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调查研究工作的三个阶段:调查、研究和报告,调研报告是我们用于记录调研成果的书面报告,下面是写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回乡调研报告7篇,感谢您的参阅。
回乡调研报告篇1
春节去鄱阳县田畈街镇农村过年,与当地村民唠家常,真挚淳朴的乡音,道出了新的一年大家对新生活的期待。
期待之一:项目落实更及时。各项惠农政策和补贴能否及时落实到位,依然是村民最关心的话题。村民告诉我:“现在各项补贴都能及时发放到位,可村里的高标准农田改造三年还没搞好。看着田不能种,心疼。”始于2012年下半年的长方村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进度缓慢,2013年有50%的农田无法耕种,至今水渠、机耕道等都还没有完工。村干部表示很无奈,解释说是项目资金没到位,希望省有关部门继续简化相关环节,尽快把好事办实。
期待之二:乡村公路更宽阔。村民反映:“买辆车回家过年已经不稀罕,全村90多户,有27户买了车,可通往村里的路坑坑洼洼,好车都怕颠坏了。”从省道通往长方村的水泥公路完工于2007年,长4.5公里。随着建房拖水泥、沙的大吨位车和大型农用机械的增多,已不堪重负,破败不堪。没有专项养护资金,村级财力有限,养护成为难题。年前刚买车的石岭村一村民也深有体会:“村路只有4.5米宽,会车时要特别小心,大年初一我在村道上堵了半个小时。希望政府把乡村公路再修宽点,路面再建好点。”
期待之三:村居环境更优美。一路走来,设施齐全、规划整齐的移民新村让人不禁驻足。长方村的一对夫妇深有感触:“现在家家都通了自来水,有卫生间,生活方便得很。村里组织了腰鼓队、广场舞队,也有娱乐的地方,不比城里差,空气还比城里好。美中不足就是垃圾没有统一处理,乱扔乱堆,影响环境,应该好好管管。”分管农业的刘副镇长表示赞同,他说,“现在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居住环境的要求高了,我们的管理水平也应提高,镇政府正在探索建立卫生环境整治、垃圾无害处理的长效管理机制,让农村成为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回乡调研报告篇2
春节黄金周期间,我是在我的家乡河南省三门峡市度过的。这个春节对我来讲是不寻常的,一方面我是带着任务回家过年的,因为结合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我要回基层进行宣传和调研,在扩大先进性活动的影响力的同时,也使得自己在认识深度和实践锤炼上有所提高;另一方面,我真真切切体验到了党的历史作用的伟大、党的政策的英明,因为无论是与当地财政干部的讨论交流,还是与城市下岗职工、种粮农民的接触,所见所闻都印证了一个相同的事实:人民的生活在不断的提高和改善,我们的社会在永不停息的前进。
一、当地紧跟党中央的步伐,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在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三门峡市委市政府率先提出把握“三个关系”,搞好“五个创新”。“三个关系”,一是规定与创新的关系:各个单位必须按照中央的规定抓好落实,同时也要结合本单位工作的实际努力创新,显示出自己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亮点;二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教育要有丰富的载体,求真务实,千万不能走过场、搞形式主义;三是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在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要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五个创新”体现在:一要联系实际搞创新;二要在抓典型上有所创新;三要在实践上有创新;四要在促进工作上争取创新;五要在完善机制上努力创新。
为了践行“三个代表”对党员的要求,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最高处,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在全市五县二区数百个自然村派驻党员干部,推广“村情民意恳谈会”会议制度。具体来说,“村情民意恳谈会”按“干部表态、反馈情况、群众发言、干部答复”等程序进行。每次会上村民提出的问题,干部能当场解答的作出解答;不能当场答复解决的则记录在案,待研究解决。各级党员干部向群众承诺:无论什么事,群众都可以说;无论什么话,干部都要听;无论反映的问题有多难,都要认真去解决。同时对参加恳谈会的党员干部提出“五不准”的要求,即不准无故推迟或不召开,不准中途打断群众提出尖锐问题和意见,不准顶撞群众的指责和抱怨,不准推脱群众提出的疑难问题,不准因此增加农民负担。“村情民意恳谈会”会议制度,建立起了基层干部与群众的定期对话机制,畅通了干部了解民意的渠道,也锻炼了党员干部解决复杂问题、为民办实事的能力。
当地开展的这些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丰富多彩、深入民心,触动了我也启发了我。在新的一年里,按照部里的实施方案,先进性教育活动要进入第二阶段。我决心要把从地方带来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形成文字,积极向单位领导献言献策,促进我们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更大的实效。
二、党的政策好,关键在落实。2月7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九,农村的年味已越来越浓烈。我抽空到峡市附近的郊区走了走,发现农民们早早贴起了春联,挂起了红灯笼、中国结。不少别致的春联吸引了我,有 “一份补贴万分情,支农政策暖民心”,有“国家补贴安定团结,农民种田越种越甜”……这些内容可能都是农民们自编的,说出了农民兄弟的心里话。由于家不在农村,入户调研有一定困难,但我经过与年里来家走亲戚的老乡聊天交流,在网站等媒体上搜集资料,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党的亲民、富民政策在我们三门峡市充分落实到位。
峡市降低农业税税率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落实较好,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降低农业税税率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是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两大重要政策。为了确保这两项政策不折不扣得到落实,三门峡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级财政部门严格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安排,利用广播、报刊、电视、标语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大力开展政策宣传,使农业税降点和直补政策真正做到家喻户晓;结合实际,周密制定方案,严格执行公示制度,按时向农民发放补贴通知书和纳税通知书,全市公示率和通知书发放率均达到100%。各级税改办、直补办联合办公,抽调精兵强将,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牺牲节假日和休息日,加强对基层执行政策的督促检查和明察暗访,及时化解矛盾,切实维护了农民利益。2004年全省降低农业税税率3个百分点,峡市共减征农业税2575万元,其中正税2146万元,附加429万元,全市农民人均减负16.1元;2004年省分配峡市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款1323万元,峡市实际向农民直接补贴1333万元,全市农民人均补贴8.3元。这两项政策的实施,全市共减轻农民负担3908万元,农民人均负担由去年的31元降至12元,比上年减轻61%,比农村税费改革前减轻86.7%。农民负担的大幅度减轻,有力地促进了峡市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回乡调研报告篇3
利用春节回乡时机开展调研活动,我利走亲访友的机会,了解家乡近年来的变化以及存在的不足,思考产生不足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现就本人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家乡变化大
我的家乡是位于江西省东部的东乡县,全县总面积1270平方公里,下辖17个乡镇(场)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43个行政村,12个社区,1627个村小组,总人口46万人。
(一)家乡新景象
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和深入,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实现了公路村村通。如今村里的泥路逐渐变成水泥路,改善了村民们交通不便利、雨天行走不安全等问题。二是实现了生活废物循环利用。村里建起了沼气池,由原先的粪池变为沼气池不仅减少了用电烧柴等资源,还能通过化粪池解决腐烂作物以及牲口排泄物无处安置的问题,改善周边环境,由杂、乱、脏变成了齐、净、美,渐渐与新时代新农村接轨。三是实现了每家每户通水通电。每家每户都用上了大功率电器和自来水,彻底摆脱了无水无电的落后境况。四是实现了全民娱乐,全民运动。村里增建篮球场及部分健身器材,村民们可在平时空闲之余娱乐健身。
近年来我村农民借着党和国家鼓励扶持农民创业的好政策积极创业,收入有了很大提高。20xx年我村人均收入基本靠外出务工人员,家庭年总收入为25000元。其中务农收入5000元、务工收入15000元、其他收入5000元。至20xx年底,村民收入有所改善,我村响应政府号召,很多在外务工农民回乡种植茶油树,村里办起了集体茶油加工厂,一年家庭增收至少15000元。
(二)机关新风貌
通过“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后,干部作风进一步改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后,群众进一步感受到了机关干部的实在与温暖,朴实的清风随着节日的喜庆阵阵扑面而来。“现在有领导下来调研,不再去附近的饭馆了,都在机关食堂就餐,既节省了开支,又具有当地特色风味,可谓一举多得啊!”“以前在接待和被接待上,耗时耗钱耗精力,对此,群众意见很大”,机关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说。“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后,机关干部坐办公室少了下基层调研多了,开会研究少了实地查看多了。“以前一年也难得见镇里的干部来我们村,就是来了也是在村部的会议室;现在经常能看到镇里领导来我们村了解情况解决问题,而且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村里的一位小学老师说。
(三)群众新期盼
春节回乡遇见儿时的玩伴,谈到这些年在外打工的感受,他略带几分无奈地说道:“出去打工也是出于无奈,留下老人小孩在家没人照料,每年过完年后出去打工的时候看着家里的老人孩子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由于年轻人长期在外工作务工,村里的劳动主要由留守的中老年人来完成,随着年岁的增长他们难以承受高强度撂荒现象日益凸里显。“希望政府招来更多的企业,能让年轻人能够在家就业,既能照看好老人孩子,又能在农忙时帮衬老人,省得田地撂荒资源浪费” 一位留守老人说。
二、存在的问题
在与乡亲们的交谈中,乡亲们还对当前农村存在的一些问题表达了忧虑,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村教育有滞后。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涌入城市,教育资源也日益向城市聚集。农村教育资源稀缺,教学设施落后,村里小学的教学楼还是十几年前建的,更没有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师资力量流失,由于乡村学校待遇差、生活不便,优秀的乡村教师难以扎根乡村,一所很多乡村小学只有3-4名教师;大量适学儿童随着父母一起进城,导致乡村学校生源锐减,经调查老家的村小学只有3个年级37名学生,镇里的中学只有127名在校学生。
(二)村级组织管理有欠缺。目前,农村村一级自治组织人员不足,机构涣散。村干部忙于农业生产,很少组织村民讨论村务,甚至一年连一次会都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甚至县一级党委、政府的惠民利民政策不能及时传达至村民。同时包括文化活动在内的各项活动更是十分匮乏。
三、意见及建议
当前的农村,虽然有上述种种问题,但是总体上,农村面貌日新月异,村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各种问题正在得到逐步解决。结合自己了解的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建议政府进一步整合农村优质教育资源,完善农村教育设施;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强化师资力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二)加强乡、村级组织建设。切实提高乡镇干部的待遇,加大乡镇一级的交流、提拔工作。绝大多数乡镇级干部属于“天花板”官员,几无晋升空间,工作缺乏动力。前些年,一些地方试行给连续多年任职乡镇的主要领导以副县级待遇的办法,建议再调研完善,可以借鉴试行。村一级干部是村民选举产生的,不属于公务员系列,待遇更低,建议一方面加大培训,提高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待遇,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对村一级的经济账目加大审计力度。
回乡调研报告篇4
记得小时候,最欢喜的就是过年,因为到了年前,每家每户都在热火朝天准备自制年货,腊肉、香肠、腌鱼、炒果,而现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好吃的想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就能做,想去谁家串门风风火火就去了,不在乎礼多礼少,只在乎聚在一起聊聊家常。今年春节也不例外,早早回到老家南康区镜坝镇欢欢喜喜过大年,当然也是带着任务回乡调研,切身感受到家乡近年的大变化和农村、农民精神风貌的大改观。现就本人调研情况,不过也谈不上调研,只是想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一一记下来,整理一下也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乡新面貌
春节返乡,真正深入到农村的最基层,虽说只逗留了短短几日,但却足以让我感受到农村由里到外的变化和日复一日的进步。老家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生活丰富了,干群关系更加融洽了,国家许多强农惠农政策都落到实处了。
一是生活有保障。在家经常听到长辈说谁家这么多田都不种,我们在城市生活惯了的人禁不住会问,那在农村靠什么吃饭呢?老人会露出笑脸慢慢的给你道出这两年国家政策给家乡带来的福利:农村低保补助水平和五保供养标准每年都在提高,基本的衣食住行有了保障;养老保险补贴也在增加,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正逐步淡化;农村医保报销比例也在提高,看不起病也正成为过去时;孩子上学补助也在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减免了学杂费,减轻了村民的负担;村里唯一的小学也在铺盖新教学楼,让村里的教育条件也有所改善。
二是道路更便利。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和深入,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很大变化:乡镇村级公路升级改造全面完成,现在村里的水泥路面已经铺设到家门口了,改善了村民交通不便利、雨天行走不安全的情况;交通便利了,与外界联系也更加密切。原先泥路走动都少,现如今水泥路了,摩托车多了,私家车也多了。
三是水电设施更完善。现在实现了每家每户通水通电。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有些家庭条件好的也用上了大功率电器和自来水(打井抽水),彻底摆脱了无水物电的落后局面。甚至有些家庭都用上了空气能热水器、净水器等,生活慢慢开始讲究起来。
二、存在问题
在与乡亲们的交谈中,乡亲们对当前的生活状态也都表示满意,对国家的政策也大加赞扬,但在交谈和见闻中也同时了解到,还有许多问题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的发展。
(一) 道路设施维护不够。乡村水泥路虽然已经铺设完成,村路管理养护维护不够,水泥路两边边界线棱角分明,与泥路水平相差15cm以上,汽车根本不能直接通过分界,容易碰地盘。
(二)留守儿童成长教育缺少关注。村民们普遍认为,虽然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但经济收入来源单一,单靠种田种树获得的经济收入太有限,有些年龄大一点的靠在村里的家具厂、喷漆厂打些零工,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出外打工,村内多以老弱妇幼为主,未成年子女为留守儿童,其父母长年在外,由爷爷奶奶抚养,这些孩子缺乏父爱、母爱,个别孩子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差。在外打工的父母也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无能为力,只得任其发展。
(三)空巢老人问题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游走四方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而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的问题日益突出,农村也不例外。目前农村普遍存在 70~75岁之间的农村老人,在农村无劳动能力但有自理能力,在家庭中的地位下滑,养老纠纷开始增多,有条件的想送养老院,但老人观念老旧,不愿意离开自己的老家,老人在家吧,又没有年轻人有条件专门在家照顾,这就造成普遍存在空巢老人无人照顾的情况,虽然不愁吃穿,但是心理上还是需要家人关注的。
三、意见建议
1、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加大对农村公路的管护力度,落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加大对超限超载车辆的治理力度,全方位开展农村公路治超专项宣传,使爱护公路、制止超载的观念深入人心。完善乡村公路配套设施,全面改善乡村出行条件。
2、进一步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政府整体规划,抓好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建议政府进一步整合农村优质教育资源,加大资金投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3、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为老龄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不断完善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维护老年人的生活权益提供制度保障。加强老龄宣传工作,努力营造“敬老、爱老”氛围。发展多种养老方式,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发展机构养老。健全农村社会公益设施,丰富老年人业余生活。进一步完善养老机构。建议乡镇能建立守望相助的老年人协会,让老年人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回乡调研报告篇5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根据《关于开展全市机关党员干部20xx年春节回乡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在20xx年春节期间,我利用回乡过年的机会,深入到家乡基层群众中去,切身感受到了九江市区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的素质提升,并将这些变化与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了横向比较,拟出了一些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建议,现将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城市建设大幅翻新
乘坐着行驶在家乡翻新水泥路上的新大巴,感受着浓浓的新年气氛,许久未回的家乡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来了新的一年。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注和大力支持下,九江正在其旅游城市的发展道路上大步行进,城市建设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翻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了历史文化古迹的翻新和整修。著名景点如锁江楼、烟水亭、周瑜点将台等都得到了重点关注,在旧有景点基础上进行了整修,并通过对游客进行大力宣传教育和对不文明行为罚款等方式,使这些景点比过去更加干净整洁,游客参观更加井然有序,古迹建筑少损毁,风景名胜少污染,彰显出了一个文化积淀厚重的旅游城市应有的精神文明水平。
2.实现了旧街道及旧居的翻新和整修。历史悠久的步行街及老城区整片整片的老式建筑都被拆除或翻新,关于步行街内禁止车辆通行的规定也得到了真正的贯彻执行,步行街成了名副其实的步行街。过去车水马龙、垃圾成片、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的大街,虽被称作步行街,但经常因为其安全和卫生问题让游客和市民敬而远之,现在道路得到了整修,周边的危房得到了拆除和重建,交通状况也得到了管制,引得游人如织,真正为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实现了各项基础设施的翻新和整修。交通站台不再是露天站台,添置了遮阳遮雨的棚子和供候车人休息的座椅;郊区路边的垃圾桶不再百里难寻,而是处处皆有,并将可分类回收与不可分类回收的标志做的非常清楚明白;公共厕所也不再是臭气熏天让人难以忍受,得到了很好的卫生保障,并且杜绝了公厕乱收费的现象。
二、城市居民素质提高
走在年味浓浓的大街上,周围摩肩接踵,市民和游客的热情高涨。在这样喧闹的人群中,地上竟几无一片纸屑,无一个食品包装袋,不禁让人唏嘘,乡亲们这些年的素质变化不可谓不大。这些年,在市领导的重视和大力宣传教育下,除了政策上已经同全国同步保障义务教育的不收费,对其他教育如高校教育、成人教育等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政策扶持和改善,具体表现如下:
1.高校数量得到精简。近年来,为改善高校盲目追求生源数量和校园建设规模,导致生源入校门槛低、质量差、“关系户”多,很多校园内建设用地空置的问题,保障高校教育团队质量和教师收入,许多不达标或效益不好的高校被合并,教师队伍被精简,教育质量得到了保证。
2.职业教育得到重视。在全国职业教育发展如火如荼的趋势下,市领导也愈加重视职业教育,对本地的职高职大进行了政策上的扶持和资金上的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逐步走上正轨甚至有超过本科教育的势头,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接受职业教育,学习一技之长,而且在毕业后都得到了较好的就业去向,就业率提高了很多,相应的城市发展也更稳定,犯罪率也更低。
3.各类教育水平上升。幼儿教育机构和学前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类兴趣班多样化,并都有严格的从业标准,年轻一代的受教育程度显著提升。成人教育机构也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为成人高考服务,也为很多父母甚至爷爷奶奶提供基础教育,基本扫除文盲,倡导全家教育“齐上阵”,共同步入终身学习的年代。
三、总结和建议
总的来说,春节回乡调研看到的家乡变化就是“新”。一是物质文明的“新”,包括历史文化古迹、旧街道及旧居和各项基础设施等城市建设;二是精神文明的“新”,高校教育、职业教育及各类教育都在与时代接轨。横向比较家乡变化与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后,提出几点建议如下:
1.做好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工作。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是物质文明也是精神文明的核心,它承载着这座城市几千年来的文化底蕴和民风民俗,是一个城市的旅游产业资源,更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保护好历史文化古迹,才能保护好一个城市的文化凝聚力,也是促进城市居民团结发展的动力。
2.做好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想致富,先修路”,对于一个城市的居民来说,基础设施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部分,也是影响其生活满意度甚深的一部分,事无巨细,都决定着一个城市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保障居民的生活质量,在交通和服务设施便利的基础上发展城市的经济和文明。
3.做好城市各类居民的教育工作。学习是终身的,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社会地位,不分经济条件。在知识文化普及的年代,教育不仅仅影响一个人的文化水平,更从根本上影响一整个城市的居民素质,改善教育结构,精简教育资源,扩大教育宣传,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教育工作。
回乡调研报告篇6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巩固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树立机关为民务实清廉形象,根据都昌县直机关工委《关于在全县机关单位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春节回乡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利用春节回乡时机开展调研活动,针对家乡的发展变化、当地群众的生活状况、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基层群众对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等情况以问卷的形式开展了调查,现将调查状况汇报如下:
一、家乡的变化与群众生活情况
(1)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前些年道路几乎全部是泥巴路,坑坑洼洼的,到处都是平房,90年代村里只有一栋二层楼,万元户屈指可数,全村只有一辆手扶拖拉机,如今私家轿车都有好几辆”、“改革开放后,务工的人多了,如今小工都有一两百元一天,都是年轻人的天下,我们看厂门的一月都有一千好几百”、“破旧的老屋早已被二层楼、三层楼取代了,高楼大厦比比皆是了,都赚了钱,大部分都在城里买了房,都成了城里人”......
(2)群众生活情况
“网络发达了,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世界各国时事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及与众不同文化习俗了”、“生活改善了,鸡鸭鱼肉天天有,不再是过年的专属了”、“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生活便利了”、“现在的生活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政策好,我知足了”、“村民办事方便快捷了,现在又有了便民联系卡,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反映了,政府好啊”......
二、乡村变化有以下几点:
首先,交通改善、网络发达,与外界联系更密切。
第二,经济增长、务工创业机会多,人们生活水平得以提高。
第三,环境改善、绿化面广,逐渐贴近新农村。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基层群众对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
首先,农村偷盗现象还存在,村民自我保护意识还不是很强,法律知识还比较缺乏。
第二,部分偏远的村庄交通还不够便利,没能实现全村硬化;村里电力设施不是很好,电压不够,平时风扇都转不起来;新增人口无土地,荒田荒地多,没能好好利用空有的土地资源;小村庄没有统一规划。
第三,懂得心存感恩、心存孝老,心存行善,关爱老人,关注留守儿童。
第四,开展党员干部“结对帮困”活动和“进百家门、知百姓情、解百姓难、聚万人心”活动,通过走访慰问、思想引导等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提升群众满意度。
第五,加大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力度,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逐一梳理,认真答复,落实责任加以解决,切实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切实加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强化矛盾排查调处。
回乡调研报告篇7
春节回老家过年,看到家乡发展变化,年味依旧浓厚,心中甚喜。但漫步村头,看到儿时玩耍的传统油榨坊衰败破旧、枯草凄凄,曾经这里热闹的场景、四溢的油香、孩童的欢声,如今难觅踪影、只能回味,心中不免泛起酸楚、感慨万千——经济在发展,乡愁在淡去,农村所剩不多的农业文化遗产现状堪忧,亟需保护修复,否则子孙后代就再也无从了解家乡父辈的传统油榨工艺了。
传统油榨工艺是古法榨油的典型物理压榨工艺,不破坏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 e 等营养成分,榨出来的油更醇香、有营养、原生态,是上等的名优土特农产品。而且榨油后的枯饼全身是宝,可以用来洗衣服,可以提炼茶皂素,可以作为冬季取暖的燃料,废渣是纯有机肥料。
瑞昌市花园乡花园村茶坑七组集体所有的油榨作坊,建于清朝末期1860年代,迄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是远近闻名的油茶之乡。茶坑村因漫山遍野的野山茶得名,且有种植油菜的习惯,一年一季油菜籽、一季野山茶果的油料加工,成为二十世纪油榨作坊最繁忙的景象,兴盛时期全村有7位榨油师傅,且手艺代代相传。
该油榨作坊是目前瑞昌市乃至江西省,为数不多、保留较为完整的传统油料加工作坊之一,是极为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它见证了古法油榨向油料加工机械化转变的历史进程,其古老独特的加工设备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其传统手工技艺具有较高的南方农耕文化研究价值和乡村文化旅游开发价值,其作坊加工性能保持良好仍然具有油料加工生产经济价值。
但是,由于年久失修、维护不力,特别是近年来油料加工实现机械化,传统油榨作坊渐行渐远、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榨油师傅失业改行或年岁已高,作坊的部分设备严重腐朽、残损,油榨手工技艺面临失传的境地。
据了解,湖北、陕西、浙江等省已将传统榨油技艺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重点保护和传承的传统技艺项目。江西省目前已公布的四批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尚未将传统榨油技艺纳入保护传承范围。
近两年来,茶坑村民为保护修复油榨作坊奔走呼吁,并引起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瑞昌市农业局、花园乡政府牵头出资作了一些前期保护工作,但由于资金、技术等条件限制,修复开发工作还有较大的困难。鉴于村民对进一步修复开发油榨作坊的迫切愿望,希望上级政府及农业、文物、旅游等部门伸出援手,帮助开展传统油榨作坊的保护、规划、修复、开发指导,适时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将何祥发(1943年生)、徐维生(1956年生)、何祥贵(1959年生)、陈世和(1961年生)和何育钢(1965年生)等5名榨油师傅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希望有关部门重视扶持当地的油茶产业发展,使百年茶乡重现昔日繁荣,让这个载满故乡情结的传统油榨作坊焕发生机,真正成为传承赣鄱农耕文化、开展科普教育、发展乡村旅游的梦里老家。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培训调研报告7篇
★ 调解调研报告7篇
★ 课题调研报告7篇
★ 机电调研报告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