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大家一定都还沉浸其中,为此需要好好写一篇观后感了,我们在认真写好一篇观后感后,会发现自己会得到进步,以下是写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电影《骆驼祥子》观后感优秀8篇,供大家参考。
电影《骆驼祥子》观后感篇1
?骆驼祥子》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名叫祥子的青年来到北京拉车,那是一个怀着美好梦想的青年。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日日辛劳,的梦想不过是买上一辆新车,过上幸福的生活呀!可是呢,在那黑暗的旧社会中,连着一个小小的愿望都难以实现。经历了几次打击,原本一个活力十足的青年,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无恶不作,令人厌恶。
?骆驼祥子》这本书,是那么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当时的劳动人民的生活之苦。
再想一想现在的我们,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或许是再幸福不过了。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亲的“掌中之宝”。简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小到大,都是被父母捧在手心里呵护的。没有经历过狂风暴雨的我们,甚至连绵绵细雨都无法挡下,遇到一点儿小小的挫折,便妄想向站在自己身后的父母求救。
倘若,现在这样的我们出生在当年那黑暗的社会中,定是无法生存的。事事依赖父母,处处依赖他人,无法凭一人之力在世界上扎根生长,又如何可以在傲雪凌霜之中傲然挺立呢?若是离开了父母便无法成长,不能自律,又怎能在茫茫大海中所求一丝空气呢?
在当代社会中,孩子依赖父母是在常见不过的现象了。如今的我们,又有几个是可以不需要父母帮助,凭一己之力实现自己美好愿望的呢?又有几个是可以不畏艰辛,打下一片天地的呢?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应该学习,学习祥子那种艰辛劳苦不畏艰难的精神,离开父母的怀抱,独自成长。
电影《骆驼祥子》观后感篇2
我于初中阶段看过骆驼祥子的原著,具体情节此刻已记不太清,但大体上保留了一些印象。此刻到了大学,又看了一次《骆驼祥子》的电影版,突然感觉到了些许差异。于是又上网搜索了一下原著的故事梗概,最终发现了一些差异,又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不吐不快,故作此文。
——以上是为题记
一、差异
差异首先表此刻开头上。
原著的开头介绍了祥子的基本情景,为以后的情节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但可惜的是,电影版的开头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就像是硬塞给你这么一个人物:他叫祥子,卖了骆驼,是拉车的。如果一个人没有看原著,而想经过电影来了解这本名著,在开头时他很可能会感到疑惑:这讲的难道是一个人靠骆驼发家的事当然不排除这是编导特意制造悬念或者说这本就是为这本书的读者准备的可能性,但就我个人来说,在我几乎忘掉原著,再看电影时,就突然感觉到这不像是《骆驼祥子》,而像另一个人的故事。
差异也表此刻结尾上。
当然在总体上差别不大。细节上我略微注意到两点,其一是小福子的死期提前到祥子去的前一天,而不是原著中的两个月前;其二是原著写到祥子的堕落而电影版则省略而这一点。对这我将在后文中略加分析。
差异亦体此刻对人物性格和互相感情的表现上。
原著中祥子对虎妞可谓是比较痛恨的,对拥有一辆自我的车是比较向往的,但在电影版中这两点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除此之外,对虎妞的性格上的阴暗面刻画得也不够,对祥子的老实巴交上的刻画却在叙述他受不了气而撂“狠话”的情节上明显失败(他至少应当先表现出祥子的老实巴交,再用祥子的受不了气来反衬某些东西)。
差异还体此刻杯具性上。
原著中除了有电影版中也有的祥子的新车被征用、被逼娶虎妞、钱财被抢,虎妞难产死亡,小福子被逼卖身和自杀的杯具外,还有祥子最终由一个有梦的青年堕落为一个麻木的人的悲凉结局。这一点的杯具性是电影所未能赋予的。当然,电影为了加上一点杯具性,还特地让祥子在小福子死后一天到来,虽确实让人叹惋,但这总给人一种不及原文真实的感觉。所以说在杯具性上是有差距的。
差异当然也体此刻感染力上,但这大体是由它们各自的艺术特征所决定的,就不在我的讨论之列了。
二、原因之我见
开头的差异除了可能是编导故意为之(指前面提到的原因)外,还有可能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向未看过这本书的人普及名著。他们自我可能对这本书已经研究的很透彻了,所以在编剧时便会有意无意的忽略掉普通观众与他们不一样的感受。他们或许会想当然的认为,这是不言自明的嘛,最终便有了这个结果——让人觉得突兀的开头。如果能在开头是加一些旁白之类会不会更容易被普通观众理解呢这个问题在很多由名著改编的电影中都有体现,它们经常给人一种衔接不连贯的感觉。(附:以上的批评全部建立在这些电影是向大众推广的基础上,如果这些电影就是给那些读过甚至研究过的人看的,那就当以上是外行人的胡言乱语吧。)
结尾上的差异之一是为了加大杯具性。但关于祥子堕落部分的省略的原因,就只能大胆猜测了。是当时技术限制,只能拍112分钟是演员突然不干,所以只能暂停是本来拍过,之后遗失这些只能作为狂野的猜测,当然不能站住脚。相信他们会有他们的研究吧。
人物性格与互相感情上的表现的差异就是拍电影人的水平问题或者是对原著的理解问题了。要么是他们对原著中个人物性格理解的不够恰当,所以只能表现出这么样一个人物。当然这种可能性不大,就像此刻拍《红楼梦》的肯定对红学有很深的研究了,否则她就不敢拍了。那是水平问题很有可能!时代与地区上的限制让他们无法接触到更高的拍摄技巧和表达人物心理的技巧,其突出表现是,整部电影中没有心理活动的表现,对人物表情动作上的刻画也不够细致。随意举个例子,结尾上对祥子听到小福子死的消息时的表情,居然没有特写,居然没有表现出他表情动作上的任何变化。这在今日看来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从今日的拍摄技巧性上来看,他们的水平似乎确实略低了点。
最终谈到对杯具性的差异上的一己之见。首先是结尾对祥子堕落那段情节的删除使杯具性减弱,其原因我不明白,前文也只是臆断。但这么好的情节,即使只是一两个前后拉车的片段的比较,也能很好的表现出祥子的变化,这样杯具性不就更强了吗然后还是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不够造成的,观众对人物的某些遭遇的杯具性的不理解、不能感受到。这在无形中削弱了其杯具性。例如,如果能更加表现出祥子对虎妞的厌恶,他被逼婚的杯具性不就表现得更大吗
最终不得不提一下其音乐(灯光什么的是历史技术原因,不予评价),整部电影中的音乐在感染力上显得很不够,那单调的几段段音乐真的不能给人以杯具的感觉。
综合以上个人的不成熟的(幼稚的)略显主观偏颇的文字,我得出的结论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使得电影版的名著在很多方面不及原著,尤其是过去因技术限制拍出的电影更凸显出这一点(当然这不是在否定其进取作用)。所以说我们在翻拍名著是必须要细心谨慎,任何细节都不能放过,否则对原著将会是一种亵渎。
后记:余生也晚,且非文科,所叙所论,皆发于心。文笔不当,思想幼稚,评论过激,贻笑大方。学者文人,切莫见笑,深鞠一躬,不胜感激。
电影《骆驼祥子》观后感篇3
祥子生长在乡间,失去了父母和田地后,在18岁那年,来到了北平城,决定靠拉车来维持生计。他省吃俭用,奋斗了整整三年,终于赚足了一百元钱,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新车。内心的欢喜愉悦,让他的胆子大了起来。他还冒险拉车去清华,却在途中被大兵连人带车捉了去。用心血换来的车,就这样被人抢了去,他心中又是何等的悲痛。但总归还是逃命要紧,他趁乱逃了出来,并牵走了军营中的三匹骆驼。次日,他将三匹骆驼卖了出去,得到了三十五元钱也因此得了“骆驼祥子”的称号。
回到北平后,他来到了人和车场,这是他原来赁车的地方。车厂的老板是刘四爷,刘四爷的女儿叫虎妞。此后,祥子去杨宅拉包月,面对刻薄的杨家人,祥子离开了杨宅,无奈之下又回到了人和车厂。但他却被虎妞诱惑,整日心神不宁。祥子又去曹宅拉上了包月,度过了一段短暂的幸福时光。一天夜里,曹先生被侦探跟踪,祥子也受到了牵连,被孙侦探骗去了全部的积蓄。无奈之下,祥子再次回到了人和车场,在刘四爷的生日会上,因为虎妞与刘四爷闹翻。祥子与虎妞离开了人和车厂并结了婚,虎妞为祥子买了一辆二手车,他们也认识了小福子。祥子拼命拉车,终于生病了,虎妞也因难产而死。祥子卖了车,为虎妞办了丧事,因为贫穷,祥子拒绝了小福子,独自离开了。
去夏宅拉了包月,从夏宅回来的路上,他偶遇刘四爷,并报复了老刘。在准备与小福子去曹宅开始新生活的时候,却意外得知了小福子上吊而死。心中的希望彻底破灭,他也因此走向了堕落的深渊。
一个原本正直,积极向上的人,却在最后变得自私、懒惰而又麻木,祥子悲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在很多人的眼中,前期他是那样的纯朴、善良、正直、坚韧向上。但是他也有思想,性格和心理上也有弱点,他乐观但过于盲目,勤快但过于保守,外表刚强,但内心软弱。仅有这些?不!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那时的人民的内心是冰冷的,他们不懂什么是同情,什么是关爱。祥子的委屈,又该向何人诉说呢?
?骆驼祥子》诉说的是祥子的人生,展现的是社会的黑暗。人的心都是肉长的,如果人们的心变暖了,那么天也就亮了。
电影《骆驼祥子》观后感篇4
?骆驼祥子》老舍先生的一部作品,它是浸透了血泪的悲剧故事,在字里行间中,是一种灰色的无奈,如一声悲哀悠远的叹息,催人泪下。
这本书也正是讲述了一个平民的悲剧――北平老城里活生生的一幕:祥子,一个像骆驼一样善良老实又魁梧健壮的年轻人,到北平以拉车为生,好求上进的他凭着自己结实健康的身体,拥有了自己的洋车。被人夺走后,他又靠自己的努力又买了一辆洋车,但他辛辛苦苦的积蓄又被洗劫一空。就这样祥子三次与理想擦肩而过。他的妻子虎妞用计嫁给了祥子,最后虎妞死于难产,祥子所爱的小福子也离开了人世,祥子人财两空。因为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祥子也在这几年的折磨中浪费了青春年华,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这时的祥子彻底堕落成一具行尸走肉。
看到这个结局,有不禁想起了开始的祥子,是那么的坚强。但是,幸运之神却并没有眷顾他,可悲的命运注定在他身上生根发芽。面对一个又一个的打击,祥子都默默忍受着痛苦:“摸了摸脸上那块平滑的疤,摸了摸袋中的钱,又看了一眼眼角楼上的阳光,他硬是把病忘了,把一切都忘了,好似有点什么心愿,他决定走进城去。”但是,再坚强的人也只能向黑暗社会屈服,祥子最终只能堕落。但祥子天真地认为,只要自己去努力,所有事都会实现。这句话在现在讲可能会发现,可是在他那个社会,祥子无论怎么努力都可能是白费力气。
是啊,导致如此的结局,叫我如何平静?在那个旧社会里,再美好的生命,也不会得到美好的结局。记得书中有这样是一句话:“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我清楚的明白了这一点:不同的时代,情况不同,决定着人的不同结局。
虽然结果是这样,但我仍然会感到十分的愧疚:与他相比,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而在他为自己想方设法谋生的时侯,我们却在不停地抱怨我的生活。想想我们的今天吧,美好的时代允许我们享有幸福,拥有自由。祥子的遭遇,不仅带出了我们心底了无限的同情,还像镜子般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幸福。他的故事,也成为了我们珍惜现在的理由。
明天会怎样?我不知道,现在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好今天。
电影《骆驼祥子》观后感篇5
这本书主要讲了,在北平一个车夫——祥子的悲惨命运。
祥子,满怀希望和热情来到了这个大城市里,满脑子只想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劳动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当时的他——纯真,热情,乐观,敢说敢做。不和其他车夫一样,有许多的坏习惯。后来,买车的钱一次次丢失或被抢,他买车的愿望也一次次落空,当他的梦想被一次次践踏,破灭,当他认为世界不再公平,生活不再充满希望的时候,他选择了堕落,他不想再为将来的优越而苦了现在的自己,他开始只顾眼前的享受,不再拉车,四处借钱,吃喝嫖赌,最后甚至还出卖人命,他不在是那个坚定纯真的祥子,而变成了一个社会里最低层,最卑贱的混混,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
并不能说祥子是一个没有理想的青年,他的梦想被无情的社会所践踏,他的满腔热血也是被社会所浇灭。他的命运是悲惨的,也是令人同情的,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双手真的能改变命运吗?如此奋斗,如此努力,怎么就能保证最后不会变成祥子一样的命运呢?
其实最后命运是给了祥子机会的,让他在别人家里拉包月车,可是祥子放弃了,他不再勤恳工作,而是四处玩乐,他不再像从前一样坚持工作,因为他已不再相信努力就有结果,有收获。成功,只属于坚持到最后的那一个人。但他却选择了放弃。其实,这本书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社会最低层才是出力的人,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当你拥有了知识,知识就将成为你的信仰,时刻给予你力量。祥子的堕落正是因为他丢失了理想,丢失了信仰。或许你认为,现在所学的知识,所受的教育并不会被你现在所用,但是,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唯有现在为一切,为将来做好打算,当机会来到时,你才不会后悔当初没有努力学习。命运是无法预计的,虽然有时努力也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就一定没有收获。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限度的积累知识,发挥自己的能力。伟人的伟大之处,正是在于他们即使受到千百次的打击,仍能站起来,从头开始。而祥子之所以会变得颓废,不单单只是当时社会的原因,也在于他个人意志的不坚定。
所以,请努力让自己优秀吧,不论结果如何,不论失败几次,都请意志坚定地走下去,唯有努力过,才不会遗憾,唯有奋斗过,才有可能成功。只要肯向前,总是会有希望的,前方的光明是属于你的!
电影《骆驼祥子》观后感篇6
我重新翻开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反复研读、细细品味。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重温历史、对比今昔,对作品有了更多的体会,对思想、对工作、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
从另一个角度看,祥子的悲剧也不仅仅是社会的问题。环境对人的改变或多或少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其实祥子一开始也在努力地与生活斗争,但后来他害怕了,因为他受不了生活一次次对他的打击,他放弃了。如果再坚持一下,再努力一段,战胜了自我,度过困境,就算他的生活不是他理想的那样,但至少能让自己安心生活,不去偷,不去抢,至少能保持自己原来有理想、有目标的心态,就不会成为社会的垃圾。
我们的社会和祥子的不一样,我们的条件很好,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付出去让心中的愿望实现,一道难题,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去解决,在人生的道路上跌倒,我们可以凭着自己的力量站起来继续勇往直前,我们没有退路,所以我们不能退缩,我们只能向前,我们要让自己永不后悔。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难免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若要经受住生活的考验,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不为困难放弃原则,不为生活抛弃品格,为着自己心中埋下的理想而向着一个目标去努力实现它。我们也可以给自己心中种下一片希望,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要勇于克服一切的困难,才能看见我们的希望“抽枝发芽”“茁壮成长”结出果实。
电影《骆驼祥子》观后感篇7
二十年代末期,北平,战乱,压迫,金钱,人力车夫……
这个勤劳、政治、要强的农夫祥子来到北平,凭着自己的勤劳与毅力在这个城市里谋取生路。进城以后,他靠着自己的力气拉着人力车,想以自己的力量买一个自己的私家车。“这是他的志愿、谢昂,甚至是宗教。”当买了第一辆,顺心了,准备买第二辆、第三辆、第四辆……自己开个车厂子,然后娶一个漂亮、贤惠、的乡下姑娘,这是他一生的愿望。可是事不进人心,自己的第一辆车被推下了悬崖,自己捡了几只骆驼,所以有“骆驼祥子”之称。
一个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车夫,却屡次受到沉重的打击,三起三落的买车遭遇,这使他陷入了绝望,在情感上,他对生活也失去了主动权。人和厂老板刘四爷的女儿虎妞喜欢上了祥子,祥子虽然讨厌她又老又丑,可是在一次的意外中,虎妞怀了他的孩子,祥子不得不娶了她。然而,认刘四为干爹、娶老丑的虎妞为妻,这对于追求独立地位和人格要求的祥子来说,无异于一个晴天霹雳。在后来的日子里,虎妞因为难产而死了,再次陷入绝望的他,悲痛的箱子被小福子照顾,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善良、聪明的女孩。可是小福子被生活所迫,不得不沦为娼妓,没等祥子混好就上了吊。最后一点希望也成了泡影,再次绝望的他,生活中就如同行尸走肉,静待死亡……
祥子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无论有多大困难,都不能放弃,也不能自甘堕落,应鼓起勇气奋战到底!
电影《骆驼祥子》观后感篇8
看完名著改编片《骆驼祥子》,总觉得不大舒服,不是因为祥子的杯具命运,而是因为这杯具性由小说搬上银幕后大打了折扣,除了比较忠实的记录了老北京的生活外,这并不算是一部成功的改编片。
综观全片,从祥子丢车卖骆驼开始,相继介绍了虎妞对祥子的感情;祥子努力挣钱但却在第一次包月生意中失败;虎妞诱惑祥子;祥子离开虎妞去一个老主顾家拉包月;虎妞以孩子威胁祥子让他在爹大寿那天去提亲;老主顾因革命运动而逃跑,探子要挟祥子并夺走了他的所有储蓄;祥子去给老太爷祝寿,但老太爷拒绝了二人的婚事;虎妞与老太爷决裂,同祥子一齐生活;在大杂院里认识了小福子,从这儿开始侧重了对小福子不幸生活的描述,祥子的生活退于次要位置,其间还夹杂着虎妞对小福子时好时坏的态度,她与祥子的争吵;最终虎妞难产而死;祥子因欠了棺材钱变卖家产一无所有,祥子与小福子惺惺相惜;祥子继续拉车,但时代不一样,拉车已无法维持生计,他去妓院找小福子得知了小福子上吊的噩耗;祥子最终游荡在街头。
从一本长篇小说改编成电影,同一个故事不一样的媒介,故事必要适应了媒介特征才能最好的表现其主题。小说版的《骆驼祥子》写得深沉悲痛,我们跟着主人公起起伏伏的命运一嗟三叹,并且文字的魅力使我们能沉静的思考那个凄惨的社会。可是电影则不然,面临着把一个书面上的,经过心理、细节和众多生活流的故事段落构建起来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不容易。
电影相比起小说来要逊色些,首先在人物塑造上,虎妞的形象远比祥子成功,祥子自始至终给我们看的就是一个任劳任怨志气高的苦汉子形象,最重要的在老舍书中祥子最终自暴自弃的转变没有表现出来,而这却恰恰是原作中最让人感慨生悲的地方,也是最能体现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的深刻控诉的地方;其次在影片结构上,从前应对叙事的回忆能够看出,影片很难总结出一个适合于影视的完整流畅的故事线索,故事的整体性被分裂了,紧紧是对反映了祥子不幸命运的事件的堆积,而这些事件没有构成一个连贯的体系,没有发挥那种带领观众一步步深入祥子这个人物世界的效果;由此引申出来的便是节奏问题,因为散乱,没有做到详略得当,影片的主要线索不明确,是要表现祥子虎妞还是小福子后面插进来的关于小福子的过多描述显然分散了对于祥子的刻画,并且她和祥子的关系也没有交代明确,而影片最终祥子的落魄生活则交代的过于仓促,难以让人产生心生怜悯。
总之,小说《骆驼祥子》的精神,影片没有传达出来,感觉导演是在还没有准备充分,没有明确到底想要表达什么表达哪个人物,便直接从小说中取材拼贴出了这部作品,资料庞杂混乱,最终只记得了扮演虎妞的斯琴高娃。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