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写观后感的时候,需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例,观后感是一种具有议论性质的书面文体,你写过吗,写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看屈原的观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看屈原的观后感篇1
?屈原》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充满激情,诗人对光明,对毁灭的歇斯底里的狂吼,深深地感染了我。
?屈原》作于五四时期,带有很强且鲜明的时代感,对黑暗旧社会的强烈憎恶,对革命的强烈期盼。全诗以风、雷、电、火四个毁灭的象征为革命的代表。用风:哪怕吹不醒这已经死去的一切,可还能让洞庭湖,让长江,让东海汹涌、与你一起咆哮,还可以吹走沙石、吹动草木,这是唤醒民族的天籁;用雷:代表你车轮滚动的声音,带“我”远离这污秽、阴谋的泥潭,去到那新的、干净的“中国”;用电:撕裂这压抑、沉郁的黑暗,即便这黑暗如水,尽管这撕裂是抽刀断水,而电,正是我心中的利剑,能让光明光临这世界,是为革命吹响号角的先锋;用火:焚尽这一切,在火里得到重生!在诗中,风、雷、电、火都是破除黑暗的力量,而它们都是“你”,是宇宙中之伟大者,是毁灭这黑暗的红莲。
这首诗选取了屈原《九歌》中除“山鬼”以外的八个人物进行了述说,东皇太一、云中君,他们是黑暗的制造者,一如只会脸红的东君(这句写得蛮精当,太阳是赤红的,这太阳神该也是个红脸“关公”),不过是“土偶木梗”,在这烈焰下终将覆灭;大司命、少司命也不过是只会唬人的“军阀”;湘君、湘夫人却是为这痛哭伤心之人,他们是又一个除痛哭外且让自己人“痛苦”的存在;剩下的河伯是“我”的慰藉,而这善良的娃娃却为了“婵娟”与一群强盗理论……
在中国的历史上,屈原是一个忠君爱国的诗人,他的诗作备受佳评,我想郭先生以屈原为题是否是对屈原“愚忠”的一种质问与怀疑,以彰显革命、除旧的精神,既然楚王不鸟我,大可以弃之而去,或是自立门户,为何要吊死在一颗树上,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干个体户”。破而后立是全诗的精神,也是诗人的心声与政治目的,在当时的中国,豺狼当道,虎罴横行,只有毁灭这一切才能建立新的世界,一个崭新光明的世界。
看屈原的观后感篇2
我是一个渔夫,在汨罗江畔打鱼的渔夫。
一中年男子身着白衣,披头散发。口中念念有词,在江岸上独自徘徊。我正要上前一问究竟,却听他长叹一声,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立即顿悟,这不就是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吗?我连忙走近,问道:“你不是三闾大夫吗?又如何落到今天这步田地?”他叹了口气,说:“我被放逐了。”又顿了顿,“我本是忠心为国,劝诫楚王不要相信秦国的阴谋,可他宁愿相信郑袖等一干人的挑唆,也不愿听我一句谏言。”再这样下去,楚国迟早
要灭亡啊!为什么世人的眼睛,统统被污浊的泥藻所迷乱?又是为什么,我总是拨不开他们眼中的污浊?难道上天赐予我一双洞察世界的眼睛,是注定让我痛苦吗?正所谓“世人皆浊,唯我独清,世人皆醉,唯我独醒!”
我听了,心中一阵酸楚,忠心耿耿为国效力,竟受到了如此不公的待遇!于是,我宽慰道:“既然世上的人都那么浑浊,你何不把水中的污泥搅动搅动,让它浑浊不清呢?既然大家都喝醉了,你们不妨饮些薄酒,使自己半醉半醒呢?”
屈原苦笑着说:“我乃一代忠臣,如何做得到这些,又如何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祖国灭亡?你可知道,这样并不是自保,倘若我低头了,秦国必定灭楚,当亡国民,不比现在更悲惨?刚洗头了的人,在戴帽子前,必要弹去上面的尘埃;刚洗了澡的人,也会找一套干净的衣服换上。可见人们都不愿弄脏洁净的身体,更何况是一颗忠诚的心啊?我宁可跳入江流,葬身鱼腹,也不愿把我清白的人格被世俗所污染!
说完,屈原毅然决然地走向了汨罗江,我没有阻拦他,我知道,他是在走向他心中圣地,一个清澈的世界,没有污秽,没有谗言,属于他自己。因为,他的嘴角带着一缕微笑……
看屈原的观后感篇3
翻开泛着油墨香的书卷,静静地看,细细的想,似穿越了两千年的阳光,阳光下有你。
你一袭白衣,任乌发垂在胸前,似有无尽哀怨。你抬眼,望了望依旧清澈如洗的天,纯净的眼眸无法承担太多的悲戚,只好化作两行清泪。
他们不懂呵,不懂你为何如此执着,不懂你为何不肯去沾染酒污。而你,也只好空叹“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我想,那一刻,你是否在想朝堂上,你那高高在上的王,为何不肯听你言?你本该意气风发,指点江山,三闾大夫不该是你。
抱着一块冷石,你毅然决然走到汨罗江畔。他们说你极端,他们说你消极避世,他们说你心胸狭隘。他们不懂呵,不懂,你只是不忍让家园变成荒芜,你只是不忍看到那个败迹,你只是不忍走向注定了的结局。
那为何,不随波追流呢?
我似乎看到你用哀怜的目光看我,是啊,该怎么让凡人们懂得呢。你不是不懂那官场生存之道,只是不愿看那宿命风干美好。
近似疯癫的伪装,只是不忍清醒着看这世界。
你笑,甘心沉于汨罗。早已分不出你的泪,只因爱得太过深沉。你也知道,只要你回头,有那么多的选择:做一个隐士也好,周游列国也罢,没有人非要你死。但,你又怎肯呢。
你叹,你恨,你泣。叹他们不肯挺起脊梁,恨自己已无力回天,泣国破之日已可待。楚,你一个人的楚,已风雨满楼。仿佛,只要轻轻一推,便已化为废墟。
就这么沉沉的安睡吧,屈原。历经沧海桑田,你已得到永恒。历史,会一直记得你。
看屈原的观后感篇4
看了电影《屈原》后才知道,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政治家,准确说他只是想成为政治家,以振兴楚国。但楚王在后来对其疏远,故写诗以期望楚王的醒悟。楚国是巫风盛行的地方,所以屈原担任过三闾大夫,并著有《九歌》。《九歌》是屈原整理民间的内容,用艺术加工而成。其中“洞庭波兮木叶下”可以称得上描写秋天的绝作。屈原协助楚王时,可谓是军事雄厚,经济发达。但是楚王不能明是非,辨忠奸,听尽谗言,疏远屈原,以至几十年后败于秦国。当时社会风气黑暗,君王昏庸是导致屈原失败的外因,而内因则可以说是,屈原太过于坚持原来的道路,坚决的不妥协,完全的无所畏忌,使得他与贵族和楚王的矛盾日益加深。有学者认为:屈原不懂运用当时的政治风气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郭沫若的话剧《屈原》中的《雷电颂》表达了屈原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追求光明的热切愿望。而《离骚》比《雷电颂》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若用竹简书写《离骚》竟有200片之多,故此篇一出震惊楚国,传到贵族手中,使得他们之间的矛盾更进一步加剧。屈原以诗歌为利剑,指斥楚王,追慕圣人,捍卫理想,坚守自励。这把利剑最终还是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条艰苦的道路最终还是断绝了!
看屈原的观后感篇5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趁时光未老,改变如今的用人制度,让我来将国家带上一条光明之路吧。这里是屈子表达自己渴望得到重用施展抱负才华的一个小高潮。我内外兼修,国君你一定要抓紧时间重用我,让我施展才能。
接下来一部分历述衷肠,以期求得君主的明鉴,重新得到君王的信任。这里有一句“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t怒”曾被鲁迅先生所化用: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民,然而人民却难以察觉,但我仍然愿意把我毕生的精力托付给我的祖国。同样是忠心报国却得不到认可甚至被曲解,呜呼,“天知乎!天知乎!”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这两句看似在说爱人用情不专,违背誓约,实则在说自己为君王的变化无常感到痛心不已。试想当初情意绵绵定下永不分离的誓言的男方,心里却有了别人。离别并不是使我最难过的,我真正难过的是我曾经,如此相信你。这一部分读起来令人肝肠寸断,屈子这份悲伤要到何处才能诉说,即便诉说了也不能被理解又是多么地哀恸。
更让我绝望的是“众芳芜秽”,连我寄希望于为祖国培养人才,让他们我实现报效国家的人生理想的愿望也再次落空。“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我效仿的是一般人所不能坚持的前代为正直而死的贤臣,虽然很难和现在的人有相契合的想法,我依旧愿意效法彭咸的人生信条。
接下来就是被节选到高中课本中的一段话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一段中我回顾了众女诽谤而我仍然保持自己的高洁,执着于对美的追求,而且多次表明我不会改变我的心意。再多的曲折坎坷我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这是最让人感动的地方。这段话也一直启示着我要找到自己真正的信仰,愿意一直去追求,即使遭受挫折打击也不后悔。
看屈原的观后感篇6
星期六,我们坐着大巴车来到屈原的故乡――秭归。
我们坐着大巴,看着沿途的风景,终于来到了秭归。走进景区,映入眼帘的就是跳跳泉,那些鱼儿就好像要跃出水面似的。它的背后就是苍翠的竹林,古朴的竹简,精美的鲤鱼雕像像站着整齐的队伍,张着嘴巴,水柱从鲤鱼的嘴里喷出,和着古典的旋律,时缓时急,时高时低,在阳光的衬托下引吭高歌。沿途的古屋旁边都是翠绿色的桔子树,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广场,几条喷泉如离弦之箭向上冲去,喷泉时而像美丽的少女在空中翩翩起舞;时而像漂亮的礼花在夜空中绽放;时而像一把箭直插云霄。在它的正左边,就是屈原祠了,屈原祠倚山面江,坐北朝南,整座祠宇被环绕在满园飘香的柑桔林和苍翠欲滴的松柏之中。走进去里面的建筑古朴清幽,壮观肃穆,歇山大屋顶,白墙琉璃瓦。
我们参观了各个展馆,其中一个展馆里有一个重达三吨的屈原青铜像。他头戴峨冠,身带长铗,头微低,眉宇紧锁,迈动右脚,抬起左手,两袖生风,飘逸的长袍一展他士大夫的风采。身体前倾,颔首思索,表现出屈原爱国爱民的满腔激情和孤忠高洁的精神境界。我想:是不是因为楚国在一步步走向衰亡而深思呢?
爬上山,山泉发出“哗―哗―”的声音,正在唱着一首优美的歌,枫叶火红火红的,周围的桔树上是点点金黄,松柏苍翠欲滴,看着周围美丽的景色,我们下了山。
最后,我们满怀着对屈原的敬佩之情,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那里的景色真是让我流连忘返。
看屈原的观后感篇7
如果说,《诗经》曾经把温煦的民间礼仪 化作数百年和声,慰藉了黄河流域的人伦离乱和世情失落,那么,屈原的使命就完全不同了。他只是个人,没有和声。他一意孤行,拒绝慰藉。他心九天,不在世情……
于是,我们看到屈原走来了,戴着花冠,佩着长剑,穿着奇特的服装,挂着精致的玉佩,脸色高贵而憔悴,目光迷惘而悠远。这么一个模样出现在诸子百家风尘奔波的黄河流域是不可想象的,但是请注意,这恰恰是中国历史 上第一个以个体形象出现的伟大诗人。《诗经》把诗写在万家炊烟间,屈原把诗写在自己的身心上。
但是抽去任何一级台阶,都无法抵达目标,不管那些台阶对攀援者造成了多大的劳累和痛苦。即便是小人诽谤、同僚侧目、世人疑惑,也不可缺少。时至今日对他自沉汨罗江,也不必投以过多的政治 化理解和市井式悲哀。我们一向冠以他爱国诗人的名头,却没有想到他的自沉也许有对现实的悲愤,但也有对生命的感悟、对自然的皈服。
帝王权谋可以伤害他,却不能控制他;儒家道家可以滋养他,却不能拯救他。一个多愁善感的孤独生命发出的声音似乎无力改易国计民生,却让每一个听到的人都会低头思考自己的生命。因此,他仍然孤独却又不再孤独,他因唤醒了人们长久被共同话语掩埋的心灵秘窟而产生了强大的震撼效应。
屈原不像诸子百家那样总是表现出大道在心,平静从容,不惊不诧。相反,他有那么多的惊诧,那么多的无奈,那么多的不忍,因此又伴随着那么多的眼泪和叹息。他对幽兰变成萧艾非常奇怪,他更不理解为什么美人总是难见、明君总是不醒。他更惊叹众人为何那么喜欢谣言,又那么冷落贤良……总之,他有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困惑。他曾写过著名的《天问》,其实心中埋藏着更多的《世问》和《人问》。他是一个询问者,而不是解答者,他让很多中国人把人生的疆场搬移到内心,渐渐领悟那里才有真正的诗和文学,因此,他也就从文化 的边缘走到了中心。
如果说,《诗经》首次告诉我们,什么叫诗,那么,屈原则首次告诉我们什么叫诗人。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看阅兵观后感7篇
★ 看园林观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