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节奏的把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事先准备的教案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以下是写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区编六年级下册汉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区编六年级下册汉语文教案篇1
新来的王老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把握文章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自主阅读,体会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本文教学,培养学生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
难点:写读后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六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相遇相识的老师有很多,老师给予的关心、帮助、鼓励都是我们人生中的宝贵财富。回忆一下,哪位老师令你印象最深刻?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老师对学生的关切之情,走进第三课《新来的王老师》的学习。
二、初读,学习生字词。
打开书本p129页,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词语
撇撇嘴(piě)折叠(zhé dié)自顾自摇摇头
齐刷刷(shuā)大踏(tà)步哄(hōng)堂大笑
工工整整前仰后合资质平庸差生(chà)
①齐读
②学生点读巩固
③释词促解(资质平庸)
④运用词语造句
⑤齐读巩固
三、再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请大家仔细认真的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写了一位新上任的王老师在第一节语文课上,提问差生蔡林引起哄堂大笑,放学后王老师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鼓励蔡林好好学习的事】
四、精读,把握人物形象
(一)解读蔡林
1、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感悟“这是一个的学生”。
①学生举手回答②齐读③理解加着重号的词语
④想一想“这是一个的学生”
⑤有感情的齐读
2、导读3-14自然段,了解以前的蔡林是个怎样的孩子。
①分角色来模拟对话。
②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说说原来的蔡林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③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读读句子
(二)解读王老师
1、谈话:蔡琳如此大的转变,都要归功于谁?
2、面对蔡琳,王老师都做了些什么呢?
再次走进3--14自然段,请大家速读,找出相关语句,从中你体会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而老师?
这是一个的老师。
学生根据相关语句进行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3、出示差生档案
①齐读差生档案
②此时无声胜有声,王老师是通过差生档案想告诉蔡林什么?
③蔡林读懂王老师的信了吗?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④蔡林在王老师的鼓励下找回了自信。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的`老师?根据回答,板书。
五、拓展延伸
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一定有很多老师给过我们支持、帮助与鼓励。在即将离开恩师的时刻,我们最想对他们说些什么?拿起笔,写下你内心最真挚的话语。
老师,我想对您说
六、总结
亲爱的同学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小小的鼓励,往往能给人无穷的力量。六年的学习生活里,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些关心和帮助我们的老师吧。因为有老师的循循善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所以我们更自信的大踏步走向美好的未来。努力学习吧,用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感恩生活,善待他人。
七、布置作业。
将课堂上交流的资料整理成文章。
区编六年级下册汉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 能读通课文,理解课文意思。背诵课文。
2、 能了解古今语言的区别,能根据课后的注释理解课文。
3、 能从课文中领悟到做事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 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并尝试在课外读一些文言文。
一、导入新课
出示常见的文言警句(投影片):
三人行,必有我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2.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3.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师范读课文(能有声有色背诵更好),也可读两遍。
2.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3.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
4.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四、读书明理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五、练习背诵
六、课后扩展
教师把以前学过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文言成语故事,印发给学生,练习读文言文,还可以试着背诵一篇。
七、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2、(表演作业)分小组、分角色,演课本剧;
3、(搜集作业)搜集文言文形式的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
区编六年级下册汉语文教案篇3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1、观看视频录像(09年春晚杂技表演《抖杠》)。
2、说说你在观看时的感受。
导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一位普通的顶碗少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二十多年过去了仍记忆犹新。我想,读过课文后这位少年会同样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写作顺序。
1、学生根据 要求自学(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a、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一件什么事。
b、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检查自学情况(词语,及自学要求中的问题)。
三、深入课文,品读词句,体会情感。
1、你们真了不起,初读课文就能理解这么深。那么究竟是哪些语句让你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让我们细细地品读课文,找到让你感受深刻的句子,划下来,圈圈重点词,写写自己的感受。
2、重点句子交流:
(1)台上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为什么你对这个句子感受深刻?从哪里看出来?结合 “微笑、不失风度、鞠了一躬” 这些词语理解体会。
此时,少年的.心里会怎么想?
有感情朗读。
(2)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价朗读。
理解“不知所措”,结合“呆呆地、不知所措”这两个词语谈感受。
有感情朗读。
(3)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学生谈感受。
3、是谁?是什么力量使少年重新镇静下来表演?引出老者。
读描写老者的这段话,猜测这老者是谁?
从哪里看出是老者给了少年重新镇静的力量?(老者的神情、动作、语言)
想像老者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
4、正是有了老者的鼓励,少年又一次重振信心,开始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摞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师引:少年不仅仅稳住了碗,还稳住了__?(学生交流。)
当学生说到观众时,引导学生找出前两次少年表演时描写观众的神情的句子,品读感悟。
少年稳住了一切,他成功了!全场沸腾了,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听着这掌声,少年__?(笑了),老者__?(笑了),观众__?(笑了),他们为何而笑呢?
写话练习: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少年笑了,因为________
老者笑了,因为________
观众笑了,因为________
学生动笔写,写好进行交流。
如果当时你也在现场,你会说什么?
四、小结全文:
读到这儿,我相信同学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顶碗少年那颗锲而不舍、勇敢顽强的心。真心希望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有一颗这样的心,在生活中,在学习上,不怕困难,永不退缩。
五、回归文本:
回顾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并以这件事让学生分3段,明确这种写作方法,通过一件事来阐述一个道理,可以运用到以后的写作中。
六、板书:
顶碗 失败 失败 成功
少年 不放弃 拼搏 强者
区编六年级下册汉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任选一篇读过的写读后感,根据提示选取有意义的内容进行表达。
2、能结合具体事件清楚表达自己的感想。
教学重点:能结合具体事件表达清楚自己的感想。
教学难点:能结合具体事件表达清楚自己的感想。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引导回忆:同学们,你们最近看过哪些课外读物,看后有什么感受吗?(抽几名同学谈)
点拨话题:刚才大家讨论的很热烈,今天我们就根据自己的体会,写一写读后感好吗?什么是读后感呢?(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二.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1.一本好书,你读后一定会有很多感受,把自己的这种感受写出来,要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写自己的真实看法,也可以对其中某些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2.读一读例文《从〈海伦.凯勒传〉想到的》,想一想,小作者是怎样写读后感的`?(注意分清哪些句子是复述,哪些句子是写感想)
3.题目可以用“《****》读后感”或“《****》有感”,也可以根据写的内容拟定题目。
三.习作指导
1、紧扣原文抓住重点。
必须是从原文引发出来的感想、体会,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应集中到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或两点上来发表议论。
2、联系实际,情感真实。
这个“实际”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社会实际,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写并结合切身体会,体会才真切,才具有说服力。
3、读感结合有侧重。
正确处理好“读”“感”的关系。“读”是“感”的前提和引子。“感”是“读”的结果和目的。因此要有读有感,读感结合,比例协调。不能只读不感,一味抄写课文,没有体会,也不能只感不读,离开原文意思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通常情况下,侧重于写自己的感受。
当然交代所读的名称和主要内容是必写的。
4、引导探究,总结写法:夹叙夹议,叙中有感,感应中有叙。
四、学生选材,互说。
五、打稿。
第二课时
一、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学生完成习作草稿后,各自朗读一遍,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议修改。
二、文后指导。
1、结合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以表扬为主,哪怕是一句话或者一个好词语用得好,都要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2、投影出示两篇作文:
一篇佳作,出示佳作欣赏,学习写法。
一篇带有共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作文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三、修改作文。
四、誊写作文
区编六年级下册汉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摸瓜”和“送瓜”时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3、阅读课文,使学生懂得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做错事要勇于主动承认错误。
4、收集身边的`小故事,从故事中感悟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感悟道理。
2、能结合生活中自己身边的小事谈感受。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读说结合。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吃西瓜吗?谈一谈吃西瓜的感受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西瓜的文章。
2、板书课题——摸瓜。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变化
1、读课文,体会小伙伴想出办法摸瓜时的高兴心情。
2、默读“摸瓜”部分,画出表现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当时的心情。
3、为什么送瓜?体会情感变化。
四、扩展延伸,练习说话
1、文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如果换作你,你会怎么做?说一说。
五、作业
1、认读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准备摸瓜
摸瓜摸瓜经过乡情淳朴
往回送瓜人情浓郁
请我们吃瓜
区编六年级下册汉语文教案篇6
这篇课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的情景,体现出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用结构严谨,典采用倒叙的方法,来逐步展开作者对老师的回忆。通过对工作态度与生活态度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态度。这篇这篇文章也是写人文章典型的范文。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主学习。
二、学法: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1、体会刘老师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2、学习本文写人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4、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两件事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及其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8月8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奥运会开幕)那你们知道2008年9月6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
(可能有许多同学不知道)
2008年9月6日,是北京残疾人奥运会开幕日。这其实也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日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有许许多多的残疾人,而这当中又许多人身残志坚,在与自己的命运搏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张海迪5岁时高位截瘫,可她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在病床上自学完成了大学学业;霍金年轻时就身患绝症,可他身残志不残,凭着顽强的精神与命运挑战,最终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个人是一位老师,他没有张海迪、霍金那样闻名,可他同样用他顽强的精神深深的折服了他的学生。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理想的风筝》。
2、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这个老师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二、学生带着质疑的问题自由读文。
三、读后交流。
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感悟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老师的品质
四、再次读文,深入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围绕“阅读提示”内容探究
(1) 本课“阅读提示”中为我们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
(2) 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4、围绕“阅读提示”内容,进行合作探究。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
①、从作者回忆的两件事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②、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怎样理解课题?
③、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2)、按照提出的问题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①、从中我们体会到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体会到他那顽强执着的精神。
②、从老师放风筝的情景我们体会到:放风筝除了代表刘老师对生活的向往执着追求,还寄托着老师对学生寄托的希望。
③、 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五、品读课文
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读读,谈谈你为什么感动?
1、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2、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教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3、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
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充满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4、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六、总结
1、感情读文。
2、谈读后感。
七、作业
搜集有关“身残志不残”的有关故事,下节课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附:板书设计
上历史课 热爱学生、热爱工作
14、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 顽强执着、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刘老师的深情回忆,深刻反映了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这篇课文文笔优美而又感人,读后无不让读者为之感动。
这篇课文是阅读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小组的合作探究来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人物内心情感,体会人物品质。内外通过朗读、品读来更深层次的感悟文中的人情美。
区编六年级下册汉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七个二类字,学会四个一类字。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薛谭学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列子》的大致内容,了解列子其人。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内容,感悟其中的寓意。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内容,感悟其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理解并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查找《列子》相关资料,找《列子》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故事,读一读。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方法: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列子》相关资料。
二、读古文,感受寓意:
(一)、读课题《薛谭学讴》,你读懂了什么?薛谭学习唱歌。
(二)、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提纲: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讲《薛谭学讴》的故事。
(三)小组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1.扫清难读的字:讴遂弗止郊衢响遏行云
2.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这篇短文的大意。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把秦青的本领全部学完,自己就以为统统都会了,便打算向老师先辞回家。秦青没有阻拦他,并在城外的大路旁给他设酒饯行。席间,秦青轻轻地击着拍子,唱了一支十分悲壮的曲子,歌声把树林都震响了,使天上飘动着的彩云也停住不动了。薛谭听了,便连忙向老师谢罪请求回去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再也不敢说学成回家的话。
3.感受人物形象,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读书、学习浅尝辄止的人,不可能有大成就。学识技艺,是永远没有穷尽的.
这里也给我们以启示:一方面可以说恰当的正面教育可收到很好的效果。道理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当反过来用它来指导学生实际时,就应具体化、形象化,教师的引导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针对往往容易产生自满的同学,这样的导向往往能使其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使其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让其真正懂得如何做到全面发展。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言传身教”。
三、教师小结:
“薛谭学讴”全文的重心是刻画人物秦青和薛谭,颂扬秦青的“视徒如子”和薛谭的“知错则改”的好品质。秦青对待学生,宽容大度、仁爱和善,作者用最简洁、洗练的词字成功塑造出教师秦青的高大形象。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不能骄傲自满、半途而废。
四、作业:
1、把其中一篇读给家长听,并能用自己的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2、结合这两则寓言故事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薛谭学讴
?列子》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响遏行云
学无止境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解题设疑:
1、今天我们学习《纪昌学射》。
2、齐读课题。
3、谁愿意对说一说对“纪昌学射”这则寓言文题的理解?
(纪昌学习射箭。)
4、学习这则寓言,你都想知道什么问题?
(纪昌跟谁学习射箭?是怎样学习的?学习怎么样?……)
5、老师把大家的问题整理了一下,是不是这样几个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大家设计的问题来学习本课。
二、请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自己试读课文
师:大家读了课文,从朗读的角度你觉得读文言文与读现代文有什么不同?(课文不太好读。)
三、下面老师出示一些文中不太好读的语句,我们来练习读一读。(在读中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1)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
(2)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
(3)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4)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望之。
(5)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四、请三名同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五、研讨第一个问题:纪昌跟谁学习射箭?
1、读“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板书:学射于飞卫
2、读了这句话,你有没有什么疑问?
(飞卫是谁?为什么用了一个“又”,不用不可以吗?)
3、这些问题在文中写没写?哪里写了?
4、请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5、学习理解“弟子……其师。”
6、学习理解“甘蝇……鸟下。”
7、学习了这一段,你想到了哪此词语?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弟子不必不如师,名师出高徒,神箭手……)
8、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带赞美的语气来读第一段)
六、研讨第二个问题:“飞卫”这位高师是怎么教纪昌学习射箭的?
板书:先学不瞬(眨眼),亚学视(看)
读“飞卫”说的两段话。——抓住语言来写
七、研讨第三个问题:
纪昌是怎样学习的?学习得怎么样?
1、怎样学习“不瞬”的?
(1)读句子——“纪昌归……以目承牵挺。”
(2)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2、学得怎样?
(1)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2)指导朗读。
3、怎样学习“视”的?
(1)读句子——“昌以牦……南面望之。”
(2)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从纪昌学“不瞬”与“视”中看出什么?
(非常刻苦,克服困难,想尽办法。)
4、学得怎样?(作者用4句话写他学得怎样?)
(1)读句子“旬日之间……”“三年之后……”“以睹余物……”
“乃以燕角……不绝。”
(2)由纪昌学习的结果,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
(3)用自己的话讲《纪昌学射》的故事和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八、作业: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学射于飞卫
纪昌学射先学不瞬
亚学视
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1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2过程与方法:学习一段一段地复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相机引导
课时安排: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并且学习这个生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呢?
三、读通课文
1、试读,将读不准的字画下来。
2、指名分小节读,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语句。
3、学生齐读。
四、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他们在辩论什么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练习朗读课文。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4、背诵课文,复述故事。
第四课时
一、指导学法,精读课文:
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纪昌学射》的?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
二、研读课文,自学理解:
1.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2.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
如:此:乎: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
(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四、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现在我们就来表演《新两小儿辩日》。
3、四人一小组,分角色练习创造性表演。
4、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
5.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五、作业: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