之发出不同的音,制成一个杯琴;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制的杯琴敲敲唱唱,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与科学、音乐学科的综合,通过制作、欣赏杯琴,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水、各种容器,敲的小棒等
教学过程:
说明:昨天我已经让个别音乐好的学生到自然教室用试管制作了一个杯琴。
一、请学生介绍杯琴
1、请该生把制作的杯琴亮出来,并分别按顺序敲出1~7七个音,在此基础上,再用该杯琴敲出一个简单的乐曲,激发同学的兴趣。
2、介绍该杯琴的制作过程
(1)确定水的多少对音高的影响。可分别用装满水的和空的、装一部分水的做一比较,很明显地发现水越多,音越低
(2)把7个试管依次从多到少地装入适量的水
(3)敲一敲,并通过调整水的多少来调整音的高低,直到满意
3、老师补充
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知道了音的高低和同样容器中装的水的多少有关,其实还和不同的容器有关。
分别请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容器敲一敲。
当然在敲的时候,用的力气要均匀,选择的材质要能发出比较清脆的声音。
二、学生分组实验
1、请每组同学把自己带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制作杯琴。
没带齐的组也可以到老师处借烧杯等容器。
2、分组交流
每组可以用杯琴敲出1~7的音,或者可以直接敲出一些简单、熟悉的曲子。
全班评一评哪组制作的杯琴音质最好,音准最准。
三、介绍你知道吗?
在玻璃杯里装上不同量的水,杯子里剩下空气的量也就不同,这样就可以敲出不用的音。有些乐器正是根据这个原理来制作的。
说说书上这几样乐器的名字。
你知道这些乐器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音?请大家课后查资料,并互相交流。
编辑推荐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买文具》教案
学习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借助面积模型,经历探索简单小数乘整数算法的过程。
2.能正确进行简单小数乘整数的口算,并能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在学习了小数意义和整数乘法的基础上,探索简单的一位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与算理。
2.通过多样化算法,进一步巩固小数乘整数的算法,渗透转化思想。
学习流程:
一、学情调查
1.读出下面小数,结合情境说说它们的含义。
0.2元0.3元0.6元0.4元0.05元
2.填空。
5角=()元8角=()元10角=()元1.58元=()元()角()分4.06元=()元()分2.4元=()元()角6角5分=()元
二、质疑探究
1.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课本33页情境图,谁能提出一步计算的乘法问题?
(1)课件展示教材上的信息,教师引领提问题。
生1提出问题:买4块橡皮需要多少元?
师:同组交流你的想法。
生2:加法算式为:()
生3:乘法算式为:()
师:在这里,0.24表示的是(),乘法是加法的()。
(3)师:你能用自己的办法算出0.24是多少元吗?动脑试一试。
[尝试计算,四人小组交流算法,算法汇报。]
生4:一个橡皮擦0.2元,四个橡皮擦就是0.2+0.2+0.2+0.2=()元。
生5:0.2元就是2角,4个2角就是8角,8角等于0.8元。所以0.24=()元。
生6:我们用涂色的方法也可以算出0.24=0.8元。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元,把它平均分成10份,2份就是0.2元,也就是一个橡皮擦的价钱,买4个就涂色4个0.2元,合起来是0.8元。
生7:4个0.2就是()个0.1;8个0.1就是0.8。
师:仔细看笑笑与你的做法一样吗?
生8:一样。我认为()
师:多媒体演示面积模型;4个0.3=()
生9:淘气总结得也很容易懂。
2.师:买3把尺子需要多少元?(鼓励学生将前面学习的方法加以运用,独立、主动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并经历交流各自计算方法的过程。)再尝试提出不同问题,并列式计算。
生10:化成角简单。0.4元=()角3个0.4元=()角
师:多媒体演示面积模型;3个0.4=()
生:同组交流。
0.4是()个0.1,3个0.4是()个0.1,是()
三、达标检测。(多媒体依次出现,便于汇报反馈)
1.教材第34页练一练13题。
2.教材第34页练一练第4题。探讨:0.011000=()
3.0.6+0.6+0.6+0.6+0.6=()()
0.34可以看成是()个0.3连续相加。
0.083=()+()+()
一本作文本0.9元,买4本多少元?(只列式)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
四、拓展延伸。(多媒体出示)
☆我们周村小学大门口的街道旁栽了一行柳树,每1.2米栽一棵,那么从第一棵到第六棵共有多少米?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营养午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营养与健康常识,培养学生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根据营养专家的建议,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成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
3.懂得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成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和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5分钟)
了解营养与健康常识,懂得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
1.学生观看对比照片,并提出问题。(预设为何有这么大变化?)
2.学生自由回答问题(可能是由于爱吃)
3.学生试着追问。(预设:怎样饮食才科学?)
4.谈话:这是老师以前的一张照片,和现在老师的样子对比一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5.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6.教师小结变化的原因。(由于不注意科学饮食,所以才变得这么胖)
7.谁还能追问?
8.这是一个相当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板书课题
9.课件出示以前的照片。
10.学生对老师的身材对比后进行简单的评价,并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11.教师对学生的分析予以小结,点评。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亲身经历的身材变化,让学生在对比中感知科学饮食的重要性,更能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活动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30分钟)
1.了解营养与健康常识,培养学生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根据营养专家的建议,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成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
3.学生齐读营养专家的话。
4.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说给小组同学听,各组讨论后汇报。
5.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6.学生分组检验,看看是否符合营养标准,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可用计算器计算)。
7.学生汇报检验过程、并说说自己的发现。(尽可能荤素搭配方能符合营养标准)
8.学生独立思考配菜,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检验、修改,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选出本组最满意的.方案来。写好的由汇报员填在黑板上的表格中。
9.学生分工合作,统计全班最喜欢的菜式。
10.究竟怎样吃才有营养,我们一起来听听营养专家是怎么说的?
11.提问:你是怎么理解营养专家的话,的?(营养专家说的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中的不低于是什么意思?脂肪不超过50克中的不超过又是什么意思?)
12.谈话:那么谁知道如果我们长期获取的热量和脂肪过多、过少会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不良的后果?
13.引导学生按照专家提供的这两条基本的营养标准,检验一食堂师傅推荐的三种菜式,是否符合营养标准。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14.引导汇报交流发现:怎样配菜才能容易达到这两条标准?
15.根据你的发现,能结合营养专家所说的两条标准,在这些菜中也选择三道菜搭配出符合标准的菜谱来吗?你觉得在配菜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16.引导学生统计全班最喜欢的五道菜式。
17.课件出示营养专家的话。
18.课件出示食堂师傅推荐的三种菜式。
19.课件出示检验结果。
20.课件出示菜谱,及其营养成分。
小组互评对不低于不超过的理解是否正确。
学生依据专家提供的两条基本的营养标准,判断食堂师傅推荐的三种菜式,是否符合营养标准,并说明理由。
学生互评相互的发现,并提出不同看法。教师对学生讨论结果的合理性予以评价。
学生小组内互评方案,评出最佳方案。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过程的设计我力图充分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把探究、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在有效的探究过程中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让学生经历信息的选择与处理的过程,经历观察、猜想、探索、比较、选择、判断、调整、统计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自己主动参与此活动,并且自己喜欢去验证自己搭配营养午餐的实践活动。
三、活动三:回顾总结、引申问题(3分钟)
懂得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1.学生自由对老师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
2.先相互交流对自身饮食习惯的评价,再全班交流。
3.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给老师提一点合理化的建议吗?
4.能再对自己的饮食习惯或身材做个评价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吗?
学生对老师、同学或自身的身材及饮食习惯进行自评或互评,并提出建议。
设计意图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学会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总结式的提高,进一步明确学了知识后自己心中迸出的感悟与想法,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四、活动四:拓展提高、实践应用(2分钟)
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课后独立完成作业
教师口头布置课外实践作业。
课件出示实践作业
1.将全班最喜欢的5种搭配方案,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给父母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午餐或晚餐菜谱。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实践是数学知识的延伸,也是数学知识的来源。
板书设计:
营养午餐
热量不低于2996千焦脂肪不超过50克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口算有关除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学会并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探索新知,通过观察、分析、交流、合作总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发生变化,商不变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想、概括以及发现规律、探索新知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索性,体验发现乐趣,增强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2)通用简单的语言表述规律;
(3)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引探讨发现规律的过程;
(2)用语言正确表述变化的规律。
学生情况:
兴趣是的老师。而且课标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四年级的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喜欢探究新的知识内容。学生之前已分别掌握了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和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情况。有了这些认识基础,再利用知识的迁移,他们一定能经过探索,发现并总结规律。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法为主,辅以谈话法、小组合作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作用与老师的点拨作用,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利用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去发现规律、分析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四年级的学生一般都喜欢听故事,用故事导入新课,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中来。
(1)找两名学生学生,一个扮演孙悟空,一个扮演猪八戒:14块饼平均分,2天分完;140块饼平均分,20天分完。
(2)教师提问:真的像猪八戒想的那样,每天我可以多吃些了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就知道啦。
板书课题:商不变的规律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提出问题:大屏幕出示如下的算式。要同学们先计算出商,再从上到下观察这些式子,注意分别用第2、3、4、5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5分钟时间,小组交流讨论。讨论出结果后,用行动告诉老师。
(2)小组讨论。小组成员激烈讨论,老师鼓励学生各抒已见,学生之间相互补充,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发现规律。
(3)汇报交流。等班里大部分同学都安静坐好后,教师先找两位同学说出他们分别计算出的上面式子的商,然后找位于班级不同小组、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表述他们组发现的规律。
把几个算式放在一起进行对比。
经过对比,学生们会很容易地发现规律。先找班里左边的小组表述规律,他们会说“被除数乘一个数,除数也乘一个数,商不变”。这时,老师要教师适时加以评论表扬,说“你们组发现了被除数和除数乘一个数,商不变。有了这么棒的发现,真不错。”再找其他组进行补充,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全班有21个讨论小组,教师找10个组不断地进行加工补充。10个组占了全班将近50%的学生,经过这么多同学的补充和教师的引导,同学们最终会完整地说出这样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4)教师质疑:还有其他问题吗?引出条件:0除外。为什么是0除外呢?生:因为0乘任何数都得0 。老师引导学生:你们觉得在这个规律中,哪几个词比较关键?学生会发现:同时、相同、0除外。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从而得出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引导学生用数学式子的方式把这个规律表达出来。
教师板书
(5)引导学生利用刚刚发现并总结规律和过程,再从下到上观察这些式子,注意分别用第2、3、4、5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有了刚刚总结规律的方法,相信同学们能很快发现并说出结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教师在刚刚板书的位置下面一行板书
(6)教师总结:这就是商不变的规律。全班学生齐读并背诵这两条规律。
(7)学生们发现了这两条规律,再回看课堂导入过程中分饼的故事,让学生们明白在刚才的故事中,孙悟空正是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教育了贪婪的猪八戒。
三、巩固练习,扩展应用
题目的设计都是商不变的规律的灵活运用,使学生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并学以致用。
1、我来问,我来答
(1)被除数乘2,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
(2)除数除以10,被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
2、判断对错。
(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5,商就应乘25 。 ( )
(2)两数相除的商是6,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3,商还是6。( )
(3)已知14 ÷ 2 = 7,则(14×5)÷(2×3)= 7。 ( )
3、从上到下,根据第一行的商,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4、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直接由第1个式子到第4个式子,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困难,所以用第2个式子和第3个式子作为过渡,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并得知第4个式子该如何填写了。
4、自主评价,促进反思
和大家分享一下,本节课你的收获吧!只要学生说出和本节课有关的学习内
容,教师都适时加以表扬鼓励。让同学们自己反思学到的知识,既注重了学法、情感等方面的总结,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五、说练习的内容
课堂作业:课本p95 5
板书设计:
商不变的规律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篇5
一、谈话导入,引入气温:
1、交流所在地今日天气状况及获取信息的途径。
2、播报天气预报,感知一天温度高低变化。研究温度变化中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温度)
[教学手段:课件视频播放]
天气播报时要求学生把听到的城市气温写在表格中。(生听边记录)
(生小组交流,互相补充,找记录不同符号的学生到黑板书写。)
3、模仿播音员播报天气预报。(生读记录)
4、自主创造引出新数。
(学生交流不同的记录方法,统一介绍温度的读法和规定的写法。)
(1)认识温度单位℃。
(2)认识零上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3)认识零下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4)指名读北京的最低气温,检查反馈。
5、教学反馈。(投影出示天气预报的城市气温表示方法)
学生检查记录订正完善,练习读城市温度。
二、合作探究,理解意义:
1、合作探究温度计组成部分。
2、汇报交流,认识0℃及理解温度情境下表示的意义。
(1)温度计组成。(两种不同的单位、数字、刻度线、水银柱(煤油柱)组成,有的温度计一格表示1℃,有的表示2℃。
(2)认识零度在温度计的位置,介绍意义。
(实物)在自然界中,我们把水刚结成冰的温度也就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0度比冰的温度要高,比水的温度要低。
在0℃以上的温度就是零上温度,在0℃以下的温度就是零下温度。因此今天的0又有了一个新的意义,它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3、在温度计上找到零下温度,理解零下温度表示的意义。
(1)拨出长春的气温,生读温度,追问表示的意义。
(2)指名学生拨出9。5℃、拨出—9。5℃、零下6度、追问怎样找到的。(从零度向上10个半格)意义?(生做)
(3)比较零下6度和零上6度的不同?
教学小结:刚才的学习你了解到了什么?(零上温度比零度高,零下温度比零度低)温度计是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三、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1、从温度计上读出教室的温度,表示的意义。
2、游戏活动猜温度:现在老师说一个温度,你猜猜看它到底是多少?
它是一个零下温度,在—10℃和—15℃之间,比—15℃高2℃
3、从课件中读取城市温度:(几种特殊情况温度大小的比较,课件出示的温度计)
一组是两个零上温度;两个零下温度;一个零下一个零上温度的比较)
广州:12度——25度,佳木斯:—6度——12度,丹东:—2度——8度
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零上温度比零下温度低,零下温度数字越大温度越低)
4、在题卡上画出三个不同城市的温度高低。(87页括号3)
四、走进生活,深化认识:
1、说一说—5℃和—20℃哪个温度低?
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比较。
2、看图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情,灵活选择相关练习)
3、某日黄山的气温中午12时为8℃,到晚上9时下降了9℃,那么这天晚上9时的气温是多少?
质疑:两个城市之间的温度相差多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五、课堂小结:
请大家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和疑问。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2.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重点: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
教学难点:引导观察、比较、交流、反思,得出节约包装纸的策略。
教学用具:课件、盒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收过礼物吗?能说说你都收到了什么礼物?
生:玩具车,变形金刚……
师:你们的礼物包装过吗?老师也收过一些礼物,而且是包装过的礼物,想看看吗?(课件演示,欣赏包装好的各种礼物)
师:刚刚大家欣赏的礼物怎么样?
师:生活中我们如果要送某种礼物给别人,通常会用漂亮的包装纸包起来更漂亮,要包装一个礼品,要考虑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1:如何进行包装(师:问的真好,等我们动手操作了,你就知道了)
生2:怎样知道需要用多少包装纸(师:你一定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生3:怎么包装最省纸呢?(师:聪明的你上课认真思考相信你一定能想出的)
师:哦,包装礼物中有这多的我们还不知道的学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包装的学问(板书:包装的学问)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1.师:老师收了这么多的礼物,老师怀有一棵感恩的心,我也想给我的亲人送上一些黄金搭档,(课件出示图片)首先我要送给我的第一个亲人。猜猜他是谁呢?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小孩,个子长高不感冒,你说他是谁?
师:老师准备送一盒黄金搭挡送给我的弟弟,希望他健康成长.我也想用包装纸包装成精美的礼物。
师:可至少要用多大的包装纸呢?你能帮帮老师吗?
生:求出表面积,量出长,宽,高(课件出示有关数据)
生:求出的表面积就是包装纸的大小。(师用惊奇的表情注视)
师:这个同学真厉害,知道包装纸的大小就是表面积的大小,你们和他一样聪明吗?试试看,怎么样来计算包装纸的大小了吗?动手算一算.
(生独立完成,投影出学生答案,并对其进行讲解)
师:来,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个你的结果,你是怎么来算的?并说说你的想法)
师:你们都是这样算的吗?同学们真不错,来,掌声欢送她.
2. 师:刚才老师在同学的帮助下,知道包装一个黄金搭挡至少需要1300m2的包装纸,我想我弟弟收到这么漂亮的礼物,一定会很高兴,在这里老师替弟弟谢谢大家了。现在我想送给第二个亲人,我要送给谁呢?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女士,细腻红嫩有光泽
师:对,同学们真是我知心朋友,老师想送给我尊敬的妈妈。我要送给她两盒 黄金搭挡。(手势)师:你觉得可以怎么来包装呢?有几种包装方式呢?你建议老师选择了哪种方式包装?为什么?(手势配合指向屏幕)
师:想想看(凝视5-6钞钟)来,同桌之间借助手中的模型摆摆看.
小组反馈,小组登讲台进行解说。
师:同学们不仅是个爱动手,也是一个爱动脑的好学生。掌声赠送给他们精彩的解说。
师:有3种包装的方法,那你想建议老师选择哪种包装的方法.(第c种)
生1:第c种,因为遮住了的面,所以最省纸。
师:你这个想法真好,很有节约意识,你真是个懂节约的好孩子。(板书:节约用纸)
师:但这种包装方式真的是最省纸吗?(表情怀疑状)有什么方法证明是最节约的呢?
生2:计算出包装后的表面积.再进行比较。
师:真不错,我们试试看。(学生反馈,展示学生计算结果)
找两位学生上台板演,方法不一,并扣留这两位同学,要求学生听听这两位学生的想法,(掌声欢迎我们小老师为我们说说他的想法)
师: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发现果然是第c种最省包装纸,那现在你能发现包装的秘密吗?
生反馈。
师板书l节约用纸:重叠的面越大,表面积越小,就越节省包装纸
三、再次尝试,总结规律:
1. 师: 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包装中最省包装纸的学问。现在老师要送出最后一个礼物,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长辈,腰好腿好精神好)
师:我想祝我的爷爷,奶奶身体更加的棒,(动作配合)我要送3盒黄金搭挡。
师:看大屏幕,你能回答这的问题吗?(课件呈现)
师:用你们探索出的包装的学问,想一想?(如果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模型摆一摆)
3.小结。师:非常感谢同学们帮我包装出了这么漂亮而精美的礼物,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
四、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什么节日吗?(母亲节)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
母亲节快到了,小明和爸爸为妈妈挑选了一套分为上、中、下集的书,每本书长 、宽、高分别为 20厘米、15厘米、8厘米。小明想亲手将这套书用彩纸装饰起来,请你为他设计一个装饰方案
五、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环节
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导入新课
一、目标导学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吗?你能举出例子说说吗?
2、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本20页例3。)
(一)自学提纲
1、例3中都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么?
2、你能列出算式吗?
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交流。
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并告诉学生在看不懂的地方要做上标记)。
(三)自学检测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75+168+25
环节
三、合作探究
1、小组互探(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探究)。
2、师生互探(师生共同探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及经小组讨论后还未能解决的问题)
3、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四、达标训练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75+()()+38=()+5924+19=()+()
a+57=()+()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20+70+30=70+30+20260+450=460+250a+400=400+a
3、p20做一做1、2
五、全课总结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篇8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通过学生自主回顾整理,构建知识网络。教学设计的第一部分: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交流,并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知识进行回顾;教学设计的第二部分: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求平均数。这样既复习了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又能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其次,通过“练忆结合”的方式,将知识点融于练习之中,从习题中提炼、回顾知识点,这样的设计能够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设计一组延伸性较强的课堂练习,通过多种形式和层次的练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构建知识网络
1.提问:在这一部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独立反思、回顾整理,然后小组展示交流。
3.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知识网络图)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课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使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复习知识
1.复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师:举例说明运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能将本小组的交流情况和全班同学分享一下?(学生汇报)
2.复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思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优点?通常在什么情况下选用条形统计图?在什么情况下选用折线统计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小结: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出数据的增减变化趋势。
(1)选择你自己制作最满意的一幅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说一说这幅统计图是如何得到的,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①展示作品。
②互相交流。
③汇报总结。
(2)反馈练习:教材102页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复习平均数的知识。
(1)提问:举例说明你是如何理解平均数的。
小组交流平均数的意义和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汇报。
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即总数量÷总个数=平均数。
(2)反馈练习:教材102页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交流,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反馈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课堂练习
1.用5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4厘米、5厘米、6厘米、7厘米、8厘米。这5个杯子里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2.甲、乙两地相距540千米,某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然后返回,去时每时行90千米,返回时每时行60千米,求该车往返的平均速度。
3.甲车间有工人98人,乙车间有工人120人,丙、丁两车间共有工人166人,甲、乙、丙、丁四个车间平均每个车间有多少人?
4.希望小学三年级学生做玩具小熊,一班48人,共做296个;二班50人,共做292个;三班47人,共做282个。三年级学生平均每人做多少个玩具小熊?
设计意图:通过基础题的训练,巩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习题的难度,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02页3题。
板书设计
统计与概率
条形统计图:反映数据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反映数据的多少和增减变化趋势。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