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编写教案时,可以加入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想要提高教学水平,教师需要从教案的详细编写和设计入手,写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五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案模板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学重点
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
正确点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具准备
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p.5页10题。
0.9×6 7×0.08 1.87×0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老师抽卡片,学生写结果,集体订正。
2、不计算,说出下面的积有几位小数。
2.4× = 1.2× =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二、新授:
1、教学例5:非洲野狗的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⑴想一想这只非洲够能追上这只鸵鸟吗?为什么?(鸵鸟的速度是非洲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狗那么多,还要多,所以非洲狗追不上鸵鸟。)
⑵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①怎样列式? ②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使学生明确:现在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⑶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⑷算得对吗?可以怎样验算?
⑸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鸵鸟的`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非洲狗的速度怎样?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题。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
①(出示练习一10题中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先计算。
②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例题的乘数分别与l比较,你发现什么?
③乘数比1大或者比1小时积的大小与被乘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1.20.4的乘数是0.4比1小,求的积还不足一个1.2,所以积比被乘数小;而2. 4×3的乘数是3比1大,求的积是2.4的3倍(或3个2.4那么多),所以积比被乘数大。
④你能得出结论吗?(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三、运用
1、做一做:3.2×2.5= 0.8 2.6×1.08=2.708先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p.9页13题
四、体验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8页8题,p9页11、14题
个人修改
3、思考并回答。
(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⑤专项练习:练习一12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板书设计:
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后反思:
在指导学生在积上应怎样点小数点,这是关键,也是教学难点,要强调整个一道乘法算式中共有几位小数,在积中就点几位小数。其中的道理也要让学生明确,把小数看成整数,是先扩大几倍,最后也要缩小相同的倍数,所以要在积中点几位小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83-84页例1、例2;p85页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图形,使学生理解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2)借助线段、三角形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具体图形旋转过程的观察和抽象,认识旋转的本质,发展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赏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多种学习活动沟通联系,理解旋转含义,感悟特性及性质。
难点: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及理解三角形旋转的特征。
【教学教具准备】
1、课件、投影仪、三角尺。
2、活动材料单,方格纸,(每人一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健身强体已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广场上、公园里无时无刻都会看到人们健身运动的身影,相信同学们也都是健身运动小达人。这节课我们就从运动开始。(板书:运动)请看老师在干什么?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在数学上叫什么?
生:平移(板书:平移)
师:再看老师这个动作叫什么?
生:旋转(板书:旋转)
师;这是物体的平移和旋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图形的运动—旋转。(板书:图形的--)(课题:图形的运动—旋转)
二、初步探究,认识旋转要素
师:请看,这是一个点(出示)。这个点在这里不停的旋转是一个点,如果这个点想同一个方向平移到另一个点,会形成一个什么图形?你来说:(手势,a到b)
生:线段。
师:请看,点a向同一个方向平移到点b,(边演示边说),形成一条线段ab,(板书线段)
师:a——b线段ab可以?
生:平移。
师:也可以?
生:旋转。
师:这节课我们不研究线段的平移,只研究线段的旋转。
师:线段ab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ab上的c点,又是怎样旋转的呢?你来说?
生回答
师:线段ab上的c点也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请看,d点呢?你来说?
小结:也就是说,线段ab的每一点都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再看,旋转前后b点和b’到a点的距离改变了吗?
师:线段ab上的每一点旋转前后到a点的距离都没有发生改变。
总结:
师:同学们请看:线段ab上的每一个点都绕a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并且每一个点旋转前后到a点的距离都没有发生改变,像这样一条线段绕着一个点旋转的现象,钟表上也有,请同学们拿出活动材料单
自主完成,开始。学生展示
师:旋转角度是旋转的三要素,并且知道线段上的每一点旋转前后到旋转中心的距离都没有发生改变。
三、深化研究,旋转图形
师:如果是几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旋转后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线段oa、ob、ab组成的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三角形△aob又是怎样旋转的呢?请看,谁来读要求?生读要求。
师:请同学们拿出材料单
和三角尺按要求转一转,并完成下面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小结: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度。旋转前后三角形的中心位置,大小,形状都不变,每个点到中心的距离不变。只有三角形的位置变了。
师:(演示180°)请看△aob又是怎样旋转的呢?
生答。
师:如果△ao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360°。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重合。
师:当△aob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360°就会旋转到原来的位置。
四、自主练习,应用拓展数学书第85页第1.2.3题。
总结:
师:同学们请看,今天我们学习了图形的运动--旋转,知道了旋转的三要素:中心、方向、角度。还知道了旋转前后的图形旋转中心的位置不变,图形的大小、形状不变,每个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不变,只是三角形的位置变了。生活中人们利用旋转的特点创造了许多美丽的图案,(请看)(边演示边讲)旋转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带来了快乐,也带来了幸福。
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当你为生活的山重水复而愁眉苦脸时,不妨旋转一个角度看世界,相信你会收获一个柳暗花明的心情。
下课!同学们再见。
五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过程与方法: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2)学会与人交流思维过程与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重点难点及处理问题的策略:
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将图形进行分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简便性。难点是灵活运用方法。
借助图形,让学生动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新课。
我要说班里每位同学都是优秀的设计师!因为大家都在设计着自己美好的将来,所以在很用功的学习。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使自己美好的设计成为现实。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同行——一位地毯图案设计师,设计的图案。
课件展示地毯上的图形,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特点,说发现。
地毯是正方形,边长为14米蓝色部分图形是对称的
师:看这副地毯图,请你提出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问题:“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师板书课题: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如果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平方米,那么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呢?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怎样简便就怎样想,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班内反馈。
请学生汇报蓝色部分面积,重点汇报求蓝色面积的方法。对于每一种方法,只要学生说得合理都给以肯定。
学生的答案也许有:
(1)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为了不重复,在图上编号;(数方格法)
(2)因为这个图形是对称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数出一份中蓝色的面积,再乘4;(化整为零法)
(3)用总正方形面积减去白色部分的面积;(大减小法)
(4)将中间8个蓝色小正方形转移到四周蓝色重叠的地方,就变成4个3×6的长方形加上4个3×3的正方形。(转移填补法)
4.学生总结求蓝色部分面积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课本第19页练一练)
1.第1题
(1)学生独立思考,求图1的面积。
(2)说一说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不满一格的当作半格数”。
2.第2题。
独立解决后班内反馈。
3.第3题。
(1)学生独立填空。求出每组图形的面积。学生完成后班内交流反馈答案。
(2)学生观察结果,说发现。
第(1)题的4个图形面积分别为1、2、3、4的平方数;
第(2)题与第(1)题进行比较,第(2)题的3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前面一组题的前3个图形面积的一半。
四、全课小结,课后拓展
今天我们进行了那些活动,你收获了什么?
师:对于计算方格图中规则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分割,可以直接数,可以“大减小”,还可以转移填补。如果没有方格图,我们该怎样解决一些图形的面积呢?明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继续学习。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空白方格纸上设计一些你喜欢的图案,让你的同桌帮你算一算图案的面积。
五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统计技能,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的相互区别,在具体情境中如何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回忆平均数及中位数的求法,指生回答。
2、求下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生独立完成后课件出示。
(二)完成例1
1.出示例题:
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师:提出集体舞的要求:身高接近,跳出的舞才更整齐。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2.学生小组合作选择10名队员。
3.根据学生汇报,师课件随机演示选择结果。
平均数= (1.32+1.33+1.44+1.45+1.46+1.46+1.47+1.47
+1.48+1.48+1.49+1.50+1.51+1.52+1.52+1.52
+1.52+1.52+1.52+1.52)÷20
=29.5÷20
=1.475
中位数=(1.48+1.49)÷2
=2.97÷2
=1.485
接近1.485m的同学人数太少,不适合大多数同学的
身高。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6cm。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的比较合适。
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1.52m左右的比较合适。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3cm。
1 . 52出现的次数最多,最能应这组同学的身高情况.
4.小结:以众数1.52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
师:(小结)集体舞一般要求队员身高差不多,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1.52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所以以众数1.52为标准选出来的队员身高会很均称,组成的舞蹈队形也会很整齐很美观!
5.师生共同归纳众数概念。
师揭示众数的概念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6、做一做,
7、小练习:
学校举办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五(1)班和五(2)班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
求这次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三个数据存在的数量和意义:
比较三个统计量:
(三)学习众数的特征
师出示练习题:
1、五(1)班21名男生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如下(单位:次):
19 23 26 29 28 32 34 35 41 33 31
25 27 31 36 37 24 31 29 26 30
(1)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
(2)如果成绩在31~37为良好,有多少人的成绩在良好及良好以上?
2、一个射击队要从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名参加比赛。在选拔赛上两人各打了10发子弹,成绩如下:
甲:9.5 10 9.3 9.5 9.6 9.5 9.4 9.5 9.2 9.5
乙:10 9 10 8.3 9.8 9.5 10 9.8 8.7 9.9
(1)甲、乙成绩的平均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2)你认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为什么?
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师:在找三组数据的众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师小结:在一组数据中,众数有一个,也有多个,甚至没有。同时众数也反应了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2、三个数据存在的数量和意义
(四)综合练习
你去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休闲类服装型号的“均码”是什么意思吗?均码一般是根据人的平均身高、胸围等数据确定的统一商品型号,与多数人的型号接近。所以,均码里蕴涵着平均数和众数的原理。
(五)联系情境,应用众数
销售衣服问题。
师:小明很喜欢做社会调查。他到一家服装店调查后,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一则信息:服装店销售了20件t恤,尺寸如下:(单位:cm) 42 39 38 40 41 41 42 39 40 41 41 41 41 40 41 40 41 40 40 41
师: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如果你是这家服装店的经理,你会怎样进货?
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想法。
师:(小结)从中可以看出,在衣服的尺码组成的一组数据中,41cm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也就是41cm衣服销售量最大。所以,可以多进一些41cm的衣服。商品的销售里面也要用到众数的知识,由此看来,生活中还真少不了众数啊!
(五)拓展延伸(“生活中的数学”)均码问题。
师:同学们去商场买过衣服吗?如果你去买过会发现,商场里很多休闲的服饰,它的型号都是均码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课后请同学们调查和了解一下:什么是“均码”?
(六)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了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面、棱、顶点之间的关系,建立空间想象。
教学准备:
每生准备一个长方体,长方体框架;师准备教学道具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图形了,大家回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现在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最简单的图形,请你们快速说出它们的名字。
(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点,一条直线)
生:点、线
师:我的这个点和线都画在一个什么上?
生:黑板、面
师:对,都画在一个面上。现在请你们拿出身边的长方体,找一找长方体中的点、线、面。
师生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
二、新授
师:长方体中的线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做“棱”,长方体中的点也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做“顶点”。
师:我们现在初步了解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如果大家想更多的了解长方体,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师:大家提出的既有关于面、棱、顶点数量的问题,又有关于它们之间关系的问题。下面就请大家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课件中给出的这些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以下问题:
面1、长方体有几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棱1、长方体有几条棱?
2、哪些棱长度相等?
顶点1、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棱是怎么形成的?顶点是怎么形成的?
师:我们先来解决一个最简单的问题,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生:8个
师:怎样有序地数?
生:可以先依次数上面的四个,再依次数下面的四个。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呢?
生:6个
师:谁能有次序地数出这些面?
师:谁能用具体的方位名词有次序地数出来?
师:长方体有6个面,依次是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下面。
师:还可以怎么数?
师: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观察物体,现在试着从一个角度观察我手中的长方体,你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生:3个
师:这三个面的对面都看不到,所以用3乘2就是总数。用这样的方法也能数出长方体的面数。
师: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形,有的长方体中也有正方形。
师: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师:长方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生: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上面和下面
师:你们说的前与后,左与右,上与下都是相对的关系,所以简单说就是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生:我们是看出来的。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有看错人的时候,所以用眼睛看出来的不一定正确,你们有什么方法能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吗?
生:可以把长方体拆开,拿相对的面对比,如果完全重合,就说明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师:你的方法真棒,那我们就一起来操作和证明一下。
师:相对的两个面放在一起完全重合了,说明大家的结论是正确的。
师: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完全相同?完全相同的两个面,它们的面积相等,周长相等,长相等,宽也相等。
师:关于长方体的棱,你们知道有几条吗?
生:12条
师:谁能有次序地、不重不漏地数出来?
请学生来数
师:刚刚那位同学的数法我再来展示一下,同学们仔细观察,他是分成几组来数的?每组有几条?
生:三组,每组有4条。
师:为什么要这样数?
生:因为每一组中的棱长度是相等的。
师:哪些位置的棱长度相等呢?
生:位置相对的棱
师:我们用尺子量一量是否相等。
师:确实,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
师展示长方体框架:假如这个框架中缺少了一条棱,你能想象出缺的这条棱的样子吗?为什么?
生:因为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可以通过相对的棱想象缺的那条棱的样子。
师:如果在一组相对的棱中去掉三根,剩一根,你能想象出去完整的长方体的样子吗?为什么?
生:能,可以通过剩下的那根,想象出跟它相对的其他三条棱的样子。
师:按这样的道理,我们在每一组棱中都去掉三根,依然可以想象出完整的长方体的样子。我来试试去掉这些棱后,会是什么样子。
生:只剩下三根棱。
师:这三根棱有什么特殊?
生:它们相交于一个顶点。
师:对。这是三条非常特殊的棱,我们把它们分别称作长方体的“长”“宽”“高”。也就是说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在一个长方体中,我们通常把竖着的这条棱叫做“高”,正对着我们的棱叫做“长”,“长”旁边的那条是“宽”。大家来指一指我手中的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体会同一个长方体因摆放位置不同而引起的长宽高的变化。
师:根据相对的棱相等,所以“长”对面的棱也是“长”,“宽”对面的棱也是“宽”,“高”对面的棱也是“高”,由此可知,长方体有4条长,4条宽,4条高。共计12条。
师:如果让大家利用小木棒来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思考一下需要几组木棒,共几根?在下面给出的木棒中你可以如何搭配来组建长方体,它们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出示例题:
四根8厘米,八根3厘米,四根6厘米,两根5厘米。
生1:长8,宽3,高6
生2:长8,宽3,高3
生3:长6,宽3,高3
师:生2和生3搭建的长方体都是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想象一下,把长缩短到3厘米,这个长方体会变成什么样子?
生:变成了正方体
师:对,变成了长、宽、高都是3厘米的正方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是正方体,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师:关于面、棱、顶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棱和面有什么关系?棱和顶点有什么关系?
生:两个面相交的位置是棱,两条棱相交的位置是顶点。
巩固练习
书上例题1、2
小结
作业布置
练习册《长方体的认识》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