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读者可以分享他们的阅读体验,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记录下阅读的历程,回顾自己的阅读轨迹,以下是写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荀子修身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荀子修身读后感篇1
怎样去除后天对心的蒙蔽?
首先我们要知道蒙蔽我们心的因素是哪些。简单说,蒙蔽“明德”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私欲,二是社会的负面影响。前面谈到的念上三大病,贪欲、傲慢、歹猜,基本都是来自于人的私欲,而上文讲的错误的理念、错误的思维方式,则基本都是社会对人的负面影响了。儒家本着“反求诸己”的精神,更重视去除人的私欲对心的蒙蔽,因此宋代以来的各位大儒都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只有去除人欲、私欲,才能存养天理,也才能达到“明明德”。
源自人的私欲,蒙蔽人的美好素质的因素主要是两个,一是欲,就是获利之心,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一是情,就是情绪和情感。所以俗话才讲,利令智昏、意乱情迷。智慧被蒙蔽主要是因为利,是利欲熏心,心意的混乱主要是为情所迷。
因为宋明大儒们往往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给后世留下一种误解,以为儒家不允许人追求物质利益,儒家的修行就是要彻底消除人的欲望。这种误解直到当下仍旧存在。我觉得,对这句口号中“灭人欲”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克制人的欲望,也就是儒家另一经典《礼记》中所说的“欲不可纵”,不可以放纵欲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格言联璧》讲“贪如火,不遏将燎原;欲如水,不遏将滔天”。
正是因为利、欲是蒙蔽人心的首要因素,所以儒家历来非常重视讨论应该如何对待义与利,这就是非常有名的“义利之辨”。
实际上,孔孟都不曾否定物质利益、禁止人追求物质利益。孔子是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不义的方法获得富贵,对孔子来说,就像天边的浮云那样的遥远,那样的不切实际,但如果是用符合义的方法获取富贵呢?孟子说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人应该选择熊掌,在生与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人应该选择义,但如果二者可以兼得呢?
儒家对义与利关系的看法,我认为,战国时期与孟子齐名的另一位儒家学者荀子,已经说得十分清楚了:“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荀子认为,义与利任何一个都是无法消除的,就是尧舜那样的圣王也不可能让百姓抛弃欲和利,关键在于,不要让对利的追求妨碍到义。从修身的角度说,不放纵欲望,使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达到对心产生蒙蔽的程度,就符合“义”了。
汉代大儒董仲舒说过这样一句话,“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关键是端正义而不是谋利,关键是明道而不是求有功。朱熹认为:“仲舒说得不是。只怕不是义,是义必有利;只怕不是疲乏,是道必有功”。朱熹这句话代表着儒家义利之辨的另一方面的内容,将义与利、道与功对立起来就是不对的,实际上恰恰相反,遵循义才容易获得利,遵循道才容易成就功。
如果仅仅以追求物质利益为出发点,你会发现,利益永远在你的正前方,不论你怎样努力奔跑,永远也追不上它;如果你将追求道义为出发点,你会发现,利益就在你的脚下,垂手可得。所以荀子才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将义放在前面、将利放在后面的人一定会获得荣耀,反过来,将利放在前面、将义放在后面的人,就是自取其辱了。
放纵欲望最终的结局必然是“心为物役”。比如说,对住房的需求,也是一种物质利益吧,对房子的欲望要加以控制,才不会使你的心受到蒙蔽。我想大家都会认同这样的理念:房子不必太大,够住就行。但是,如果不遏制自己的欲望而是放纵自己的欲望,那么,多大的房子才算够住呢?再加上攀比心和虚荣心作祟,就会永远觉得房子不够住,两室换三室,三室换错层,错层换越层,越层换别墅,放纵欲望就会永不知足,结果这一辈子就一直在为换更大的房子而奔波,显然他的心就被房子这件外在事情控制了、奴役了,就是“心为物役”。
儒家提倡的八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合称“八德”,其中的廉,就是对物质的追求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也是为了不让对物质的追求蒙蔽自己的心、磨灭自己先天的美好素质。
?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意思是,没有比放纵欲望更大的罪恶了,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灾祸了,没有比贪得更大的错误了。放纵欲望、贪得、不知足,在老子看来,这些都是错误、罪恶,是人生的灾难。物质利益在给我们带来享受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灾难,这是我应该注意的。
因此,修“明明德”的第一件事,是将自己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限制在一定程度之内,不要让其左右你的心。用当下的话来说,就是追求简单的生活。
荀子修身读后感篇2
利和义是兄弟俩,天天在一起玩耍,也经常打架。一般情况下,利都会把义打败。义感到很委屈,为什么利天天大鱼大肉,我却有时连粗茶淡饭都难以保障,以至于营养不足?义想去跟爸爸说理,看见爸爸正在和利吃山珍海味,走过去的时候被爸爸骂了回来,说不应该总欺负利。偶尔利不在的时候,爸爸会很交心的跟义聊天,义以为爸爸改变了,可是利一出现,爸爸马上就变了回去。利很会花言巧语,总是把爸爸逗得喜笑颜开。义憨厚老实,不讨喜欢。时间一天天过去,利和义都长大了,利的生活丰富多彩,抽烟、喝酒、打麻将、泡妞、跳舞、看录像。义就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有一天利吃了大亏,什么都没了,来找义帮忙一起报仇。义没有奚落利,也没有落井下石,没说帮,也没说不帮,先让利住了下来。义的生活太贫苦了,利非常不适应,可是又无处可去。每天面对粗茶淡饭难以下咽。想着以前的时光,终日叹气。
有一天,义给利讲了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把非常锋利的宝剑,它一面剑刃是情,一面剑刃是利,它要打败一切挡在它路上的人。可是它太锋利了,击败敌人的时候,经常自己也很受伤,形成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局面。有一天,它碰见一位老人,老人告诉他,胜利的诀窍在于该出手时才出手。不是凡事一定要动手才能解决。你太锋利了,别人看见你也会退避三舍。不会和你打交道,所以你要找一把剑鞘。剑鞘会帮助你得到你想要的一切。但是你一定要先听剑鞘的话,不要随意的伤人。
宝剑找了好久好久,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剑鞘,它伤心地回到它的出生地,发现它有一个孪生的哥哥就是一个剑鞘。哥哥说,我一直在等待着你回来。如果你想明白了,我们就一起闯天下。宝剑终于点了点头,从此兄弟合心。它们没有百战百胜,因为宝剑发现,有剑鞘在的时候都是不战而胜的,交战双方都是胜利者,因为大家都高兴。
利听完了若有所思,第二天问义,我要是选择和你一起闯天下,会不会变得很穷。义笑了笑问,什么是穷?百万富翁在亿万富翁的眼里是穷,亿万富翁在国君的眼里是穷,暴戾的国君在老百姓眼里是穷,你说的穷指的是什么?利突然领悟,跪谢。
结局是利的生活比以前更好了,不仅仅是财富变得更多,抽烟、喝酒、打麻将等恶习也都没有了。利最后对义说,以后我都听你的!
人的一生很奇怪,我们都在走一个怪圈,这个怪圈就是情和利组成的。我们不停的奔跑,就像老鼠跑滚圈一样。尽管你很努力,却还是徒劳无功。当你跑累了跑不动的时候,才发一直在你心底的东西。你把这个东西看明白的'时候,禁锢你的老鼠圈就突然不见了。真是应了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东西就是义。
荀子修身读后感篇3
一、认同的观点眼睛是灵魂之窗,各行各业,都要靠眼睛才能发挥职业上的技能和能力。眼光要看的远,要看的高,也要看的开,还要看的透,看的真,更重要的是要看的淡。能把名利看淡一点,名利必定不能左右你,我们对世间的一切,要能看的淡,才能活的安然。不同于往常角度,关于“被人利用”一词星云大师的理解则为:我们不必斤斤计较谁利用了谁,世间一切事相都是互相缘起,而愿与众人一起享有互相利用的成果,就能发挥利用的最高价值。也在无形中为自己的人生开拓了无限的“价值”。
二、联系实际利用是相互的,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被他人利用的同时更多的时候也在利用对方。班主任利用学生干部管理班级,而班干部则利用班主任赋予的权力,锻炼自己的能力,有时还能获取一些荣誉。一个不会调兵遣将的领导者能带领大家取得成功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当我们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自然就失去了在工作单位中的位置。很多时候善于放弃,主动向后退一步,反而会获得更多的利益,或者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一点对成人如此,对我们的学生又何尝不是呢?正是因为我们有能够教书育人的价值所在我们才来到了学校,才成为一名老师。只有提高自己的利用价值,成为可利用的有价值的资源,才能让我们的职业生涯走的更远。
三、反思重构我们要经常替学生考虑。在教师行业尤其体现的淋漓尽致。能为他人着想的人,是高尚的人,能时常把学生挂在心上的教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教师,对于良莠不齐的学生来说,我们教师不能戴有有色眼镜去看学生,应该一视同仁,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和关心。胸襟坦荡泰然面对“问题学生”。生命当中,有许多错误,有时竟在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或者错在轻易放弃了不该放弃的。但是说真的,我们要让自己成为智者:该坚持,永远不能放弃;而该放弃,则趁早放弃别再坚持。放弃,或者说以退为进,是一种顾全大局的果敢,同样需要勇气和胆略,是一种坦然之的大度。
荀子修身读后感篇4
缘起:也说儒家发展史,先秦儒家是如何修身的已经不得而知,但从《论语》的记载来看,孔门弟子肯定是非常重视修身的。举个例子,孔子最欣赏的弟子颜回,有一次来问孔子怎么理解儒家的核心概念“仁”,孔子的回答非常有名: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回表示要修孔子所说的“四勿”,但他是怎样修的?典籍里并没有记载,所以没有流传下来。《论语》里记载,另一位非常得孔子欣赏的弟子曾子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天从三个方面进行自我反省,我为他人谋划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我与朋友交往是不是坚守诚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我是否在实践中运用了呢?这段内容已经是对先秦时期儒家修身方式的最详细说明了。从中我们了解到,儒家的修身最重视的是每天的自我反省、反思。
先秦有所谓四大“显学”,儒墨道法四大时尚学派,分别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墨家与道家也都强调修身,甚至墨家对修身的要求远比儒家要高。经过长期的竞争,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最终胜出,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主要不是靠修身方式,而是靠教育体制。
在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即贵族垄断教育资源,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孔子兴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为社会各阶层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这是孔子的伟大创举。同时,孔子也对传统的贵族教育内容加以改革,以“六经”教育弟子,即确定《诗》、《书》、《礼》、《易》、《乐》、《春秋》为六门必修课。孔子晚年亲自编写“六经”,就是为这六门必修课修订了教材。
若是按今天的学科划分来对应,《诗经》是孔子编辑的诗歌总集,属于文学,读诗还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即与动物学、植物学有关;《尚书》是孔子编辑的上古政府文件,相对于孔子的时代而言属于古代史,当然也涉及应用文写作;《仪礼》是孔子整理的各种典礼的仪式,属于社会学、民俗学,也涉及社交礼仪;《乐经》是音乐教育,属于艺术学;《春秋》是孔子编写的体现其政治思想的历史书,相对于孔子的时代,属于近现代史,也属于政治学;《周易》经孔子的阐释,在孔子的教育体系中起着哲学教育的作用。可以说,孔子确立的教育体系几乎涵盖了我们今天人文科学的所有学科,即使从今天来看也不落后。可以想见,这个教育体系放在两千多年前该是多么的先进,多么的有冲击力!
由于有成熟的教育体系、成熟的教材,还有孔门弟子这些孔子培养出来的优秀教师,在孔子去世之后,儒家发展迅速,并最终在与先秦诸子百家的竞争中胜出。顺便说一句,在先秦四大“显学”中,儒家是唯一一个内部存在师承关系的学派。儒家也非常注意追溯师承。如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六经”之一的《周易》的传承是:“孔子传《易》于(商)瞿,瞿传楚人馯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子庄何。”汉代易学名家都是田何的徒子徒孙。这个传承系统虽然未必可靠,但可见汉代很多儒家学者还能将其师承上溯至孔子。
儒家是靠教育体系胜出的,所以至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者很自然地就要将自身的强项充分地发挥出来。因而汉代的儒学主要是研究儒家“六经”的学问,被称为“经学”。汉代的经学表现出重师法、重家法的特点,也是对儒家强项的继承和发展。
两汉儒家“经学”又分裂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大派。大体说,今文经学重视阐释儒家经典的微言大义,属于对经典的阐释;古文经学重视训诂考据,属于对经典的解释。两者的共性在于,都局限于对儒家经典进行文本的研究,这种研究最大的弊端是,向上不能深入哲学层面的思辨,向下没有具体的修行法门。两汉以后儒家趋于衰落,主要原因即在于此。
魏晋玄学的兴起,是在哲学思辨层面对儒家的超越,这是儒家面临的来自本土的冲击;与此同时,佛教迅速普及,佛经大量翻译为汉语。佛教不仅带来了精致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还带来了更具体的修持法门,在两个方面都对传统儒家有所超越,这是儒家面临的来自域外的冲击。在此双重冲击下,儒学第一次走向衰落,此衰落期一直持续到唐以后。
宋代是儒学的复兴时期。为回应来自佛教的冲击,诸位大儒在努力弥补儒家的短板,一方面是深化儒家的哲学思辨,讨论天理、人性、气、心等问题,构建儒家的本体论、宇宙观;另一方面就是打造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儒家修行方式。通常将宋代兴起的新儒学称为宋明理学,这一名称显然更重视其在哲学思辨方面取得的成就,但在我看来,宋代诸位大儒提出的儒家修身方式是更具有现实意义的。宋以后,儒家再一次在与诸种思想学派的竞争中胜出,这次胜出靠的是精深的哲学思辨与具体的修身方式。
自民国年间起,就不断有学者坚守并提倡儒家思想,这种思潮在学界称之为新儒学。为了将宋代新兴起的儒学与民国年间开始的儒家新思潮相区别,一般将前者称为宋明理学,或简称理学,而将后者称为新儒学。新儒学代表性人物就是被称为新儒学三圣的马一孚、熊十力、梁漱溟。
总体而言,新儒学的标志性观点是,21世纪将是儒学的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靠西方文化是解决不了的,人类需要回过头向两千年前的孔子借鉴智慧。这个口号固然吸引人,但是借鉴什么、如何借鉴?却是语焉不详。新儒学更多地是继承和发展了宋明理学的哲学思辨方面的内容,却对宋明理学的实践方面,其提倡的修身方式比较忽视。因此,新儒学的影响仅局限于学术界,相关学者被视为哲学家或在大学的哲学专业任教,对民间影响不大,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一言以蔽之,缺少方法论层面的内容,使新儒学发展到第三代以后已经难以为继。学界公认的新儒学第三代的代表性学者,如余英时、成中英、刘述先、杜维明等,目前基本都已经80多岁了,却仍没有新儒学第四代的提法,是很值得我们反思的现象。
纵观儒家两千余年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儒家第一次鼎盛,是从与先秦诸子的竞争中胜出开始的,之所以能够胜出,靠的是先进的教育体系,而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埋下了其衰落的种子;儒家第二次鼎盛,是从与佛教为代表的其他思潮的竞争中胜出开始的,之所以能够胜出,靠的是深化哲学思辨与具体的修身方式,而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埋下了其衰落的种子。当下呢?以儒学为主干的传统思想面临与“西学”的竞争,如何能在竞争中胜出,或至少在竞争中保持自己的存在价值呢?以史为鉴,我认为,我们不可能拿出一套超越当代教育体制的教育机制,也不可能在哲学思辨方面超越西学;不应该追求将儒学打造为官方意识形态,也不应该追求将儒学列入高考内容。除此之外呢?历史上使儒家胜出的要素就只剩下一项了,那就是儒家的修身方式。在我看来,儒家的修身方式在当下仍旧是适用的,仍对我们的人生具有指导意义。
荀子修身读后感篇5
读《廉洁修身》有感 古人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富贵不染其心,利害不移其守’……”古代贤哲不胜枚举所倡导的,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廉洁文化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勤以立志,俭可养德。”是做人的美德。书中提到的典范——周恩来总理;在人们的印象中,他总是那样的风度翩翩,殊不知,他仅有的几套料子服装,大都穿了十几年!不仅如此,总理的饮食简单,住房简陋,从不收受馈赠礼物。俭是德的体现,只有倡俭尚廉,鄙弃奢侈,克己奉公,才会为人所景仰。 “知屋漏者在宇下。”奉公守法的蒋庆给自己定下的“九不可”准则是一帖清醒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她的准则却更全面的反映了做人的良知,将人生格言抄在纸上,贴在墙上容易,但作为一名女法官,像蒋庆那般一丝不苟的付诸到行动上是极难的。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更是要依法自律,慎独修身。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的赤子之情溢于言表,他为人的教育和民族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从“知行”到“行知”,行知哲学里的知行统一,是对廉洁修身教育的重要要求。“道德方面的美德乃是习惯的结果。”青少年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廉洁修身教育,绝不能“始于言而止于行”,而应当贯穿知行统一的思想。 斯人虽逝,精神长存。钱学森在国外事业如日中天时毅然回国,他为祖国,为人类,做出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不禁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作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高尚人格,成为光耀寰宇的科技巨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责任心的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应该肩负起历史的重任,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为报国之志,胸怀天下,大智大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读完此书,肩负着祖国嘱托和时代重任的我们,一定要不辱使命,尊荣弃耻,见贤思齐,廉洁自律,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言正身正行方正,脑清手清行自清!
荀子修身读后感篇6
从《廉洁修身》一书中,我们可以知道廉洁修身有着很长的历史发展时期。自人类历史进入阶级社会后,腐败与反腐败就形影相随、相伴而行。尤其是当今世界,腐败突显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健全发展的一大陷阱。因此,向腐败宣战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一项紧迫任务。近年来,中国的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反腐倡廉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传承我国廉洁修身的优秀文化,借鉴国外反腐倡廉的成功经验,既是我国面向世界、又好又快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当代大学生廉洁修身、完善自己的必要。
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文化青年,对大学生进行廉洁修身教育,就是为了让大学生在将来为国家和人民承担属于自己的使命。大学生处在迅速成长、成才的人生阶段,承担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历史重任。所以在大学中开展廉洁修身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也是民族振兴的希望所在。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崇高使命必然蕴含着特殊的社会责任。
我们都知道,大学生活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走出了校门,大学生就要真实面对社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大学生的漫漫人生旅途也将不断接受重重的道德考验,只有在大学阶段习惯廉洁修身,才能在社会的风浪中经受洗礼,并用强大的意志力坚守自己的道德。
然而,当今社会无论是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是民主法制的建设,廉洁修身都是一个普遍的话题与永恒的追求。一个廉洁的社会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反之,腐败现象的频繁发生将会导致一个社会承受沉重的政治代价和经济代价。
所以,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自觉接受思想教育,重视学习,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知识水平;严格遵纪守法,不断培养自己遵守和服从法律、制度、纪律的行为习惯和作风,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加强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从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防线。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廉洁修身,迫在眉睫!
以上内容就是一秘为您提供的4篇《荀子《修身》读后感》,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一秘的价值所在。
荀子修身读后感篇7
这个学期,我读了《廉洁修身》这一本书后,让我深受教育,更使我懂得做一名好少年必需具备的基本品质: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谦虚礼让、自省自律、遵纪守法……其中,最让我感到深刻的是: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因为我觉得这两点对于青少年很重要。
在“诚实守信”这一单元,它里面讲述了要如何做人,为什么要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有什么好处。例如:成功“通行证”,一个读名牌大学的博士要出来找工作了,便到各家招聘人的公司去。他去了很多家,每家公司的老板都对他的学历很满意,不过,最后还是选择了放弃他。看到这里时,我就觉得很奇怪,他学历既然那么好,为什么要放弃他呢?为了知道为什么,我便继续往下看。那是因为他有两次“逃票”的记录,所以多家公司才放弃他。这看上去只不过是区区一件小事,但却毁了他的大好前途。我更明白了这句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在“遵纪守法”这一单元,它里面最令我感悟的是“铁面包公”——包拯,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有名的清官。他在公堂上公平公正,绝不以包大人这个身份来滥用职权谋取私利。该打就打,该罚就罚。对亲人也不偏私,帮理不帮亲,都是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去对待,永远公平公正,从而赢得大家的赞赏。
谎言再美丽,总是害人害己,终究也被人识破,诚实是做人的根本,这种美德好比盛开的花朵,以权谋私,总是害人害己,不如遵纪守法,从而还能够赢得大家的赞赏。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观山海读后感7篇
★ 想象读后感7篇
★ 三斧头读后感7篇
★ 开船港读后感7篇
★ 江姐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