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档范文 >观后感

电影个人观后感精选6篇

在看完一部影片后,大家一定都深有感触,需要记录在一篇观后感中,对待观后感的写作千万不能敷衍了事,这样是没有意义的,以下是写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电影个人观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

电影个人观后感精选6篇

电影个人观后感篇1

狂风,烈日,险峻的高加索山上,普罗米修斯被铁链束缚在峭壁,头顶盘旋着鹫鹰,起伏的胸口上钉着一颗金刚石钉,而他坚定地面对苦难,从来不在宙斯面前丧失勇气。

西风,残阳,枯黄的芦苇荡中,共产党人刘忠良被竖直地捆绑在柱子上,一根粗大的钢钎钉穿胸膛,行刑的铁锤敲打钢钎,听到的没有恐惧,只有不屈的斗志。

电影《大火种》震撼心灵的一幕,竟像极了古希腊神话中盗火种造福人类的普罗米修斯受难的场景。不同的是,普罗米修斯是不朽的神,而刘忠良是血肉之躯的共产党人;普罗米修斯保护的是温暖人身的物质火种,而刘忠良守护的是照亮人心的信仰大火种;普罗米修斯只有一个,而刘忠良这样的共产党人有千千万万。

芦苇荡之于高加索,“泥汉”(长工)党员刘忠良之于普罗米修斯,这样的类比似乎对比过于强烈,甚至有些格格不入,但这样的碰撞贯穿于观影始终,却不让人觉察有半点突兀。让碰撞化为激荡的正是影片的主题——信仰。

信仰的传播需要种子和土壤,故事设定的鲁北村庄,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容易扎根的土壤。黄沙,枯树,泥坯房。白色恐怖时期,这里被束缚的'不仅仅是妇女的小脚,还有人们反抗压迫的意志,这里贫瘠的不仅仅是盐碱土地,还有人们的文化知识。贫乏、饥饿、荒凉,黑暗是这里的主色调。

从“济南府”归来的共产党员涉险带回的《共产党宣言》,为村民们在黑暗中燃起一点亮光,但环境险恶,如果白色恐怖的邪风吹灭火种,一切重归黑暗。在先进与落后,光明与黑暗的碰撞中,共产党人以坚定的信念在村民中传播信仰的种子,从“炕头学习会”到“枣木棒子”宣传戏,人们的目光逐渐从向“马大胡子”要馍馍变为共产主义向往。“种子扎根需要土壤,能成为土壤,好!”烈士的鲜血化为信仰成长的土壤,火种终于燎原,带领人们走向了光明。

?大火种》是一场关于信仰与坚持的洗礼,无论是高加索山,还是芦苇荡,都需要“普罗米修斯”般的信念。95年后的今天,无论角色、岗位,每一名党员都是共产主义火炬的接力者。火种,代表着光明与温暖,是全人类的福祉;信仰,是方向与力量,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石。“有梦就有蓝天,相信就能看见”,作为公司一名普通党员,我将怀着坚定的信念,立足本职,脚踏实地,融入、成长、贡献,与全体天府新区电网人一起,送出光明,传播温暖!

电影个人观后感篇2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昨日,重大历史革命题材影片《遵义会议》在汇川艺术中心举行了首映仪式。电影《遵义会议》由贵州省委宣传部、陕西省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摄制,贵州广播电视台、遵义市委宣传部、陕西文化产业(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北京东方一处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出品。

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白芳芹及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余遵义,市政协主席陈凌华,市委常委陈为民、吴刚平、郑欣、徐光华、王兴男以及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有关领导同志,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孙崇磊,电影《遵义会议》编剧、总导演、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副厂长刘星,总制片人、宋美龄扮演者于紫菲,导演于兰,制片人孙希谦等主创人员出席并一同观看了电影。

电影《遵义会议》由苏区大撤退、湘江血战、遵义曙光、强渡大渡河等几部分组成,真实还原了红军长征的伟大革命进程,再现了遵义会议的光辉历史,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军事才能和政治魄力,生动表现了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深刻诠释了伟大的遵义会议精神和长征精神。

首映仪式结束后,电影主创还与现场观众分享了影片创作过程中的点滴。“历史不应被遗忘。”影片总导演刘星表示,距离遵义会议的召开已经过去81年,漫长的岁月里,这段历史逐渐被人们淡忘。作为电影工作者,有责任还原这段历史,让更多人铭记长征中发生的故事,传承红军长征精神。刘星还表示,在以往的历史题材电影、电视剧中,遵义会议虽然多次被提及,但从未有一部影视剧作品是以遵义会议为中心来单独进行拍摄,而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完成了一个第一次。

“会议这类题材,拍摄难度真的很大。”谈及该片的艺术质量和影响力时,总制片人、宋美龄扮演者于紫菲表示,她认为本片最出彩的地方,是源于真实。真实的历史故事,演员动情的表演,再加上对细节的把控,让影片催人泪下。

访谈中,于紫菲着重对影片的一个细节进行了描述,即红军初到遵义时,毛泽东给贺子珍买来了遵义的著名特产——鸡蛋糕。在将一个蛋糕放到贺子珍手中后,毛泽东捡起一粒蛋糕碎屑,放入口中。“那个年代,条件真的十分艰苦。”谈及影片《遵义会议》,于紫菲动情地说。

电影个人观后感篇3

敌人向我们致敬,在资料中看到过两回,一回是杨靖宇牺牲后,敌人挑开他的肚皮,里面全是棉花、草根、树皮,敌人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全体官兵向他敬礼;一回是武汉保卫战,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中国军人与日本军人血战到底,最后仅剩下几人,敌人让出一条路,目送他们一一离去。这回在电影《长津湖》中看到了,杨根思抱起炸药包,冲向敌阵,和敌人同归于尽,他所率领的三排,全体官兵阵亡,最后在雪山上成为屹立不倒的雕像,这一幕让撤退的美军看到了,美军将领史密斯脱帽向他们敬礼,充满感慨地说了一句:“有着如此信念的中国人,注定这场战争,我们是打不胜的。”

“敌人”,首先是人,人的感情是共通的。即便说“敌人”,也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势不两立充满血仇大恨的人,古代“敌”是匹敌、力量均等的人,也是说双方力量均等才能构成“敌人”,否则力量悬殊太大,比如一个二十多岁的壮小伙子和三岁小孩,构不成“敌人”。在战场上,当然我们和日本人、美国人,力量是有悬殊,但我们精神的力量是不输于任何一个敌人的,所以一场战争可以看出我们民族的血性,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民族不屈的灵魂,有这样的铮铮铁骨,不能不让我们的敌人向我们致敬。

?长津湖》是一部大片,在观看之前我看资料介绍,说这部影片历时七年才拍摄完成,三万人参加演出,场面不可谓不宏大,而且长津湖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中非常重要的一场战役,吴京等演职人员怀着一种神圣的历史使命感,把这场著名战役立体地呈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因此这是部史诗级的大片。听说9月30日首映,于是国庆节那一天,我和爱人商议去电影院看这场电影。

好久没去电影院了,好久没看到影院爆满的场景,好久没看到电影院门前排队检票的情景,平时观众稀落的影院门口挤满了人,大家都是冲着《长津湖》来的。我们没赶上晚上六点多钟的那场,只好购买八点钟的票,而影片长达三个小时,等电影散场,应该是晚上十一点钟,但大家仍乐此不疲,这场仍然满场,观众中还有几位正在上幼儿园的小孩。三个小时的观影过程中,除了个别上厕所的之外,很少有走动的,整个影院非常安静。我爱人在散场后直夸这部电影好看,说从来没有看过这么好看的电影。我们乘出租车回家,她还向出租车司机推荐,说一定要去看看这部电影,回到家赶紧发朋友圈,及时播报她的观影感受,说“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其时已经凌晨了。

说这部电影好看,不仅是大场面、大制作,为了表现这场惨烈的战争,电影运用了高科技的声、光、电技术,对观众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以往大制作的电影往往给人这种感觉,场面很宏大,色彩很强烈,画面令人震撼,但整部电影的台词很少,情节很简单,能够让观众感动的东西很少。这部电影不一样,它显然不是单单靠“大”取胜,而是“大”中有小,“小”即是有细节。除了前面说的志愿军冰雕是一处细节之外,还有几处细节令人难忘,比如伍千里将哥哥的骨灰装在罐子里带回家中,尤其令人感动的是胡军扮演的雷公牺牲前想到自己的家乡沂蒙山,断断续续哼起了《沂蒙小调》“人人那个都说哎……”雷公牺牲后,画面外响起《沂蒙小调》,这歌声一下子拨动了观众的心弦。在战斗间隙,当弟弟伍万里问哥哥伍千里大哥伍百里牺牲时你在不在身旁时,伍千里沉痛地讲述:“大哥的下半截身子被打烂了,肠子怎么塞也塞不进去,大哥说他冷,让我帮帮他……”弟弟说:“哥,我要像大哥那样了,你也帮帮我。”哥哥伍千里强忍住泪答应了。兄弟俩在战场上的这段对话,还有兄弟俩同吃一颗烤土豆的情景,无不让观众的心弦颤抖。

影片中的军人形象塑造得都非常鲜明,给人以血性男儿、钢铁硬汉的印象,这一点延续了吴京电影《战狼》的风格。同时电影注意节奏的张弛有度,紧张中也有余从戎“生个蛋还这么快乐”的对话,让观众在紧张的同时也获得会心一笑的轻松感。

令人稍感不足的是,毛泽东、彭德怀、毛岸英、宋时轮的形象还稍显概念化,张涵予是性格演员,但扮演宋时轮这一角色还多少有点施展不开。

总之,这是一部反映长津湖战役的史诗级大片,它告诉人们,中华民族是有血性的民族,这种意志,这种毅力,这种打不垮的信念,是任何强大势力都不可战胜的。

电影个人观后感篇4

再一次看完日本的纯爱电影《情书》,内心还是会掀起一阵波澜,情感线似乎被带入了剧情之中,或者说埋藏在内心的那根弦,被人拨动开来,弹奏出一曲忧伤的相思,萦绕心头。

博子对未婚夫藤井树的爱,是令人羡慕的。即便藤井树因为意外身亡二年多了,博子还是无时无刻的想念着,还寄出一封通往“天国”的情书。“你好吗?”“我很好!”简单的几个字,却蕴藏着无尽的思念与哀愁。有些人不在了,即使知道再也不可能有任何交集了,但还是舍不得割舍这段情感,因为内心一直放不下。

在影片中,还有一个一直陪在博子身边的人,秋叶茂。可能大多数人看片的时候,都代入了情感,对秋叶茂这个角色不太喜爱。其实,细细想来,这何尝不是另一种爱,虽然没有轰轰烈烈,却一直细水长流的陪伴着。秋叶茂的开朗,一直引导着博子走出内心的忧伤,有时候秋叶茂知道自己帮忙不了博子内心挣扎的痛苦时,也会在一旁静静的等候,并不打扰,这种无私的爱,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

生活中,或许大部分的人都喜欢轰轰烈烈的恋爱,而且能跟自己喜欢的人一起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但也肯定不少像秋叶茂一样的,静静陪伴着,一直给你鼓励,一直支持着你,一种默默无闻的爱。你,更喜欢哪一种恋爱方式呢?

电影个人观后感篇5

看的时候,我一半是小孩,为一伸懒腰就长大的橡树而欢呼雀跃,另一半是大人,在伴着浪花的欢笑中想着自我的童年。原先,小时候,世界上最珍贵的礼物,只是一包能够发芽的橡树子而已。曾几何时,我们也会拿着雨伞当玩具,我们也想要站在陀螺上飞翔。我们也是能够看到龙猫的纯真孩子。

抛弃了紧张的剧情冲突,宫崎骏用一支生花妙笔在龙猫里给了我们一场最纯真的梦,这让这部电影有了难得一见的洗尽铅华的朴素之美。

憨憨的龙猫,是不是像曾出现于童年梦中的精灵?我们的梦,是不是也有飞到橡树顶端的奇异旅程?是不是也有一辆善解人意的猫bus车,总在我们困难的时候载着我们去想去的地方?

可爱的小梅,是不是象是童年时黏在身后的每个人的小妹妹?当她走丢时,我们跟着心急,当在池塘里发现了她的鞋子时,我们也暗暗地捏了一把汗。

而小月,一句“妈妈要是死了我怎样和妹妹说”必须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这其中,有对幼小的爱怜,有让人动容的职责感,甚至有成年之后的我们才能体味的生存的辛酸。

也许我们,会因为长时光的孤寂寒冷,而被温暖感动的泣不成声。或许我们此刻会回想,当我们还不谙世事时,最温暖的亲情,最纯真的心——就如同姐妹俩的微笑。

电影个人观后感篇6

过年期间,我和家人一起去电影院观看了《长津湖之水门桥》剧情十分感人,让我热泪盈眶。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第七穿插连,接到一项任务---炸掉美军陆战一师的撤退必经之路---水门桥。第一次炸完被美军及时修复;第二次用夜间投袭,只炸了一小段;第三次也没能成功。虽然以失败告终,但给敌人在精神上以催残,功不可没,使得抗美援朝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这部电影中令我最为感动的是影片中,当战斗结束后的伍万里的一句台词:报告,第七穿插连应到157人,实到1人,报告完毕。”看到这一幕,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感动万分,泪流满面,体会了战争的残酷,战士们的英勇无畏,气壮山河的豪情壮志。可能现实比电影中的情节更残酷,更震撼人心。电影中战争的场面十分逼真,让你如身临其境,那一声声的枪响,一颗颗的手榴弹爆炸,机枪,飞机的轰鸣声也让人们倍感紧张。我不禁感慨,如果不是志愿军奔赴战争,为我们创造了和平年代,可能我们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都是先辈们一次又一次地战争,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保卫国家领土和人民的安全。我们要铭记历史,牢记使命,他们值得我们敬佩,向英雄们致敬,谢谢你们!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乡雪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

红色与电影观后感精选7篇

电影22观后感精选7篇

读电影观后感作文精选8篇

电影鸭绿江观后感精选8篇

微电影树观后感精选7篇

大电影2023观后感精选5篇

微电影《2023》观后感精选7篇

电影水门桥观后感精选5篇

电影《桥》观后感600字精选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148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