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们观看完一部影片后,一定有不少感慨,可以编写一篇观后感,一部优秀的影片一定能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发,对此更要写好相关的观后感,以下是写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少年班》观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少年班》观后感篇1
作家王小波曾这样描述一个热血的男儿: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电影《少年班》中的麦克(王栎鑫饰演),王大法,方厚政,以及吴未,就是这样四个智商超群的天才少年,年未满十八,却已满腔热血如斗士。 四人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吴未(董子健饰)无意得知,自己是为保护珍贵的天才少年同学们才被选入少年班。就如同将鲶鱼扔进金枪鱼水池里以保持金枪鱼的持久新鲜一样,老师周知庸(孙红雷饰演)如此比喻。至此,故事以略微诙谐的基调展开的同时也埋下了忧伤的伏笔。由于讲述的是90年代的故事,影片搭配音乐,呈现出一股浓郁的怀旧风。而除了与故事契合度极高的背景音乐的运用, 电影的另一大出彩之处在于对角色的塑造。几个少年主角形象栩栩如生,一方面被赋予了充满戏剧张力的跳脱感,但同时又具备自然的生活气息,十分鲜活动人。尤其是吴未一角,将不适感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得情感的饱和度在影片结束段水到渠成地得到一个升华,成为电影的一大记忆点。
近年来,青春片适逢高潮期,以少年班群体为中心视角而展开的故事在琼瑶式青春片中可谓独树一格。导演肖洋,作为曾经西安交大少年班的毕业生,结合自身真实的经历体会,给观众制造了一场亦幻亦真的天才少年之旅。 《少年班》属于渐入佳境的那类电影。导演恰如其分地在满足观众具有的“天才情结”的窥视企图心与电影作者的自我表达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少年班》既不属于无病呻吟、娱乐至死的疼痛青春日记,也不是那类坚硬晦涩、文绉绉的自我独白。影片的巧妙之处在于在架构出一个理想乌托邦的同时又悄无声息地撕裂出一个开口,向观众展示了鲜血淋漓的人生,既浪漫又沉重。这也是沉溺于故事的诗意氛围的观众在观影后,仍能够产生强烈真实感和代入感的关键。不论是热切地想要融入到天才小团体的吴未,抑或是小心翼翼地怀揣着对周兰(______饰)爱恋的吴未,确如一条被放入金枪鱼罐头的鲶鱼,格格不入。尴尬而真实,正是影片所映射出的大多数人的青春与生活日常。无疾而终的暗恋,身处集体而无法摆脱的无力感,伸出手想得到热烈回应的那颗炙热的心,焦虑、窘迫且无奈。这些借助集体回忆而构筑的情感共鸣,强烈而有力。电影看似讲述的是天才少年们的故事,归根究底,还是一个关于你我他青春成长的轨迹道路。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离散悲欢无法避免。回归到电影于观众的意义上,影像的力量不仅在于能够提供人们畅游于诗意的诺亚方舟的空间,还在于与之相匹配的源自生活的切身共鸣感。在两者的调和下,才能恰好构建出一部影片的魅力,人们才能在光影中可以找到释怀的情结和被治愈的能量。
在《少年班》片尾,有一首歌唱着“没有不散的伴侣,你要走下去,没有不终的旋律,但我会继续”,面对这样一种洒脱感和释然的情绪,就如同影片结束时,古板的教师周知庸释怀后的那份云淡风轻,试问,当大屏幕里的光暗下来时,谁不是一条被治愈的鲶鱼?
《少年班》观后感篇2
青春类电影也是这几年开始流行起来的,那些年之后,不论好片烂片林林总总也算不少,其实青春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只是人会变,一拨人的青春过后另一拨人也当然会有青春,所以正是这类题材片能够在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原因吧。那些明媚的忧伤,那些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总会多少带给人一些小感触的吧。
少年班也一样,只不过所借用的故事背景转换到了天才少年之间,我承认看这部片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看剧情,诚然,剧情方面也并不是很到位,反而有些牵强,或者说为了完整地叙述整体故事而设置的一些情节吧,虽然,人生的情节就是这样的支离破碎,有时候只要把握整体走向就ok。作为电影主要拍摄地点—本人大一的校区,在很多时候都在寻找着那些熟悉的场景,哪怕是搭好的场景,处处是可以回忆的地方所以多少会有些出戏,正如一个专业的导演或者电影工作者,他在对一个电影的观看中一定会从技术层面进行分析,而非普通观众只是欣赏最终呈现的效果而已。
好的剪辑也会为电影增色不少,在几个主要人物向女神表白的情节中,一幕幕画面与周兰的演绎衔接恰到好处,一面最后的狂欢,一面周兰为爱恋之人的无视痛苦忍受,都通过画面转换诠释得淋漓尽致,这些当然不能少了导演的剪辑功底,为影片增色不少。
《少年班》观后感篇3
看过这个片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看网上评价并不是很高,于是一直很纠结怎么表达我心中的感受。
这是一部和我经历息息相关却又经过夸张之后截然不同的片子。
其实这种所谓的少年班一直存在,不仅仅是大学,小学中学都有类似的教育。说来也很简单,我小学时候被其他熟识的同学的热心家长拉入了其组织的数学奥赛培训班,因为我一直算是对学习比较上心比较努力的乖乖女,小学的那些奥赛知识也并不难,于是成绩算是中等偏上,获过数学竞赛一等奖,也顺理成章的考入了一个中学实验班。我的资质属于一般,智商没有超高,不是天才,可也不笨。小学的各种竞赛培训班就认识了一批超级天才的同学,于是中学进去了这个天才班后也没有特别大的不适应。
我和吴未一样有自知之明,从小学时候学奥赛的课堂表现就看到很多同学就是天才而自己只是个平凡的人,也羡慕那些非常聪明上课不怎么听课考试任何难题全都会的天才同学。我在班上看到了很多天才,他们和别人总有各种怪念头和奇怪举止。不过,我们毕竟都是同一个城市的,都是较优秀的小学考进来的,年龄差也在两岁之内,于是当然也就没有电影中呈现得那么夸张,他们只是有些行事和思维让我觉得神奇,不至于离经叛道或者触犯法律,品德上绝对没问题。他们没有非常要好的朋友,和班上其他同学都只是泛泛之交,但交谈还是能很愉快友善的。我会努力读书,努力融入他们的世界,去尽可能多的理解他们在想什么。老师也会比较宽松,只要没出什么大问题,不太会管大家。学习上的交流会让老师也很喜欢这些天才。一个班四五十个人,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天才,也有些是智商普通的同学,我和他们更聊的来。我不会把他们当怪胎,我会很敬佩很欣赏他们。或许我碰到的不是电影中那种顶尖的天才,我遇到的情况不是那么极致,但我能体会到。
电影中为了突出效果夸张了某些东西,显得狗血刻意了些。但抛开这些夸大,吴未的一些感受我是能懂的,周老师对他们的期待和教育我是能懂的,甚至他们青春期懵懂的叛逆我是懂的。我知道可能大部分人不能理解也不能感受到这些天才的世界,也自然不能理解这部电影里面讲的东西。但有过经历的我是认可这部作品的,确实讲出了一些天才世界的特质,这些东西可能不讨喜,不健康,不正能量,还很无聊,但它们真实存在。
从电影艺术角度看,光景的运用,镜头的角度,都很协调一致地营造了一种诡谲又带点青涩的气氛。剪辑叙述很流畅,全片尽管压抑,零碎,但能够一直吸引着我。不愧是一位优秀剪辑师出身的导演~导演少年班的真实经历也给了他坚实良好的素材基础支持。演员的表现全部合格,对怪异人物的把握很自然,我看的时候没有任何违和感。或许这不是一部好作品,但在我心中,这是一部合格的作品。
《少年班》观后感篇4
?少年班》是一部预告片做得相当精彩的电影,而这对于靠剪辑在圈内混得风生水起的肖洋导演来说,并非难事。在低劣青春片泛滥成灾的今天,一群天赋异禀的学生带着玩世不恭的态度横空出世,似乎要带来一股江湖新秩序。
天才们的故事,向来受到看客的青睐。大多数人在这个平庸的世界上,靠着平庸的资质经营平庸的人生。我们渴望不凡,仰视天才,他们带有传奇色彩的轶闻趣事,是普通人乏味生活的调剂。早些年,《雨人》《心灵捕手》《美丽心灵》这些以高智商人类为主角的电影,获得了主流观众和奥斯卡奖的高度认可。新世代里,长相在传统意义上根本挤不进帅哥队伍的谢耳朵和卷福,更是以iq之名,打出brainy is new se_y的旗帜,把全球女性迷得死去活来。
当中国观众被各种不负责任的本土低能电影持续侮辱智商之后,《少年班》里的小神童们,是否能让观众真正产生一种源自智力的快感呢?毕竟,肖洋导演自己也曾经是“少年班”中的一份子。而中国电影的现状是,高智商从业者的比例实在低得可怜。
所以,基本上,我是怀着乐观向上的心情去观赏《少年班》的。我满以为它会很不一样,可结果它只是隔靴搔痒。这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在于,创作者们对“少年班”存在价值的闪烁其辞,以及剧作层面上对“关系”的轻视。
影片将故事背景设置在1998年。彼时,大学开始扩招,作为精英教育(现在看来应该是“个性化教育”)的少年班,受到学校制裁。而孙红雷扮演的理想主义者周知庸,却以一己之力抗衡制度和现实社会,从全国各地挑选出一批智商极高的天才少年,训练他们成为理工科领域最顶尖的人才。这其中,有暴力倾向严重的麦克,有发育未完全的11岁儿童方厚政,有家在河南农村的“神棍”王大法,还有倔强骄傲的女生周兰。当然,班里也混进了一个普通少年:吴未。他在严苛强势的单亲母亲的一手操办下,顶着誓做人上人的巨大压力,进入完全不属于他的世界。而最终,周知庸的教育实验以失败告终,少年们也分道扬镳,踏入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他们没有改变世界,却都被世界改变了。
听起来,这是一个关于理想幻灭的悲伤故事。周知庸的初衷,是要让这些少年“认识你自己”,他认为自己的使命就是帮助少年们挖掘连他们自己都不曾意识到的,足以干出一番丰功伟绩的潜能。为了这样的目标,在周老师眼里,谈恋爱、看电影、参加舞会都是十足的禁忌,是迈向人类智慧顶峰的绊脚石。作为少年班第一期的学员,他四十多岁依然单身,偏执到连袜子都要熨烫得没有褶皱。你很难说他是“爱”这些十几岁的少男少女。更多时候,你会从周知庸身上感受到一种不寒而栗的冷酷——他甚至会直白地告诉吴未,之所以选他进入少年班,就是为了让他发挥出一条“鲶鱼”的陪跑作用,让珍贵的“金枪鱼”们时刻保持兴奋状态。而当伪造红头文件的事情被发现,校长执意解散少年班,周知庸下跪认错、自我鞭笞,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们不要失去参加imc大赛的机会。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得到一个能够体现智商优越性的结果。可“认识你自己”,真的只有这么简单吗?周知庸期望少年班是一个脱离里现实羁绊的乌托邦,他几乎无视这些十几岁的少男少女亦是血肉之躯,需要有正常的情感体验和及时的心理疏导。一个低情商的老师,怎么能应付得了一帮另一种意义上的“问题少年”呢?周先生的孤独漂流注定失败。他这个船长,和《死亡诗社》里的基汀船长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坚持摒弃专制,让学生们解放天性,学会独立思考,以拥有更为健全的心智。
也正是因为如此,作为观众的我们,不禁会有疑问:如果少年班的教育理念,是周知庸所奉行的异化的“精英主义”,那它的利弊究竟该如何衡量?电影触碰了少年班这样一个现代教育史上颇受争议的问题,也的确是朝着有别于狗血青春的方向努力,让我们窥探到了关于天才的冰山一角。一黑板复杂的数学公式,亦是请来现实学霸设计把关。然而,这冰山一角之下沉默积蓄的巨大能量,似乎并未被激发。诚然,“天才”也是人,但他们和普通人的差别是客观存在。这其中的差异,正是天才类影片最应当关注的“戏核”,是最能吸引观众的“陌生化”元素。遗憾的是,创作者巧妙地打了一个擦边球,把在澡堂群殴升级成为向澡堂投放自己研制的“臭屁弹”;向女孩儿表白的方式,是画一个心形的函数图。说得刻薄点,是在借天才的名义,赚青春的票房。不过,在各种所谓超级ip的围攻之下,《少年班》选择了这样一个原创主题,也算得上是勇气可嘉。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群智商高于常人的天才。包括周知庸在内,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大一个障碍是“孤独”。这些身在彼岸的人,单纯执着,对感兴趣的事物报以疯狂的投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离平庸却安全的此岸越来越远。普通少年吴未,正是天才们和“此岸”最紧密的关联。大概也正因为吴未是最贴近普通人的角色,所以董子健的演技有了发挥空间(星妈为了儿子的前途,也真是煞费苦心啊)。相比之下,饰演“天才”们的演员,基本没什么“内心戏”可言。是啊,如果天才那么容易演,达斯汀•霍夫曼也不会得影帝啦!
?少年班》是一部语焉不详的电影。它似乎试图在“此岸”和“彼岸”之间,寻找到可以接受的平衡点。然而,就像一个个在结局处“泯然众人”的主人公们一样,这部电影最终没有逃出平庸之作的桎梏。创作者显然是为票房考虑得更多一些,希望多抖几个包袱,赚取掌声和赞誉。可在经历了无数烂片的洗礼之后,观众真的还有那么好骗吗?
《少年班》观后感篇5
首先,这部电影在豆瓣上的评分并不高,甚至都没有及格,晚上正好睡不着,手机里也只有这一部电影,便仔细看了看,说实话,不感觉有多好,但个人感觉及格还是没问题的,而且有的话还是很有启示性的。
关于少年班,80后多数没有接触过,但应该是听说过的,又叫做神童班,90后可能就没有这个概念了,总之,一帮智商高的出奇的人聚在一起,往往是15岁左右就上了大学,而且成绩还是拔尖的,总之一般人望其项背。导演肖洋作为94级少年班的学生,想必他对少年班的生活最了解,也最有发言权。评论里有的人说这部片子很夸张,不接地气,我感觉可能是对这些人中龙凤的生活并不了解吧,动辄150左右的智商,行为与常人肯定是有不同的。
故事的一条主线还是追求梦想,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对少年班的这几个人来说,都是一笔很难得的财富。影片里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是:当命运需要你逆风飞翔的时候,就不能随风而去,这句话适合每个人,而与智商高低无关。当我们年轻时,命运更多时候需要我们逆风飞翔,不能过太安稳的生活,不能有太安逸的想法,随风而去很容易,但可能找不到方向,消失在茫茫人海。故事的主人公吴未,但并不是非常的无畏,母亲安排了他的生活,虽然很不愿意,但又无法改变,在智商完全无法与他人匹敌的情况下,他默默做了很多事情,直到大家都叫他吴妈,直到大家最后才发现他的好,他对这个集体有多重要。
相聚终有分离,因为智商高,这些人发展的都不差,但是不是真的都快乐,能不能找到懂他们、理解他们、爱他们的人,就不清楚了。吴未最后说,我一直没有把书念好,没有成为我妈期望的人上人,我只是成为了我自己,简单的奋斗着,对我们多数人来说,最好的状态就是这样,简单的奋斗着,勇敢的成为自己,说不定有天运气爆棚的时候,还能成就自己。
我有时有一种怪异的想法,认为智商和情商有点冲突,双高的人不多,智商高的人总在找一种捷径,找一种对自己最好、最有效的方法;而情商高的人往往正好相反,在很多人眼里他很傻,往往做着一些没有什么成效的工作,其实他不是真的傻,而是在照顾大家的感受,同时牺牲了自我一把。比如爱自黑、会自黑的人往往更受欢迎,因为他们懂得把自己放的更低一点,懂得找到人与人之间的这个平衡点,这也就是小胖子为什么说吴未是他这么多年唯一的一个朋友,和智商无关,但和付出有关,谁又能说你的付出是无用、无所谓的呢?
《少年班》观后感篇6
青春很美好,这谁都知道,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们在青春里看到的爱情、奋斗、失败、成功。全都被我们所铭记,可是我们走出那段时光,便再也不会做那样的事情,从此之后,我们剩下的只有回忆。
?少年班》定义为为青春片,只是因为其中上演了那个年纪的故事,但这样的青春又不是我们常人所能经历的,我们不能身临其境。电影不能让我们回忆起我们青春时光的故事,我们始终只是一个旁观者。可是,这才是电影啊!你能在一个角度去体验你在现实世界里所经历不到的东西。
一直不知道天才的该如何定义,是否要去翻开字典,去翻译它。那是天赋,与生俱来的出类拔萃,可是天才的另一面是疯子,对吗?他会有一些出乎常人的举动,然而我们不愿承认疯子是天才啊!
方厚正是年纪最小的一个,若是没有周知庸将他带到大学里上少年班,在他那个年纪,已然是鹤立鸡群的人物。他是一个异类,他是天才,他是孤独的。他曾对吴未说,你是我第一个朋友,天才不应该被孤立。我想起了一本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天才与疯子只在一念之间。方厚正是天才,有着与年纪不符的能力,不符的情感表现,太过于突出,这不是他的错。却也不一定是他想要的。
在我看这里,我最喜欢的应该是王大法,片中王大法是一个神棍形象。他的成长,思维,做事方式与一般人都不一样,他保有一丝神秘。也正是有这样的原因,最后炸了汽车,王大法是最勇敢,最没有顾忌的。我喜欢王大法的处事,不谈封建迷信,可他总是用封建迷信的方式解决其他人不能解决的事,在数学教授来测试少年班时,几乎几个人都被难住了。王大法却用一招算卦成功解出了数学题,看似无稽之谈,我们要承认第一个拯救少年班的人是王大法。可能天才正是用了我们正常人无法理解的思维,才那么与众不同吧!
麦克一直是一个坏孩子,在少年班也是,没有一点长进。他是青春期叛逆的代表,在来到少年班之前,无所事事,他该去的事少管所而不应该是少年班。这是最开始大家想法。没有人喜欢这样一个恶汉。到了少年班,一贯的特立独行没有一丝变化,可是从他保护方厚正的场景可以看出他的恶更多的来自对不公平的憎恨,来自他的仗义。在古代,他有可能能成为一个大侠也说不定呢!
吴未并不是一个天才,正好反衬。他是中国应试教育的失败品,母亲对他的厚望以及培养方式有些扭曲,造就他在性格上的巨大缺陷,可人的自尊心又是那么强烈,从不愿被人发现事实,到最后的坦然。最后为麦克顶罪,被学校开除,他一直是一个失败者的角色,隐藏于心底的秘密,最后才揭开。可是晚了,与我们平常看到的一样,世上没有月光宝盒,太多在失去才懂得珍惜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你想做的,没人知道结果。
吴未的遗憾在于周兰,周兰是最有学生气的一位,她才是少年班的学生。其他人或多或少只是拥有了上天给予了一些天赋,对这些人而已,这些天赋只是上天强加到他们身上的,他们对此也并为珍惜。周兰毕竟是一位女生,女生的情感太过于细腻,不是一般人所能猜透。况且周兰还不是一般人。不知道最后追吴未时,她是不是真的后悔了,吴未不是她人生计划的人,终究只是一个过客,只是一个能在他青春期留下不可磨灭印象的一个人。
将这些天才少年召集在一起的是周知庸,从很多层面上来讲,周知庸是一个疯子。他是少年班第一期的成员,他可以被称为是第一代天才,他有自己的坚持,有自己的梦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他人的身上,少年班的同学只是他来证明自己的人。这样想想可悲至极,然而他却也是最有血有肉的一位老师,是最悲情的一个,
最后的最后,结局是悲剧。说到结局不得不提一个人,江依琳,她是所有天才少年的女神,他是少年班失败的原因之一。如果没有车震,是不是少年班会成功,是否结局会变得美好。我想说是红颜祸水,可是这就是青春。即使方厚才一干人等-了imc。少年班计划也不一定会继续下去,周知庸一开始就错了。
这里我们不聊教育,不谈人生,只有青春。还记得三傻大闹宝莱坞里唯一的天才,特立独行者,却只是他人的替身。不管谁是天才,不过是同一段人生,相信你也是天才,你也能将人生过得不一样。
《少年班》观后感篇7
看完电影《少年班》,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影片伊始,周知庸老师前往全国各地寻找少年奇才,在大学里组建了少年班。
少年班的孩子们年龄都很小,最小的方厚政虽年仅11,但古灵精怪,智商超乎常人。
他们五个人凭借着无比聪明的头脑在大学里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周老师训斥他们不务正业,并把他们关在屋子里,让他们攻克imc难题。少年躁动的心还是惹出了事,王大法自造炸弹把常松的车炸了,吴未自愿顶罪被开除,周老师伪造红头文件被革职。
他们没能解出imc的难题,反倒是走散了,他们的命运又将会去往何方?
……
老师在课堂上出了一道数学难题,数学系的常松绞尽脑汁也摸不着头脑,11岁的方厚政一摇一摆霸气地走上讲台,唰唰两下就把题解了出来。
常松虽是围棋社社长,下棋却输给只学了围棋一星期的方厚政。但小胖子太狂妄了,竟对他说:“你智商太低了,比吴妈还低,你不配下围棋。”常松再次丢脸,要是我就回去深造了,但他可不是好惹的,一巴掌就扇在小胖子脸上。
因此对于不讲理的人、不好惹的人,作为有识之士就不要惹,说话更要注意分寸,自己嘴上占了便宜没多大意义,让别人脸面尽失实为不妥。
但常松是个心胸狭隘之人,在智力上逞不了英雄就妄图用暴力的方式解决。他找来体育系的人准备在澡堂打麦克一顿,不料反被算计,少年班的同学把“化学武器”丢进澡堂,把他们的衣裤拿走,氨气弥漫,他们不得已逃出澡堂,在众目睽睽的校园里裸奔,令人啼笑皆非。
吴未在少年班中可以说是智商最低的,考试也是倒数第一,但他不像另外几人一样总想着玩、泡妞,他一直都很努力,也很讲义气。在他们被打时,他总是护着他们,平时也是给他们端茶递水,像个老妈子一样。
在他们四人一起聚餐时,吴未掏心掏肺的一段话使我鼻梁一酸,泪水就不禁下来了。他说他很笨,是个傻子,母亲以副校长职位给他泄题他还考第二名,他不配参加解题小组。
他的话使我想起以前我在万里班的时候,我们班肯定没有少年班厉害,但在当时也可以称得上是全校最好的班。而我总是考倒数,倒数第一、第二、第三。我真的不如吴未,不论是在智商上,还是在勤奋上。有段时间我也很努力地写题、学习,但还是突破不了倒数的瓶颈,仿佛深陷泥沼之中。
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这句话永远是真理,智商再高、人再聪明,不努力、不自强,只会成为破铜烂铁。
我总是自称天才,不是因为我真这么想,我知道我比起同龄人差得很远,那到底有多远,看看春晚上和我一般大的关晓彤就明白了。
影片最后周老师用十分平和的语气对少年班的同学说:“当你们来到十字路口的时候,一定要倾听内心最勇敢的声音,当命运需要你们去逆风飞翔的时候,就不能随风而去。”
人像一根苇草,唯有扎根足够深,才能不随波逐流。
周兰、麦克、方厚政后来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这不仅得益于他们年少时的天赋异禀,更是因为在少年班的那段经历教会了他们很多很多……
《少年班》观后感篇8
看了《少年班》,自己有两点感悟。
首先对于孩子们的教育尽量要顺其自然,具体能有多大的成就取决于他自己,不要过分的干涉孩子们的成长,过分干预最后只能事与愿违。
人要正确的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不避讳自己的短处,对于能弥补的要积极的弥补,对于不能改变的像智商这样的,则要正确的认识。另外对于自己的长处要尽量的发挥延伸,毕竟以后生存就靠的是自己的长处。
要锻炼自己的情商,对于将来的自己生存发展有决定性作用。
我不是谁,我是我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出发吧,在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离散悲欢无法避免。回归到电影于观众的意义上,影像的力量不仅在于能够提供人们畅游于诗意的诺亚方舟的空间,还在于与之相匹配的源自生活的切身共鸣感。在两者的调和下,才能恰好构建出一部影片的魅力,人们才能在光影中可以找到释怀的情结和被治愈的能量。
在《少年班》片尾,有一首歌唱着"没有不散的伴侣,你要走下去,没有不终的旋律,但我会继续",面对这样一种洒脱感和释然的情绪,就如同影片结束时,古板的教师周知庸释怀后的那份云淡风轻,试问,当大屏幕里的光暗下来时,谁不是一条被治愈的鲶鱼?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